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各國父母都如何對孩子講性

美國眾多的托幼機構裡, 幼兒的廁所也是分男女的。 幼兒到園的第一天, 第一課便是認識廁所。 幼兒上廁所時老師就會提醒他別走錯了。 在一個紮著小辮子女孩坐廁姿勢的圖案和一個男孩坐廁姿勢的圖案的標誌下, 幼兒們分門進出。 廁所裡的設施完全按正規男女廁所設計, 只不過是小尺寸的而已。 不僅如此, 為了更便於幼兒識別, 有的女廁所的牆、瓷磚還用粉紅色, 男廁所則用淺灰色。 孩子是好奇的, 如男孩跑到女廁所探個究竟, 老師一般不批評, 只是問他們看清了有什麼不一樣。

教男孩要有男人氣,

Advertisiment
教女孩更細心, 是美國父母心中已成為約定俗成的育兒觀。 假如母親送兒子上幼稚園, 而孩子哭著纏住媽媽不肯放, 媽媽只要對兒子說:“你是男子漢, 男子漢是不能哭的。 ”男孩就會強忍著哭, 鬆開手。

新加坡對低齡兒童的性別教育

新加坡對低齡兒童的性別教育, 不是在課堂上, 而是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新加坡的媽媽們會精心地為孩子挑選男用品、女用品, 有時因為顏色花樣的緣故她們還會向營業員詢問, 這是男裝還是女裝?那些抱在手上的男嬰, 儘管還裹著尿布, 卻穿著正式的男裝三角褲。 他們的母親說, 應該讓他們知道自己是“boy ”。

當孩子學說話時, 媽媽們就會把性別告訴孩子。 常見新加坡的年輕媽媽告訴懷抱的嬰兒:“你是男孩不是女孩”,

Advertisiment
“你是女孩不是男孩”, 而且經常重複。 在孩子學說話時, 又教他們學說“i am a boy ”或“i am a girl”。 如果你故意對一個小男孩說:“you are a girl。 ”儘管他還不滿兩歲, 他還是會很生氣地大喊:“no!i am a boy !”(不!我是男孩!)

在新加坡的幼稚園, 幼兒的廁所也是分男女的, 幼兒們分門進出。 裡面的設施完全按正規男女廁所所設, 只是比例縮小而已。 幼兒入園第一天, 認識廁所便是第一課。 男女廁所的門上, 分別貼著男女標誌。 這個標誌與公共場所的比較接近。

教男孩要有男子氣, 教女孩要細心, 是一般新加坡父母心中約定俗成的育兒觀。 一次, 一位母親送兩歲多的兒子上幼稚園, 那孩子哭著粘著媽媽不肯走, 這位媽媽用堅定的語氣對孩子說:“不能哭, 你是男子漢,

Advertisiment
男子漢是不能哭的。 ”果然, 那男孩強忍著淚。 還有一次, 一位女士與兩三個男孩等電梯, 電梯門一開, 那位女士讓孩子們先進, 他們卻不進, 其中一個示意說, “ladies first”。

日本幼稚園老師這樣講“性”

學會清潔身體

“太棒了, 真讓人高興!”保育員柔聲鼓勵著跨在沖水便器上小便的女孩。

在這間托兒所, 孩子從1歲半開始就進行使用便器的訓練。 在孩子專用的廁所, 放著一大排沖水便器。 孩子一入託就通過保育員人盯人的訓練, 學習正確使用廁所的方法。 幼兒的性教育也就伴隨著清潔身體開始了。

清潔身體包括:手紙的使用方法、擦屁股的方法、內衣的清潔等。 比如, 女孩子擦屁股必須從前往後擦, 而決不能弄反了, 否則會引起性☆禁☆器官的炎症;男孩子不能用剛玩過玩具的手去摸小雞雞,

Advertisiment
以免“傷害”這個“最重要的地方”;保育員還常提醒父母要為孩子勤換內衣, 特別是為那些男孩子, 因為不乾淨的內衣有可能誘發他們將來的性功能障礙。

瞭解生命的由來

“今天給大家談一下麻子小朋友的名字。 你們知道‘麻’這種植物嗎?……“

與我們有些家長給孩子操辦的大吃大喝大買禮物的生日會不同, 這一系列生日活動的目的是讓孩子瞭解生命的由來, 懂得誕生與成長的艱辛和喜悅。 日本人堅信, 孩子從小知道尊重生命, 長大後就很少會做出越軌的行為。 而在幼兒期, 通過為孩子們過生日、教他們培育動植物等活動, 都可以讓他們在樸素的驚奇和感動中瞭解生命,

Advertisiment
是培養生命尊重的絕佳機會。

認知性別角色

“看見了, 看見了, XXX的小雞雞露出來了。 ”

孩子們在幼稚園上第一節游泳課。 橋浦清子老師把每年的這個時候作為對孩子進行性教育的好機會:讓孩子自我認知性別角色, 明白自己是男的還是女的, 並初步瞭解男女的區別, 樹立起自我保護意識。

“男孩子與女孩子什麼地方不一樣?”清子老師問。

“褲子不一樣”, “上衣不一樣”, “撒尿的地方不一樣”, “男的有小雞雞, 女的沒有。 ”孩子們七嘴八舌地說。

“女孩也有相同的器官, 不過女孩子的是在肚子裡面, 從外面看不見。 ”老師糾正道, 用這種方法使孩子對內生☆禁☆殖☆禁☆器加以理解。

“女孩子有小奶兒。 ”有小朋友補充。

“男孩子不也有嗎?但是為什麼女孩子的奶兒會變大呢?”別的小朋友提出了質疑。

“因為要給孩子餵奶。”老師乘機引進親情教育。

“是啊,我們也都是吃著媽媽的奶長大的。”

……

類似這樣的討論時常會有,日本幼師認為,抓住這些時機,可以讓幼兒適當地理解男女的不同,學會尊重對方的身體,獲得充實感和安定感,對孩子健康性意識的形成至關重要。

“因為要給孩子餵奶。”老師乘機引進親情教育。

“是啊,我們也都是吃著媽媽的奶長大的。”

……

類似這樣的討論時常會有,日本幼師認為,抓住這些時機,可以讓幼兒適當地理解男女的不同,學會尊重對方的身體,獲得充實感和安定感,對孩子健康性意識的形成至關重要。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