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合理的異常行為(上)

在成人眼裡看來是異常的行為, 對兒童而言往往有著特殊的成長意義。 這些異常行為的產生, 大致有三種途徑。
“異常”法則一:好奇+有限的知識——“異常”行為
兒童渴望瞭解世界, 對周圍的事物充滿好奇, 他們希望用某些方式進行探索, 但因為有限的知識與能力, 只可能做出簡單的、模仿的、“荒唐”的、顧此失彼的嘗試, 他們對於成人世界的行為準則知之甚少, 出現“異常”行為也就可以理解了。 愛迪生為了想知道小雞怎麼出來, 而用自己的體溫去孵小雞;少年林肯想知道父親送給他的小斧頭威力如何, 砍了父親心愛的果樹;好好的玩具經常被孩子拆得支離破碎,

Advertisiment
是因為孩子想看個究竟:為什麼車子會跑, 為什麼機器狗會叫。
“異常”法則二:“心結”+誤導——“異常”行為
兒童有著特定的心理需要, 有些需要得不到滿足, 就會成為“心結”, 進而影響行為與情緒。 如果成人不瞭解兒童內在的需要, 只簡單地依據他們的外在行為進行評判並作出反應(如關注或訓斥、限制或鼓勵等), 就可能強化這樣的“異常”行為。 如有父母平時較忙, 可能對孩子關心不足, 而當孩子成績不理想時, 卻突然給予特別“關注”, 這樣的反差會給孩子一個信號:學習退步將獲得父母的關心!雖然這種關心更多的是父母的訓斥與批評, 但在孩子眼裡, 總比漠不關心、毫不過問要強。
Advertisiment
以後為了得到父母的關注, 孩子會試圖以不良的學習表現作為達到目的的手段。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