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同伴衝突對孩子的成長有積極意義

同伴衝突在兒童生活中屢見不鮮, 對此很多家長感到焦慮不安, 尤其是看到孩子間出現爭吵、打鬥等行為時, 往往急於干涉。 我們習慣把孩子間的衝突看作兒童成長中的“負面事件”, 力圖消除和避免。 其實從兒童發展的角度來看, 衝突是幼兒社會交往中必不可少的事件, 對幼兒的社會交往具有重要的意義。

1.同伴衝突是幼兒社會交往中的高發事件。 同伴衝突是伴隨著兒童同伴交往出現的, 在幼年生活中出現頻率很高。 美國心理學家霍姆伯格研究發現, 12~16個月的嬰兒, 其相互行為大約一半是破壞性或衝突性的。

Advertisiment
隨著年齡增長, 同伴交往技能不斷提高, 衝突頻率會逐漸降低。

2.幼兒同伴衝突類型多樣。 3歲前, 同伴衝突都是關於物品、空間的使用權和所有權的衝突, 如爭奪玩具、圖書等。 3歲後, 隨著同伴交往的發展, 衝突類型變得多樣。 除以上衝突仍占較高比例外, 兒童謀求加入遊戲群體引發的衝突(一方想加入, 另一方排斥)、維護共同活動規則引發的衝突(對違反遊戲規則、幼稚園行為規則的同伴進行指責)、敵意行為(無故挑釁、欺負他人、報復等)引發的衝突比例不斷提高。

3.自我中心的思維特點和社會交往技能的缺乏是衝突產生的根源。 幼兒的思維具有自我中心特點, 他們不能從他人的角度看待問題, 體會他人的情感和需要。

Advertisiment
在同伴交往中, 他們往往只考慮自己的需要, 主張自己的權益, 想按照自己的意願行事甚至控制同伴的行為。 思維特點一樣, 但需求卻各不相同, 因此孩子們在一起活動時就很容易發生衝突。 此時, 如果兒童能夠通過協商、合作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就能把矛盾化解, 避免衝突的產生和升級。 但是幼兒社會交往技能缺乏, 因此衝突時常發生。

4.同伴衝突對幼兒同伴交往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與我們很多人擔心的相反, 幼兒的同伴衝突, 除極少數會帶來一些不良後果外, 大部分不僅無害, 反而可以促進兒童的同伴交往。

首先, 同伴衝突促進了幼兒思維的去自我中心化。 衝突中兒童認識到在自身需要外, 其他小夥伴也有自己的需要,

Advertisiment
如果堅持自己的想法就容易產生衝突。

其次, 同伴衝突促進兒童對社會規範的認識。 例如兒童在物品、空間衝突中最初形成的是“優勢規則”, 即身強力壯的同伴在衝突中獲勝, 取得物品、空間。 但是隨著衝突的次數增加, 兒童逐漸認識到“先前所有權規則”, 即誰先拿到或使用某物品或空間, 下次使用中具有優先權。

最後, 同伴衝突提供給了幼兒學習和演練社會交往技能的機會。 衝突中, 如果孩子缺乏交往技能, 使用搶奪、打人、破壞等消極的交往策略, 往往會引發對方的憤怒、報復和成人的干預。 因此兒童會嘗試改變策略, 在成人的教導下學習一些有利於衝突解決的積極策略, 如協商、合作, 並在以後的衝突中加以運用。

Advertisiment

總之, 經過了同伴間的衝突, 兒童對自身、同伴和社會規則會有更深入的認識, 同時也學習和掌握了一定的社會交往技能, 在衝突中獲得了成長。 因此, 作為家長, 我們不應當簡單回避和消除孩子間的衝突, 而應該以此為契機, 開展社會規範和同伴交往技能的教育。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