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出生後應該得到媽媽充足的關愛, 然後寶寶自己再經歷愛媽媽、愛爸爸的過程, 最後就是和同齡小夥伴一起玩。 只有媽媽的愛☆禁☆撫是不夠的, 寶寶應該學會愛媽媽以外的家庭成員, 然後再學習愛小夥伴, 此外, 他們還要學會與家庭成員以外的大人交往。
讓寶寶得到更多的愛
以前, 親戚家中的侄子、侄女都聚在一起,
Advertisiment
有學者曾做過這樣的實驗, 以證明同齡集體對孩子具有影響力。 他們把小猴子分為四組, 一組跟媽媽呆在一起的同時還有小夥伴, 一組只跟媽媽呆在一起, 還有一組雖然沒有媽媽, 但是可以和小夥伴呆在一起, 最後一組既沒有媽媽, 也沒有小夥伴。
過了一段時間後, 學者觀察了它們的社會適應能力。 發現跟媽媽呆在一起同時又有小夥伴的小猴子社會適應力最好;其次是雖然沒有媽媽但是有小夥伴的猴子;而社會適應能力最差的是既沒有媽媽也沒有小夥伴的猴子。
Advertisiment
所以學者哈洛博士提出了“愛也得學習”的理論。 寶寶出生後應該得到媽媽充足的關愛, 然後寶寶自己再經歷愛媽媽、愛爸爸的過程, 最後就是和同齡小夥伴一起玩。 哈洛博士認為只有媽媽的愛☆禁☆撫是不夠的, 寶寶應該學會愛媽媽以外的家庭成員, 然後再學習愛小夥伴, 此外, 他們還要學會與家庭成員以外的大人交往。
我們常聽到媽媽擔心地說:“我家孩子不夠大方, 怎麼辦?”其實, 對孩子來說, 離開媽媽爸爸單獨跟人交往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應該讓孩子從小擁有被愛的感覺,
Advertisiment
延伸閱讀: 孩子在幼稚園打架家長怎麼辦 孩子在幼稚園裡打架怎麼辦? 孩子打架有助適應集體活動 怎麼解決孩子打架 孩子打架家長該怎麼解決 <>12下一頁
分享到:
孩子與同齡小夥伴在交往過程中會逐漸懂得要一起玩就需要遵守某種規則的道理。 如果你跟四歲的孩子劃拳會禁不住好笑, 即使是兩個人都出了剪刀, 他也會說是他贏了, 如果孩子出布, 你出剪刀, 他還是會說自己贏了。 因為孩子根本不知道規則。一開始不知道規則的孩子要慢慢學會遵守規則。
Advertisiment
同齡集體對孩子有一定影響力
每一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同齡集體裡當領導人。 但一個人真正能獲得成功並成為領導人的機會少之又少。 有時候你是領導人, 但有時候你也會是追隨者, 這是民主化生活中根本性的東西。 孩子從小在同齡的集體裡可以自然而然地學會了這些。
孩子在外面和小夥伴一起玩的時候, 經常會哭著跑回家向父母告狀, 如果這時候父母只聽孩子單方面的話, 說:“以後再也不要跟他玩了。 ”或袒護孩子說:“他在哪兒, 媽媽去教訓他。
Advertisiment
孩子哭著跑進來時, 做父母的只要認真地聽孩子哭訴, 並且說“是嗎?是不是很傷心”“是嗎, 你輸了, 很生氣吧”等話來表示理解就可以了。 孩子因為父母傾聽了他的話, 並且理解了他, 就會覺得心裡踏實。 在向父母訴苦的過程中, 孩子的氣其實也就消了, 也可以重新回到同齡集體中。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 父母兄弟姐妹的作用同樣重要, 但是, 同齡集體的認同更加重要。
還有一些父母看到孩子在外面挨了打, 就會怒氣衝衝地對孩子說:“難道你沒有手不知道打回去嗎?”然後把孩子推出門外。 這樣的父母忽視了兩個重要事實:一方面,對方孩子攻擊性強,這只會增加孩子的不自信;另一方面,這種做法等於間接教孩子用暴力解決所有問題。
年輕時我們與別人發生矛盾,一般都很想用強硬的方式來解決,但隨著年齡的增長、閱歷的增加,你會發現其實那不是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法。比起生氣或使用暴力,能夠明確地向對方表達出自己內心的感受與期望,才是最有效的解決問題的辦法。 文/李元寧
小編總結:讓孩子從小擁有被愛的感覺,還要多給孩子提供與家庭成員以外的人交往的機會。通過長時間的鍛煉後,孩子就可以自然而然地學會與人交往,再也不會為吸引別人注意而做出怪動作,就更加容易融入集體,才能更好的與集體的夥伴們好好相處。
(兼職編輯:許乾偉) 這樣的父母忽視了兩個重要事實:一方面,對方孩子攻擊性強,這只會增加孩子的不自信;另一方面,這種做法等於間接教孩子用暴力解決所有問題。
年輕時我們與別人發生矛盾,一般都很想用強硬的方式來解決,但隨著年齡的增長、閱歷的增加,你會發現其實那不是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法。比起生氣或使用暴力,能夠明確地向對方表達出自己內心的感受與期望,才是最有效的解決問題的辦法。 文/李元寧
小編總結:讓孩子從小擁有被愛的感覺,還要多給孩子提供與家庭成員以外的人交往的機會。通過長時間的鍛煉後,孩子就可以自然而然地學會與人交往,再也不會為吸引別人注意而做出怪動作,就更加容易融入集體,才能更好的與集體的夥伴們好好相處。
(兼職編輯:許乾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