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患不育的夫婦已占人群的10%左右, 尤其是男性不育比例增加。 許多夫婦想要孩子, 必須借助于人工受精的方法。 我國開展人工授精已經有十余年的歷史, 許多省市相繼建立了精子庫, 為男性不育的夫婦實現了做父母的夢想。 但有些醫療單位或研究機構推出“名人精子庫”, 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關注。 借助“名人”的精子, 生一個歌星、影星、體育明星、畫家、企業家、科學家……特別在人們比較重視優生的現在, 的確是一件令人向往的事。 誰不想自己的孩子健康活潑、聰明可愛, 長大后成為有作為、有影響的“名人”?
但是,
Advertisiment
大家知道, 名人不是天生的, 一般等到成名家時大都已進入不惑之年, 早已錯過了最佳生育年齡(25—29歲)。 科學研究表明男子過了40歲, 睪丸的重量就開始明顯減輕, 一種很重要的雄激素——辜酮水平下降, 部分生精細胞開始萎縮;進入50歲以后, 睪酮水平急劇下降, 預示著男子更年期的到來。
Advertisiment
翻開古今中外史冊, 我們確實會看到, 一些“書香門第”出身的孩子很聰明, 但是, 名人生出的孩子不一定都聰明, 倒有不少智力平平, 甚至是先天性癡呆或病殘兒。 唐代大詩人李白、杜甫, 并沒有生出個也當大詩人的神童;世界知名的大藝術家梵高, 最后卻成了瘋子;諾貝爾獎獲得者的父輩們極少曾獲過如此殊榮的, 其后代也未必都能成為科學家。 誰都知道這樣一個淺顯的道理:生兒育女是男女雙方的事兒, 缺一不可, 即使供精的名人生殖健康, 精子100%合格,
Advertisiment
“名人精子庫”的建立, 過多地強調了男性的作用, 受精卵是男性精子與女性卵子的結合, 生出的孩子聰明不聰明, 母親也十分重要, 甚至從某種意義上講, 母親的作用更為重要。 “名人精子庫”只重精子, 實際上只重男人, 忽視了女人確實有失偏頗。
我們不能誤認為名人必是“全才”, 連精子也是“優質產品”。 更不容忽視的是, 人才的造就固然離不開先天的生理素質, 更離不開后天的培養, 且后天的培養又是成才的關鍵。
Advertisiment
把社會各階層的人群人為地分成什么“優”與“劣”是不合理的。 “名人”畢競是少數, 而在各條戰線上默默無聞忘我工作的工人、農民、教師、科技工作者等, 誰能說他們不是優秀人才呢:所以說, “精子庫”就是“精子庫”, 冠以名人的提法, 無非是一種商業炒作, 既不科學, 也不符合實際, 更不合理, 不宜提倡。
“名人精子庫”宣布一個名人供精者提供的精液可供5對夫婦使用, 這就可能出生5個遺傳學上同父異母的孩子, 這些孩子長大后, 萬一相遇相愛, 就會增加近親婚配的幾率, 必然會產生很多的社會問題。
此外有些單位在大學校園內公開征集受過高等教育的男性精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