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不知道大白是誰, 那真是out了, 朋友圈裡都被它瘋狂刷屏, 無數人為它點贊。 美國迪士尼電影《超能陸戰隊》裡的充氣醫療機器人大白, 以其大大的肚子、笨笨的動作、治癒系的言語萌化人心。 電影裡, 大白是男孩Hiro的守護者, 它不僅能治療身體的疼痛, 還能安撫心靈:寒冷時給他溫暖, 危險時為他護航, 困難時讓他振作, 冒險時給他支持……
其實, 大白之於Hiro, 不只是一個機器人, 更像是Hiro的父母。 大白無條件地愛著Hiro, 給他關注與聆聽、擁抱與溫暖、認同與勇氣, 讓Hiro從一個孤僻的、充滿仇恨的孩子成長為一個開朗的、充滿陽光的英雄。
Advertisiment
然而, 現實生活中, 有的父母恰恰與大白相反, 常常會苛責孩子、忽略孩子, 不能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 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 孩子的感受可想而知, 親子關係的不和諧和緊張也不言而喻。
本期策劃, 我們一起向大白學習如何做父母, 如何給予孩子成長所需的心理關懷, 讓孩子像Hiro一樣, 茁壯成長, 成長為自己的英雄!
向大白學習——聆聽孩子的內心大白是這樣的:
對於大白, 他的初始設定是一個私人治療機器人, 平時就是一個急救包, 當他聽到有人發出身體不適的呼喊, 才會被“喚醒”並提供服務。
大白一開始出現, 就是聽見小男孩Hiro手臂被膠帶撕扯並大呼痛苦的那一刻。 大白的第二次出現, 是因為Hiro遭遇哥哥去世,
Advertisiment
然而, 大白的頭上沒有耳朵的位置, 所以與其說是聽, 不如說是感應。 大白無時無刻不在聆聽和感應孩子的心聲, 並及時回應, 給予孩子溫暖和愛。
照進現實
父母們要學習大白作為“急救包”的素養, 就是危急時及時聆聽, 反應迅速, 無事時耐心等待。
生活中, 父母表面看往往處在對孩子的高度關注中, 每天不厭其煩地詢問孩子的各種感受和表現, 豎起耳朵感應周邊對孩子的各種評價。 但當孩子真有不好的感受出來時, 父母卻往往無法耐心聆聽和感受孩子的情緒, 而是急於做出解釋和評價。
孩子:“媽媽, 學習真累。 ”媽媽:“學習是為了你自己好, 怎麼會累?”“才剛多一會兒,
Advertisiment
孩子:“爸爸, 這教育節目真無聊。 ”爸爸:“怎麼會, 多有意思啊!”“看不懂就別瞎說!”“你怎麼這麼不知進取?”
大白是機器人, 能感應人們身體的痛, 它更努力學習感應內心的痛, 那是另一種傷。 在日常生活中, 孩子們身體的痛會引發關注, 手指頭破了流血似乎都是很重大的事件, 但父母們卻沒有像大白一樣, 學習聆聽另一種看不見的傷痛。
對孩子內心情緒的感應需要家長們具備積極聆聽的本領。 認真聽孩子的表述, 關注孩子所表達的感受, 然後作出一個與孩子的表達相似的應答。 注意, 聆聽不是下評語, 而是換個方式重複孩子的表達, 讓孩子知道你在試圖理解他的感受。
Advertisiment
孩子:“做不出題, 我覺得自己太笨了!”父母:“你似乎覺得自己不夠聰明, 在責怪自己嗎?”孩子:“我把腿弄破了, 看, 這麼多血!”父母:“看到這麼多血, 你有點害怕了是不是?”家長積極聆聽之後的回饋, 往往能幫助孩子挖掘出內心更深層次的情緒感受。
很多時候, 人們感到苦惱、傷心或憤怒時, 需要的只是找個人傾訴, 把情緒宣洩出去。 父母對孩子的訴說積極聆聽, 使他們感到自己的情緒反應是正常的, 不是小題大做, 孩子心裡的波瀾平息下來, 就沒事了。 尤其是像影片中青春期的孩子, 內心情緒本就處於躁動期, 更渴望被呼應和理解。
關於耐心等待, 父母們也要學習大白, 給孩子自己成長的空間和機會, 學會放手。 在孩子的世界裡, 父母這個角色當然是全天候24小時無休的,
Advertisiment
當然, 我們不能要求父母每時每刻都像機器人一樣聽到呼喊才出現, 但至少要學會選擇出現的“時機”, 不能越俎代庖, 代替孩子經歷成長、接受挑戰、改正錯誤, 這其中就有信任孩子的力量。 孩子來到父母身邊是儲備能量的, 為了自己獨立地離開做準備, 多少父母為自己的不甘要強行進入孩子的自我空間? 另外, 父母們有多少次和孩子雙目注視的機會?那一刻, 你的目光堅定嗎?能掃描和感應到他的內心嗎?你的心又是否被觸動?
向大白學習——愛的示弱大白是這樣的:
作為機器人的大白其實是強大的,有各種健康醫療知識,各種技能,甚至可以隨時連接電腦,輸進更為強勁的力量。然而,如此強大的它卻在孩子面前表現得木訥呆萌,甚至有些軟弱無能。
被壞人追擊時,大白主動向小男孩求助,是男孩想盡辦法、滿頭大汗地推擠被卡在窗戶框上的胖大白,讓人不由得捏一把冷汗;與敵人搏鬥時,大白各種出狀況,一次次拖後腿,在小男孩的幫助下才突出重圍。
在一次次看似無意卻有意的示弱中,大白給了小男孩足夠的尊重和空間,讓他爆發自我,經歷自己想要的體驗,或驚險、或刺激,最終收穫愛的歡笑和淚水。
照進現實
大白慢悠悠搖晃著小短腿,看似軟綿綿,卻扎實地走進了我們的生命裡,在今天似乎必須強悍才能生存的世界觀面前唱了個大反調。其實,這何嘗不是孩子心中對父母發自心底的渴望?不要把你在外面世界的彪悍帶到孩子面前,太強大的父母會讓孩子無法自由呼吸。
很多時候,父母習慣自作主張,輕易否定孩子的要求,“你這樣太幼稚!”“你這是冒險,太不現實!”“你這麼做是不可能的,我認為這樣才是對你好!”“聽我的,不會錯!” 獨斷會讓孩子蓬勃的內心感受被強行阻斷,即使父母們的結論是正確的,也容易激起孩子或沉默或背離的逆反。其實,所有孩子叛逆的言行都是他內心無聲的呐喊和請求,“請你們看到我的感受!”“請你們尊重我!”“請你們嘗試到我的世界裡來,好嗎?”
面對孩子渴望精神獨立,“示弱”往往是最好的策略,尤其是孩子到了青春期,開始挑戰父母權威,證明自己行的時候。父母的“笨拙”會讓家裡充滿快樂,同時也給了孩子勇氣超越你,“我爸爸竟然要向我請教,我居然比我爸還行!”“我能幫到父母,這感覺太棒了!”
“讓孩子比我好”“讓孩子能站在我的肩膀上”,這原本是為人父母的心願,但太多時候,我們的行為卻一直唱著反調。
“示弱”絕不是真的無能。父母的能力展現在對孩子理解的基礎上。當我們不輕易下結論否定他們,而是放緩腳步,用心走入孩子的世界,哪怕像大白穿盔甲般滑稽,真的放開自己,支持並好好欣賞、感受一下他們的“異想天開”,或許成年人已經面具化的僵硬靈魂也會變得柔軟吧。
當男孩執意要為大白裝上飛行器時,大白很疑惑:“我搞不懂飛行對於一個治療機器人有什麼作用?”男孩說:“我搞不懂你怎麼就不理解飛行有多酷!”這多像現實中的對話,當父母被太多的壓力和過多的功利性折磨得只會問“有什麼用”的時候,孩子會告訴你“酷”就是最重要的選擇。
作為父母不要只關注“有什麼用”,而是尊重孩子的“興趣”,主動理解孩子的“為什麼”,並真心體會他所要的“酷”,所要的“美”,並與他一起享受。看後來大白與孩子一起翱翔天際的陶醉模樣多幸福,孩子給了我們重返童真的機會,為何不去好好把握?
特別想指出的是,尊重孩子的感受不是讓父母溺愛孩子,聽從他一切合理不合理的要求,而是對他的情緒給予足夠的關注並堅守自己的諾言。父母的愛,堅守的是一份弱小的情感世界。像大白一樣,一遍遍“這樣真的會讓你感覺好些嗎”的問話,就是生命中難得的尊重和信任傳遞,看似單調的重複卻足以震盪孩子挑釁的目光和頑抗的防禦。
放下身段,去堅持完成孩子要求的身體力行,是一份堅守承諾的厚愛,會觸動孩子反思自己的言行。就像看到大白因為自己一句敷衍的肯定答案就不顧安危地執行命令後,男孩再也不敢輕率回答了。
“身正為范”是老祖宗的話,當父母不耐煩地對孩子說,“我真的很忙,下次再說”“下次一定陪你去”的時候,是否也該好好想想,閉起嘴巴。當有一天,你也能成為孩子的“坐騎”,你也輕輕詢問“對我的做法滿意嗎?”能不能看到一張燦爛的笑臉高高揚起?
向大白學習——愛的智慧大白是這樣的:
作為嚴格執行程式的機器人,大白的頭腦可謂充滿智慧,而這智慧同時兼顧理性和柔情。
這智慧是理性的。它很嚴謹,就連評估痛苦值都那麼精准:“從1到10 ,你的痛苦有幾級?”它很冷靜,即使在飛馳的車頂,也不忘俯身幫Hiro系好安全帶;它會學習,除了牢記健康知識,還學會了擊拳、踢腿、飛行和空手道。
這智慧還充滿了柔情。它懂得如何帶給孩子更豐富的感受,當發現飛行的刺激可以讓孩子興奮時,假裝沒了動力,高速墜落,引得孩子興奮不已;它懂得如何溫柔地安撫孩子,在發現孩子那看不到的“傷”來自內心時,主動搜索解決辦法,並迅速嘗試,換了一種又一種。
大白利用智慧,或理性,或柔情,給了孩子不同的愛的滿足,讓孩子對它的態度從最初的萬般拒絕到後來的難捨難分,催人淚下。
照進現實
機器人所代表的程式化世界,很像成年人生存的環境,被各種角色限制和約束,所以,智慧的頭腦是必須的。“不著急,不著慌,我們總是有辦法。”如果從孩子一出生,就不斷接受這樣的資訊,應該能塑造出冷靜聰慧的頭腦吧。
父母可以從影片中學習面對痛苦的方法。比如遇到苦惱時,詢問孩子對痛苦分級,可以幫助我們對他的內心感受程度有更清晰的評判。當孩子被低落的情緒籠罩時,在不傷害身體的前提下,帶著他做運動,讓情緒亢奮起來。
大白儲存了關於男孩好友資訊的做法也是智慧的表現。給孩子支援,在孩子需要朋友的時候能尋求他們的幫助。父母不一定要做到與孩子的好朋友交朋友,但至少要瞭解孩子朋友的資訊狀況。父母代替不了小兄弟,父母也替代不了小閨蜜,有時充當橋樑,反而會看到更多的出路。
大白如此有智慧,當然離不開製造它的智慧者,也就是小男孩的哥哥。而無論是大白還是哥哥,都扮演著小男孩父母的角色,他們是個共同體,關愛小男孩的智慧也是相通的。當弟弟鄙視大學裡的書呆子時,哥哥馬上帶他去參觀神奇的大學實驗室、標新立異卻充滿智慧的夥伴,澄清了男孩刻板的印記,促使他下定決心,發奮讀書。這和生活中的父母們帶孩子到各地遊歷、見更多的人、長見識的做法如出一轍,只是注意要提前對參觀內容和接觸的人做篩選,效果會更好。
當弟弟陷入發明困境,找不到解決辦法時,哥哥同他嬉鬧一番,俏皮地倒背著弟弟旋轉,最後提溜著他的雙腳,讓弟弟一直頭朝下待著,然後說道:“換個角度看看”,一下打開了弟弟的思路。每當小男孩陷入困境時,就會有“換個角度看”的聲音出現。
簡單的邏輯背後是強大的心理動力,是對自己控制力的自信,父母可以從中學習和感受這理性的力量。當然,前提是我們自己能像影片裡的哥哥和大白一樣,調節好自己的情緒,保持穩定,才能給予孩子積極的鼓勵,讓孩子反轉角度,創造性地去思考。
父母心態的穩定是影響孩子心態穩定的重要因素。可事實卻是,父母常常先變成了震源,自己不斷震盪,卻責怪是孩子的原因,“都是因為你沒做好,我才這麼生氣。”其實,孩子的心就像用橡皮筋連著的一個小球,拴在父母心上。如果他受外界干擾而出現情緒波動,想一想,父母是不動,還是跟他一起動,甚至朝與他相反的方向動?
當然,愛的智慧不都是理性的、講道理的,還有柔情的、溫暖的。當小男孩一心要去復仇而聽不進任何道理時,大白選擇了播放哥哥生前的影像,愛的柔情瞬間戳中孩子柔軟的心。有時候,愛是不需要言語和道理的,只需要真實地記錄和感受。在這個手機隨時拍的時代,父母也可以很便捷地記錄和孩子在一起的歡樂和幸福,更可以學著記錄自己為人父母的錯誤和失敗,但依舊努力改正堅持的身影,這份愛的記錄是最智慧的禮物,告訴孩子:“孩子,你知道的,我們的愛會永遠永遠和你在一起。”
向大白學習——愛的抱抱大白是這樣的:
大白最經典的動作就是那個熊抱,大大的,暖暖的,融化人心。
大白的抱抱是溫柔的。當得知孩子受了“另一種傷”後,它立刻搜索解決方案,第一條就是擁抱,它馬上從孩子身後抱緊他;當孩子全身濕透冰冷時,它再次摟緊他,把頭低上去並加熱自己的身體,吸引所有的小夥伴都靠攏過來。
大白的抱抱是護衛的。在危險面前,大白一次次地充當孩子的盾牌和緩衝軟墊,在孩子墜落的驚悚一刻,它總是能及時從他背後翻轉身體,面向孩子抱緊他,給他帶來安全和保護,更帶來力量和勇氣。
照進現實
機器人應該是沒有性別的,可是大白柔柔軟軟的身體和大大的擁抱充滿母性的味道。當他用笨拙的身體緊緊把男孩摟入懷中,試圖溫暖他時,猶如一位保護孩子的母親讓人感動。同時,從象徵意味上來說,面無表情,語音單調,總在關鍵時刻掉鏈子,沒電的時候如同喝醉的怪樣,又有著滑稽老爹的經典造型。尤其大白是由“長兄如父”的哥哥製造,後來男孩對大白的改造,如同鋼鐵俠般的強硬外形賦予它最陽剛的姿態。
儘管大白的擁抱有溫柔和護衛兩種呈現,但網上總有人習慣於把大白叫做暖男,更偏向於將大白當作男性的角色。可以推測,在他們的成長經歷中,來自父親的、充滿溫柔的擁抱是很匱乏的。事實上,這代表了很多人的真實體驗。
在現實生活中,父親的擁抱確實是很難得的。嬰兒時還可以,長大些的孩子尤其男孩子,有多少父親的胸膛能夠給孩子靠一靠,甚至在這樣的懷抱裡安然入睡?因為男人還是不太習慣用這一表達愛意的方式,尤其像大白那樣時間較長的擁抱。這個世界上,需要父親擁抱的絕不止影片裡的一個男孩,所有的孩子與父親都渴望被溫暖。你們不知道的是,那些在心靈成長課程中被強行要求“和自己家人擁抱”的男人們,無論多麼嚴肅的外表都會被深深觸動,說起感受無不是嘴唇顫抖,眼聚淚花。
大白的擁抱總是在最恰當的時候給予,在最被需要的時刻來臨,這種最及時的溫暖與支援可以給予孩子最大的滿足。而現實生活中,父母,尤其是母親,可能會常常親親抱抱。但是,當孩子遇到挫折,真正需要擁抱的時候,父母卻往往做不到。常常會這樣說:“這點事都做不成,你怎麼這麼笨!”當孩子傷心難過時,父母卻說:“有什麼好哭的,你這樣以後還能成什麼大事?”其實,父母不知道的是,那一刻,孩子的要求並不高,他只需要一個舒心可信賴的溫柔窩,可以讓他無所顧慮地深埋其中,撫平傷口,尋求力量,感受到愛的支持。就像大白說的那樣:“放心,你在我懷裡,沒有人可以欺負你,我會好好地保護你。”“相信我,就算有一天,我們不小心走散,我也會回來找你!”
擁抱看似簡單,卻有著很大的能量,因為它可以給孩子帶來成長,並在潛移默化中被孩子很好地傳承。大白的擁抱治癒了男孩痛苦的內心,更激發孩子心中獨立而堅強的能量。痛苦是自我糾結的結果,愛的體驗讓孩子與自我和解,用愛的眼睛去觀照這個世界,去擁抱光明。男孩成長最直觀的體現是對待家人的轉變,從最初的被大白擁抱後不知所措,到主動和阿姨擁抱告別,甚至主動提出“阿姨,再抱一個!”原來,愛了還可以更愛。
越長大似乎越需要隱藏感情,其實是羞於表達。真正的成熟是學會珍惜愛,因為體會過痛的滋味,所以對一切更溫柔。愛的抱抱,從父母做起,孩子可以得到更多,學到更多,愛的抱抱也將不再匱乏。
向大白學習——愛的無條件大白是這樣的:
大白從未對孩子的表現有過任何不滿和抱怨。
為孩子做事,它不張揚,甚至為此負了傷也不會抱怨,即使在警局,也只是安靜地、淡定地用小小透明膠貼補身上的一個個漏氣孔;無論孩子在自己面前如何咆哮、踢打,它永遠堅持擁抱著他,守候著他;生死關頭,它毫不猶豫犧牲自己,拯救孩子的生命……
無論小男孩多麼任性和執拗,大白所做的就是無條件地接納和愛護,大白對小男孩的愛是無條件的。
照進現實
看了電影,很多人感慨:我們都需要一個大白,因為大白的愛才是真愛,是無條件的愛。這種愛是心靈真正的滋養品,所以,影片中桀驁不馴的青春期叛逆小男生會最終被打動,激烈躁動的情緒被平復,尖銳仇恨的內心被軟化。
無條件的愛到底是什麼?是一種圓滿,是在任何時刻都保持一顆開放的心。要做到無條件的愛,需要釋放掉自己對人所有的期望和你希望他們變成的樣子,而還他們自己以本來面目。這意味著為人父母者,不再要求孩子看你的臉色,聽你的安排,給你任何你想要的東西來取悅你,或是要求孩子用愛來回應你。無條件的愛就是學習成為愛的源流,而不是等待別人成為愛的源流。
無條件的愛是聽從孩子的召喚,一起爬入黑黑的床下,滾著灰塵,興致勃勃地一起探險;是看著孩子試卷上大大的“×”,安靜地用心思考他的思路到底在哪裡轉彎,並欣賞他也曾冥思苦想地努力;是聽到孩子大喊“我討厭你,媽媽”時,也能在心底堅定地認為:能說心裡話不容易,這是孩子希望和我連接的方式,因為聽到了孩子的期待,媽媽謝謝你的誠實和勇氣;是在孩子遠離時告訴他:“我們一定會好好照顧自己,有能力讓自己幸福,相信你也能做到”……
如果此刻你在搖頭,就需要想一想:現實中,你給孩子的愛,是無條件的愛嗎?
的確,當危難臨頭必須選擇時,絕大多數為人父母者會像大白一樣毫不猶豫地選擇犧牲自己,拯救孩子。就像地震廢墟中那些覆蓋在孩子身上的父母軀體,那是一種本能。然而,在平淡的日常生活中,真相卻是殘酷的,“為人父母,能給予孩子的愛,99%以上是有條件的愛,而不是無條件的愛。”原因很簡單,因為父母不是機器人,充滿電就能毫不利己,專門利人。
為人父母者更習慣帶著自己的不良情緒隨時輻射孩子,帶著既定的思維模式隨時評價孩子。父母恰恰由於自身的無力,最常期待的是孩子能無條件地理解自己,理解那些即使是自己都後悔的、傷害孩子的言行,是出於愛的名義。“我都是為了你”其實是一句謊言,是父母們不敢面對失敗的自己。 這並不是責備,因為給不了無條件的愛並不是父母的錯。
每個頂著父母頭銜的人內心都是多重角色,為人父母的同時也是兒女,是夫妻,有的時候更是一個叛逆的、會失控的小孩。由於自身缺乏控制,不安和恐懼時常如影隨形,尤其是為人父母者,最無法放下的就是忐忑的心:“孩子學習不好,我是不是個失敗的媽媽?”“在幼稚園就這麼內向,長大怎麼找工作?”因為恐懼,自己又無能為力,所以,父母總是靠要求孩子去做些什麼讓自己放心,把安慰寄託在孩子身上,“你表現好,媽媽就高興啦!”“你學習好,就是對我們最大的報答!”
其實,恐懼是正常的,要求孩子也沒有錯,只是不要忘記,最佳的途徑就是完成自我和解,面對自己的恐懼承認並面對,對自己說:“我在害怕,這很正常,看一看能做些什麼讓我自己感覺好一些。” 接納自己,才能更好地接納孩子,成為孩子的大白父母。
乖乖網觀點電影中的大白堪稱完美,可能很多父母會望而興歎。其實,像大白那樣做父母,真的是有法可循的。從無意識到有意識,從有限到擴容,只要父母遵從內心最原始的愛,相信自己,相信孩子,一點點地改變,先被大白溫暖,再學著像大白那樣溫暖孩子,讓愛在兩代人間自然流淌,我們一定能做到的。
向大白學習——愛的示弱大白是這樣的:
作為機器人的大白其實是強大的,有各種健康醫療知識,各種技能,甚至可以隨時連接電腦,輸進更為強勁的力量。然而,如此強大的它卻在孩子面前表現得木訥呆萌,甚至有些軟弱無能。
被壞人追擊時,大白主動向小男孩求助,是男孩想盡辦法、滿頭大汗地推擠被卡在窗戶框上的胖大白,讓人不由得捏一把冷汗;與敵人搏鬥時,大白各種出狀況,一次次拖後腿,在小男孩的幫助下才突出重圍。
在一次次看似無意卻有意的示弱中,大白給了小男孩足夠的尊重和空間,讓他爆發自我,經歷自己想要的體驗,或驚險、或刺激,最終收穫愛的歡笑和淚水。
照進現實
大白慢悠悠搖晃著小短腿,看似軟綿綿,卻扎實地走進了我們的生命裡,在今天似乎必須強悍才能生存的世界觀面前唱了個大反調。其實,這何嘗不是孩子心中對父母發自心底的渴望?不要把你在外面世界的彪悍帶到孩子面前,太強大的父母會讓孩子無法自由呼吸。
很多時候,父母習慣自作主張,輕易否定孩子的要求,“你這樣太幼稚!”“你這是冒險,太不現實!”“你這麼做是不可能的,我認為這樣才是對你好!”“聽我的,不會錯!” 獨斷會讓孩子蓬勃的內心感受被強行阻斷,即使父母們的結論是正確的,也容易激起孩子或沉默或背離的逆反。其實,所有孩子叛逆的言行都是他內心無聲的呐喊和請求,“請你們看到我的感受!”“請你們尊重我!”“請你們嘗試到我的世界裡來,好嗎?”
面對孩子渴望精神獨立,“示弱”往往是最好的策略,尤其是孩子到了青春期,開始挑戰父母權威,證明自己行的時候。父母的“笨拙”會讓家裡充滿快樂,同時也給了孩子勇氣超越你,“我爸爸竟然要向我請教,我居然比我爸還行!”“我能幫到父母,這感覺太棒了!”
“讓孩子比我好”“讓孩子能站在我的肩膀上”,這原本是為人父母的心願,但太多時候,我們的行為卻一直唱著反調。
“示弱”絕不是真的無能。父母的能力展現在對孩子理解的基礎上。當我們不輕易下結論否定他們,而是放緩腳步,用心走入孩子的世界,哪怕像大白穿盔甲般滑稽,真的放開自己,支持並好好欣賞、感受一下他們的“異想天開”,或許成年人已經面具化的僵硬靈魂也會變得柔軟吧。
當男孩執意要為大白裝上飛行器時,大白很疑惑:“我搞不懂飛行對於一個治療機器人有什麼作用?”男孩說:“我搞不懂你怎麼就不理解飛行有多酷!”這多像現實中的對話,當父母被太多的壓力和過多的功利性折磨得只會問“有什麼用”的時候,孩子會告訴你“酷”就是最重要的選擇。
作為父母不要只關注“有什麼用”,而是尊重孩子的“興趣”,主動理解孩子的“為什麼”,並真心體會他所要的“酷”,所要的“美”,並與他一起享受。看後來大白與孩子一起翱翔天際的陶醉模樣多幸福,孩子給了我們重返童真的機會,為何不去好好把握?
特別想指出的是,尊重孩子的感受不是讓父母溺愛孩子,聽從他一切合理不合理的要求,而是對他的情緒給予足夠的關注並堅守自己的諾言。父母的愛,堅守的是一份弱小的情感世界。像大白一樣,一遍遍“這樣真的會讓你感覺好些嗎”的問話,就是生命中難得的尊重和信任傳遞,看似單調的重複卻足以震盪孩子挑釁的目光和頑抗的防禦。
放下身段,去堅持完成孩子要求的身體力行,是一份堅守承諾的厚愛,會觸動孩子反思自己的言行。就像看到大白因為自己一句敷衍的肯定答案就不顧安危地執行命令後,男孩再也不敢輕率回答了。
“身正為范”是老祖宗的話,當父母不耐煩地對孩子說,“我真的很忙,下次再說”“下次一定陪你去”的時候,是否也該好好想想,閉起嘴巴。當有一天,你也能成為孩子的“坐騎”,你也輕輕詢問“對我的做法滿意嗎?”能不能看到一張燦爛的笑臉高高揚起?
向大白學習——愛的智慧大白是這樣的:
作為嚴格執行程式的機器人,大白的頭腦可謂充滿智慧,而這智慧同時兼顧理性和柔情。
這智慧是理性的。它很嚴謹,就連評估痛苦值都那麼精准:“從1到10 ,你的痛苦有幾級?”它很冷靜,即使在飛馳的車頂,也不忘俯身幫Hiro系好安全帶;它會學習,除了牢記健康知識,還學會了擊拳、踢腿、飛行和空手道。
這智慧還充滿了柔情。它懂得如何帶給孩子更豐富的感受,當發現飛行的刺激可以讓孩子興奮時,假裝沒了動力,高速墜落,引得孩子興奮不已;它懂得如何溫柔地安撫孩子,在發現孩子那看不到的“傷”來自內心時,主動搜索解決辦法,並迅速嘗試,換了一種又一種。
大白利用智慧,或理性,或柔情,給了孩子不同的愛的滿足,讓孩子對它的態度從最初的萬般拒絕到後來的難捨難分,催人淚下。
照進現實
機器人所代表的程式化世界,很像成年人生存的環境,被各種角色限制和約束,所以,智慧的頭腦是必須的。“不著急,不著慌,我們總是有辦法。”如果從孩子一出生,就不斷接受這樣的資訊,應該能塑造出冷靜聰慧的頭腦吧。
父母可以從影片中學習面對痛苦的方法。比如遇到苦惱時,詢問孩子對痛苦分級,可以幫助我們對他的內心感受程度有更清晰的評判。當孩子被低落的情緒籠罩時,在不傷害身體的前提下,帶著他做運動,讓情緒亢奮起來。
大白儲存了關於男孩好友資訊的做法也是智慧的表現。給孩子支援,在孩子需要朋友的時候能尋求他們的幫助。父母不一定要做到與孩子的好朋友交朋友,但至少要瞭解孩子朋友的資訊狀況。父母代替不了小兄弟,父母也替代不了小閨蜜,有時充當橋樑,反而會看到更多的出路。
大白如此有智慧,當然離不開製造它的智慧者,也就是小男孩的哥哥。而無論是大白還是哥哥,都扮演著小男孩父母的角色,他們是個共同體,關愛小男孩的智慧也是相通的。當弟弟鄙視大學裡的書呆子時,哥哥馬上帶他去參觀神奇的大學實驗室、標新立異卻充滿智慧的夥伴,澄清了男孩刻板的印記,促使他下定決心,發奮讀書。這和生活中的父母們帶孩子到各地遊歷、見更多的人、長見識的做法如出一轍,只是注意要提前對參觀內容和接觸的人做篩選,效果會更好。
當弟弟陷入發明困境,找不到解決辦法時,哥哥同他嬉鬧一番,俏皮地倒背著弟弟旋轉,最後提溜著他的雙腳,讓弟弟一直頭朝下待著,然後說道:“換個角度看看”,一下打開了弟弟的思路。每當小男孩陷入困境時,就會有“換個角度看”的聲音出現。
簡單的邏輯背後是強大的心理動力,是對自己控制力的自信,父母可以從中學習和感受這理性的力量。當然,前提是我們自己能像影片裡的哥哥和大白一樣,調節好自己的情緒,保持穩定,才能給予孩子積極的鼓勵,讓孩子反轉角度,創造性地去思考。
父母心態的穩定是影響孩子心態穩定的重要因素。可事實卻是,父母常常先變成了震源,自己不斷震盪,卻責怪是孩子的原因,“都是因為你沒做好,我才這麼生氣。”其實,孩子的心就像用橡皮筋連著的一個小球,拴在父母心上。如果他受外界干擾而出現情緒波動,想一想,父母是不動,還是跟他一起動,甚至朝與他相反的方向動?
當然,愛的智慧不都是理性的、講道理的,還有柔情的、溫暖的。當小男孩一心要去復仇而聽不進任何道理時,大白選擇了播放哥哥生前的影像,愛的柔情瞬間戳中孩子柔軟的心。有時候,愛是不需要言語和道理的,只需要真實地記錄和感受。在這個手機隨時拍的時代,父母也可以很便捷地記錄和孩子在一起的歡樂和幸福,更可以學著記錄自己為人父母的錯誤和失敗,但依舊努力改正堅持的身影,這份愛的記錄是最智慧的禮物,告訴孩子:“孩子,你知道的,我們的愛會永遠永遠和你在一起。”
向大白學習——愛的抱抱大白是這樣的:
大白最經典的動作就是那個熊抱,大大的,暖暖的,融化人心。
大白的抱抱是溫柔的。當得知孩子受了“另一種傷”後,它立刻搜索解決方案,第一條就是擁抱,它馬上從孩子身後抱緊他;當孩子全身濕透冰冷時,它再次摟緊他,把頭低上去並加熱自己的身體,吸引所有的小夥伴都靠攏過來。
大白的抱抱是護衛的。在危險面前,大白一次次地充當孩子的盾牌和緩衝軟墊,在孩子墜落的驚悚一刻,它總是能及時從他背後翻轉身體,面向孩子抱緊他,給他帶來安全和保護,更帶來力量和勇氣。
照進現實
機器人應該是沒有性別的,可是大白柔柔軟軟的身體和大大的擁抱充滿母性的味道。當他用笨拙的身體緊緊把男孩摟入懷中,試圖溫暖他時,猶如一位保護孩子的母親讓人感動。同時,從象徵意味上來說,面無表情,語音單調,總在關鍵時刻掉鏈子,沒電的時候如同喝醉的怪樣,又有著滑稽老爹的經典造型。尤其大白是由“長兄如父”的哥哥製造,後來男孩對大白的改造,如同鋼鐵俠般的強硬外形賦予它最陽剛的姿態。
儘管大白的擁抱有溫柔和護衛兩種呈現,但網上總有人習慣於把大白叫做暖男,更偏向於將大白當作男性的角色。可以推測,在他們的成長經歷中,來自父親的、充滿溫柔的擁抱是很匱乏的。事實上,這代表了很多人的真實體驗。
在現實生活中,父親的擁抱確實是很難得的。嬰兒時還可以,長大些的孩子尤其男孩子,有多少父親的胸膛能夠給孩子靠一靠,甚至在這樣的懷抱裡安然入睡?因為男人還是不太習慣用這一表達愛意的方式,尤其像大白那樣時間較長的擁抱。這個世界上,需要父親擁抱的絕不止影片裡的一個男孩,所有的孩子與父親都渴望被溫暖。你們不知道的是,那些在心靈成長課程中被強行要求“和自己家人擁抱”的男人們,無論多麼嚴肅的外表都會被深深觸動,說起感受無不是嘴唇顫抖,眼聚淚花。
大白的擁抱總是在最恰當的時候給予,在最被需要的時刻來臨,這種最及時的溫暖與支援可以給予孩子最大的滿足。而現實生活中,父母,尤其是母親,可能會常常親親抱抱。但是,當孩子遇到挫折,真正需要擁抱的時候,父母卻往往做不到。常常會這樣說:“這點事都做不成,你怎麼這麼笨!”當孩子傷心難過時,父母卻說:“有什麼好哭的,你這樣以後還能成什麼大事?”其實,父母不知道的是,那一刻,孩子的要求並不高,他只需要一個舒心可信賴的溫柔窩,可以讓他無所顧慮地深埋其中,撫平傷口,尋求力量,感受到愛的支持。就像大白說的那樣:“放心,你在我懷裡,沒有人可以欺負你,我會好好地保護你。”“相信我,就算有一天,我們不小心走散,我也會回來找你!”
擁抱看似簡單,卻有著很大的能量,因為它可以給孩子帶來成長,並在潛移默化中被孩子很好地傳承。大白的擁抱治癒了男孩痛苦的內心,更激發孩子心中獨立而堅強的能量。痛苦是自我糾結的結果,愛的體驗讓孩子與自我和解,用愛的眼睛去觀照這個世界,去擁抱光明。男孩成長最直觀的體現是對待家人的轉變,從最初的被大白擁抱後不知所措,到主動和阿姨擁抱告別,甚至主動提出“阿姨,再抱一個!”原來,愛了還可以更愛。
越長大似乎越需要隱藏感情,其實是羞於表達。真正的成熟是學會珍惜愛,因為體會過痛的滋味,所以對一切更溫柔。愛的抱抱,從父母做起,孩子可以得到更多,學到更多,愛的抱抱也將不再匱乏。
向大白學習——愛的無條件大白是這樣的:
大白從未對孩子的表現有過任何不滿和抱怨。
為孩子做事,它不張揚,甚至為此負了傷也不會抱怨,即使在警局,也只是安靜地、淡定地用小小透明膠貼補身上的一個個漏氣孔;無論孩子在自己面前如何咆哮、踢打,它永遠堅持擁抱著他,守候著他;生死關頭,它毫不猶豫犧牲自己,拯救孩子的生命……
無論小男孩多麼任性和執拗,大白所做的就是無條件地接納和愛護,大白對小男孩的愛是無條件的。
照進現實
看了電影,很多人感慨:我們都需要一個大白,因為大白的愛才是真愛,是無條件的愛。這種愛是心靈真正的滋養品,所以,影片中桀驁不馴的青春期叛逆小男生會最終被打動,激烈躁動的情緒被平復,尖銳仇恨的內心被軟化。
無條件的愛到底是什麼?是一種圓滿,是在任何時刻都保持一顆開放的心。要做到無條件的愛,需要釋放掉自己對人所有的期望和你希望他們變成的樣子,而還他們自己以本來面目。這意味著為人父母者,不再要求孩子看你的臉色,聽你的安排,給你任何你想要的東西來取悅你,或是要求孩子用愛來回應你。無條件的愛就是學習成為愛的源流,而不是等待別人成為愛的源流。
無條件的愛是聽從孩子的召喚,一起爬入黑黑的床下,滾著灰塵,興致勃勃地一起探險;是看著孩子試卷上大大的“×”,安靜地用心思考他的思路到底在哪裡轉彎,並欣賞他也曾冥思苦想地努力;是聽到孩子大喊“我討厭你,媽媽”時,也能在心底堅定地認為:能說心裡話不容易,這是孩子希望和我連接的方式,因為聽到了孩子的期待,媽媽謝謝你的誠實和勇氣;是在孩子遠離時告訴他:“我們一定會好好照顧自己,有能力讓自己幸福,相信你也能做到”……
如果此刻你在搖頭,就需要想一想:現實中,你給孩子的愛,是無條件的愛嗎?
的確,當危難臨頭必須選擇時,絕大多數為人父母者會像大白一樣毫不猶豫地選擇犧牲自己,拯救孩子。就像地震廢墟中那些覆蓋在孩子身上的父母軀體,那是一種本能。然而,在平淡的日常生活中,真相卻是殘酷的,“為人父母,能給予孩子的愛,99%以上是有條件的愛,而不是無條件的愛。”原因很簡單,因為父母不是機器人,充滿電就能毫不利己,專門利人。
為人父母者更習慣帶著自己的不良情緒隨時輻射孩子,帶著既定的思維模式隨時評價孩子。父母恰恰由於自身的無力,最常期待的是孩子能無條件地理解自己,理解那些即使是自己都後悔的、傷害孩子的言行,是出於愛的名義。“我都是為了你”其實是一句謊言,是父母們不敢面對失敗的自己。 這並不是責備,因為給不了無條件的愛並不是父母的錯。
每個頂著父母頭銜的人內心都是多重角色,為人父母的同時也是兒女,是夫妻,有的時候更是一個叛逆的、會失控的小孩。由於自身缺乏控制,不安和恐懼時常如影隨形,尤其是為人父母者,最無法放下的就是忐忑的心:“孩子學習不好,我是不是個失敗的媽媽?”“在幼稚園就這麼內向,長大怎麼找工作?”因為恐懼,自己又無能為力,所以,父母總是靠要求孩子去做些什麼讓自己放心,把安慰寄託在孩子身上,“你表現好,媽媽就高興啦!”“你學習好,就是對我們最大的報答!”
其實,恐懼是正常的,要求孩子也沒有錯,只是不要忘記,最佳的途徑就是完成自我和解,面對自己的恐懼承認並面對,對自己說:“我在害怕,這很正常,看一看能做些什麼讓我自己感覺好一些。” 接納自己,才能更好地接納孩子,成為孩子的大白父母。
乖乖網觀點電影中的大白堪稱完美,可能很多父母會望而興歎。其實,像大白那樣做父母,真的是有法可循的。從無意識到有意識,從有限到擴容,只要父母遵從內心最原始的愛,相信自己,相信孩子,一點點地改變,先被大白溫暖,再學著像大白那樣溫暖孩子,讓愛在兩代人間自然流淌,我們一定能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