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向孩子傳達問題前先留出間隔

讓交流變得更豐富的要點就是把對話設在“能夠安心的地方”。 在“能夠安心的地方”讓對話雙方彼此都能坦率地闡述自己的主張, 也能坦率地接受對方的主張。

為此, 最重要的就是“聽”和“說”的平衡。 如果這個平衡適宜的話, 對話雙方都會感到“相互理解”, 心情也會愉快。

聽孩子說話意味著“完全肯定孩子”, 但是僅僅如此還不能取得平衡。 如果父母想傳達的話沒有說出來, 就會累積壓力, 最重要的是他們寶貴的資訊沒有傳達到孩子那裡。

所以應把交流放在“能夠安心的地方”, 父母一邊注意傳達的內容和傳達方式,

Advertisiment
一邊對孩子說。 說和聽同樣重要。

但事實上, 父母說多了而破壞了平衡的情況更多一些。

幹夏的媽媽因為“別有用心”, 連不該說的“以前你彈一首曲子要錯10次呢, 剛才也就…一”都說了出來, 結果使場面越發尷尬。

為什麼做父母的會說這樣的話呢?那是因為心裡有“孩子不行”的偏見。

對話雙方能感到“相互理解”, 是以相信對方的“理解力”為前提的。 然而說多了的父母, 沒有注意到孩子的“理解力”。 他們是以孩子“不理解”為前提而說的。

孩子其實是有理解力的。 正因為幹夏知道越練習彈得越好, 所以才會對“為了讓她明白”而說教的媽媽感到反感。 沒有注意到孩子的“理解力”而和孩子說話, 就會演變成爭吵。

孩子是擁有“理解力”的,

Advertisiment
而且“想變得更好”。 想要對孩子說點兒什麼時, 請先留出個沉默的“間隔”。 這樣孩子就能不被過多插話, 而把“瞭解的事”付諸行動中去。 而且在這個“間隔”中, 我們父母也可以思考“真正想傳達的東西”。

通過留出這麼一個“間隔”, 就能讓父母與孩子之間的交流恢復平衡。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