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吳京兒子“吳所謂”染上幼兒急疹,網友紛紛獻策

吳京和謝楠的兒子去年8月早產出生, 夫妻倆一直細心呵護兒子成長。 昨天, 謝楠在微博曬出了兒子“吳所謂”發燒的照片, 照片中, “吳所謂”小臉紅通通的, 看來病得不輕, 看著令人心疼。 對此, 網友紛紛支招獻策, 祝福“吳所謂”快快好起來。

幼兒急疹“纏”上謝楠兒子 網友紛紛獻策

6月15日晚上, 謝楠在微博曬出了兒子“吳所謂”發燒的照片, 並稱:“吳所謂一坨肉燒出歷史新溫度。 溫水盆, 濕毛巾, 溫度計, 退燒藥。 跟幼兒急疹死磕, 我的兒子我來守護。 ”

照片中, “吳所謂”側躺在床上, 兩眼無神, 頭上貼著退燒貼, 嘴裡含著奶瓶,

Advertisiment
小臉紅通通的, 看來病得不輕, 一副令人心疼的可憐樣。

此微博曝光後, 網友也紛紛留言願吳所謂小朋友趕緊好起來, “吳所謂, 別讓媽媽擔心了, 快好起來吧”、“會好的, 寶貝”, 還有網友給謝楠支招, “姐做小兒推拿”、“用酒精擦手心, 腳心, 腋下, 耳後至腮兩邊還有手腳關節處”。

認識幼兒急疹

幼兒急疹是兒童早期的一種常見病, 常見於兩歲以前的孩子, 3歲以後很少見。 該病特點是突發高燒, 一般持續3-4天左右, 熱退後全身出現粉紅色斑點樣皮疹, 很多寶寶第一次發燒得的就是這個病。

幼兒急疹前期發熱症狀, 極易與普通感冒發燒混淆, 甚至連查血指標也與病毒性☆禁☆感冒查血指標差不多, 只有很有經驗的醫生才能在發燒時就判斷出患兒得的就是幼兒急疹。

Advertisiment
也正是因為這些原因, 不少幼兒急疹患者在高燒期間被當成了病毒性☆禁☆感冒治療, 病情確診也是等到孩子退燒出疹之後才被確定的。

寶寶感冒發燒和幼兒急疹雖然很難區別, 但是如果寶寶突然發燒, 並且沒有其他症狀, 發燒過程在三至五天那很有可能就是患上幼兒急疹, 首先媽媽們不要慌張心急, 寶寶幼兒急疹只要做好發燒護理, 出疹後會自然痊癒。

“幼兒急疹”藥都不用吃

幼兒急疹是由病毒引起的通常由唾沫傳播的一種傳染病, 與普通病毒性☆禁☆感冒略有不同:它驟起高熱, 但其他臨床症狀, 如打噴嚏、流鼻涕等幾乎沒有, 部分患兒的頸部、耳後淋巴結腫大壓痛。 到醫院檢查, 幼兒急疹患兒的血象不高,

Advertisiment
淋巴細胞分類計數較高。 假如孩子曾與病兒密切接觸, 本身又處於免疫力低下期, 很有可能被傳染。

幼兒急疹的潛伏期是1-2周, 這段時間應密切觀察, 如出現高熱, 應立刻採取措施暫時隔離, 以免擴大傳染。 如果2周後孩子仍安然無恙, 說明沒有染上幼兒急疹的病毒。 該病預防的關鍵是不要與病兒接觸。

幼兒急疹這種病沒有什麼特效藥, 也無特殊治療方法, 治療方法主要是加強護理。 比如, 讓孩子好好休息, 注意室內通風換氣, 被子不要蓋得太厚;定時給孩子擦去身上的汗漬, 以免著涼;多給孩子喂些開水或果汁, 以利出汗和排尿, 促進毒物排出;孩子體溫如超過38.5攝氏度, 可用退熱藥劑, 或物理降溫, 防止出現高熱驚厥。

Advertisiment
一旦出現驚厥應立即就醫。

孩子持續發熱三四天后, 體溫退了, 身上會看到一些皮疹出現, 其皮疹呈淡紅色、針尖大小, 最先見於軀幹, 然後延及全身, 軀幹最多, 顏面、頸部也可見到, 1-2天即可消退, 退後皮膚上不留斑痕, 家長不用擔心。

孩子高熱時, 家長不要太過於糾結是否為幼兒急疹, 只要多飲水或液體, 適時服用退熱藥, 是否後續出疹並不重要。

幼兒急疹護理方法

其實幼兒急疹期間, 家長除了要密切觀察孩子的體溫, 陪伴孩子度過生病期間的各種不適外, 具體的護理要點還有很多, 幼兒急疹雖然是再常見不過的小兒急性傳染病, 但是家長們也不可掉以輕心。

1. 寶寶要多休息, 不劇烈玩耍, 體育鍛煉暫停;

2. 多喝水, 適當的加入果汁,

Advertisiment
這樣即提高了維生素的攝入又利於出汗和排尿, 可以促進毒物排出;

3. 寶寶患病期間吃些易消化食物, 已經可以吃固體食物的寶寶, 此時吃流質或半流質飲食。 但是注意儘量要有營養;

4. 刻意的適當補充維生素C和維生素B;

5. 注意家裡通風, 保持空氣新鮮;

6. 被子不能蓋得太厚太多, 這樣不利於散熱;

7. 注意寶寶的皮膚要保持清潔衛生, 經常給孩子擦去身上的汗漬, 即防止著涼同時防止出疹的寶寶感染;

8. 體溫超過39度時, 可用溫水或37%的酒精為孩子擦身, 防止高熱驚厥(小寶寶不建議酒精降溫);

9. 幼兒急疹是為數不多的出疹可以外出玩耍見風的疾病, 但是中醫認為此時寶寶體質虛, 如果寶寶汗多, 則不建議出門見風;

10. 此時部分寶寶可能很賴媽媽, 希望一直依偎在媽媽懷裡,可能是疾病導致寶寶的心理需要。所以請媽媽們儘量滿足寶寶的心理需要,也有利於親子關係。 

希望一直依偎在媽媽懷裡,可能是疾病導致寶寶的心理需要。所以請媽媽們儘量滿足寶寶的心理需要,也有利於親子關係。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