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告訴你流行性乙型腦炎及其治療

本病是由於感染乙型腦炎病毒所引起的急性傳染病, 好發於7、8、9 月, 傳染媒介為蚊子。 本病起病急驟, 高熱, 頭痛, 嗜睡甚至昏迷, 重者出現呼吸迴圈衰竭, 並有腦神經後遺症。

中醫認為本病因感受暑溫疫邪, 屬“暑溫”範疇, 傳變迅速, 衛、氣、營、血各階段的界限不明顯, 在病程中, 常突然出現內閉外脫等危象。

臨床表現:

1、起病急, 發熱, 頭痛, 嗜睡, 噁心, 嘔吐, 凝視, 煩躁哭鬧, 驚厥昏迷。 有腦膜刺激征及錐體束症狀, 重者可出現呼吸迴圈衰竭。

2、化驗:

(1)白細胞增高10~20X109/L, 以中性粒細胞為主。

(2)腦脊液:外觀清晰或微濁。 白細胞多在50~500X106/L 之間。

Advertisiment
細胞分類:病初5 天內以中性粒細胞為主, 以後以單核細胞為主。 蛋白稍高, 糖正常或偏高, 氯化物正常。

(3)補體結合試驗:雙份血清試驗, 恢復期的抗體滴度比急性期升高4倍以上才能確診。

(一)中醫辨證治療

1、急性期。

(1)衛氣同病, 見於乙腦早期。 主證:初起發熱, 頭痛, 頸項微強, 口渴, 嘔吐, 神疲, 嗜睡, 煩躁不安, 舌質紅, 苔白膩或黃, 脈浮數。 治法:清熱解毒, 辛涼透表。

方藥:新加香薷飲合白虎湯。 銀花10 克, 連翹10 克, 厚樸6 克(後下), 鮮扁豆花15 克, 石膏20克, 知母8 克, 香薷8 克。

方解:香薷為解表透暑要藥;銀花、連翹清熱解毒;暑多夾濕故加厚樸、鮮扁豆花以化濕和中;石膏清陽明熱, 合知母清熱滋燥。

(2)邪在氣營, 見於乙腦中重型。

主證:持續高熱, 頭痛項強, 口渴, 煩躁, 嗜睡,

Advertisiment
神志時清時迷糊, 或見譫語, 四肢抽搐, 甚則喉間痰鳴漉漉, 呼吸不利, 大便秘結, 小便少, 舌質紅絳, 苔黃糙灰黑, 舌尖生刺, 脈洪數或弦大。

方藥:清瘟敗毒飲加減。

石膏15 克, 知母8 克, 犀角3 克, 生地10 克, 丹皮10 克, 黃芩10 克, 黃連5 克, 枝子6 克, 大青葉10 克。

方解:石膏、知母清氣分熱;犀角、生地、丹皮清營分熱毒;黃芩、黃連、枝子、大青葉瀉火清心。

加減:痰盛者加竺黃10 克、膽星10 克;昏迷者加菖蒲5 克、郁金5 克;反復抽搐者加地龍7 克、天麻7 克、勾藤8 克;高熱神昏、譫語等邪陷心包證可用紫雪丹、安宮牛黃丸。

(3)邪在營血, 多見於乙腦極重型或暴發型。

主證:具營分證外, 有發熱起伏, 熱來朝輕暮重, 夜間為甚, 神志模糊, 面色灰暗, 經常兩目上視, 牙關緊閉, 四肢抽動, 肢端冷, 胸腹灼熱,

Advertisiment
二便失禁, 甚則全身強直, 角弓反張, 喉間痰鳴漉漉, 舌絳, 苔幹黃或無苔, 脈細數。 或有皮膚斑疹, 衄血, 可伴呼吸淺而不勻, 四肢厥冷, 汗出如油等內閉外脫的證候。

治法:清熱解毒, 涼血救陰。

方藥:犀角地黃湯合增液湯。

犀角5 克(先煎), 生地10 克, 丹皮6 克, 赤芍8 克, 玄參10 克, 麥冬10 克, 羚羊角5 克(先煎), 鉤藤8 克。 另用安宮牛黃丸灌服。 方解:犀角、生地清解血分熱毒, 丹皮、赤芍涼血清熱, 散瘀;玄參、麥冬合生地增液湯清熱;羚羊角, 鉤藤熄風開竅。 如見脫證, 可用獨參湯。

2、恢復期。

(1)痰熱蒙竅。 主證:意識不清, 或癡呆、失語、失聰, 吞咽困難或痰鳴, 舌質紅、苔黃或無苔。

治法:開竅泄濁, 豁痰清心。

方藥:導痰湯, 龍膽瀉肝湯或黃連阿膠東加味。

方解:龍膽瀉肝湯適用於狂躁, 有實火痰熱者。

Advertisiment
黃連阿膠湯用於虛煩不寐, 陰虛火旺。 加味:膽星10 克、竹茹10 克化痰清熱;連翹10 克、玄參10 克、竹葉10 克清心熱;積實8 克, 、菖蒲5 克、郁金5 克解鬱化痰開竅。

(2)肝腎陰虛, 筋脈天養, 見於後遺症。 主證:四肢強直、手足拘攣或顫動或癱瘓。 神志遲鈍或癡呆, 言語不利, 舌紅苔白, 脈細數。 治法:滋養肝腎, 養血熄風。

方藥:三甲複脈湯, 大定風珠。 龜板15 克, 鱉甲15 克, 龍骨20 克, 牡蠣20 克, 生地10 克, 麥冬10克, 白芍10 克, 阿膠8 克(烊)。

方解:前四味藥以潛陽熄風, 後四味以養血滋陰。

單方:

①板藍根10 克, 水煎, 日夜連服, 體溫正常後減量。

②六月雪、蚶殼草、滿天星、鋪地錦、葉下紅, 鮮品各30 克, 洗淨搗爛, 沖服, 退熱尤快。 ”針灸:

①強直性癱瘓:上肢是手三足、孔最、內關、合穀, 下肢是箕門、血海、委中。

②失語:啞門,

Advertisiment
廉泉。

③吞咽困難:地倉、頰車、內庭、合谷、外金津玉液。

④智能減退:啞門、風地、大椎, 翳明。

(二)西醫治療

1、控制高熱:用濕敷、酒精擦身、冰袋降溫等。 或口眼阿斯匹林。

2、控制驚厥:用水合氯醛鼻飼或灌腸。 安定、複方氯丙嗪、苯巴比妥等肌注。

3、保持呼吸通暢, 及時翻身拍背, 吸痰, 吸氧。

4、必要時作氣管切開。 預防及治療呼吸迴圈衰竭與繼發感染。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