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有一位名叫乙武洋匡的主持人寫了一本風靡日本的書《五體不滿足》。 封面是一位無手無腳的年輕人坐在輪椅上, 露出陽光般燦爛的笑容, 那笑容那麼富有感染力, 看起來是那麼的自信、坦然, 讓你感覺世間沒有不能跨越的障礙。
乙武洋匡天生就沒手沒腳, 醫生怕他媽媽看到孩子出生的樣子暈過去, 就準備了急救包、氧氣瓶。 沒想到他的媽媽看到這樣一個殘疾孩子的第一反應竟是:“我的孩子, 終於見到你了, 讓媽媽想死了。 ”
乙武洋匡的媽媽沒有唉聲歎氣, 更沒有放棄養育的責任。 她認為四肢殘缺的兒子也有他獨特的生命價值,
Advertisiment
所以, 我們在書中讀到的,
Advertisiment
我們大家都熟悉的張海迪, 從小她的媽媽也是這樣對待自己女兒的。 “海迪, 把床上的被子疊起來”“海迪, 幫媽媽拿書過來”…… 媽媽眼中的海迪和正常人無異。 所以, 無論怎樣, 海迪總會找出很多辦法來, 讓自己克服困難, 能夠像健康人一樣擁有理想的生活。 她去創造, 去嘗試, 去學習知識, 獲得了工作, 取得了成績, 擁有了美好的家庭,
Advertisiment
人無法全憑自己擁有自我價值感, 即使是一個健全的人, 也至少需要一個重要的他人, 來肯定自己的價值。 人的自我概念, 生成於生命的頭三年, 主要來自於照顧者的反映。 對孩子來說, 這個重要的人就是媽媽。 媽媽的眼睛, 媽媽對孩子的感覺與期望, 培養了孩子的自我信念。 在我們幼小而依賴別人的歲月裡, 媽媽決定著我們早期的命運, 如果我們從媽媽的眼中, 看到了自己的珍貴和獨特, 就會容易感受到自己的價值, 建立自我的尊嚴。
臺灣有一位母親因為對丈夫不滿, 就把對丈夫的怨憤遷怒到孩子身上。 她的女兒本來是個很優秀的孩子, 可是她總嫌女兒無能沒用,
Advertisiment
早期家庭生活中的耳濡目染, 根深蒂固地決定著一個人對生命的認知。 所以, 媽媽的眼睛就是孩子自我認知的鏡子, 童年經驗對人的一生有著重大的影響。
在乙武洋匡的書中有這樣一段描寫:母親不僅對老師特別尊重,
Advertisiment
我上了中學以後, 母親對我的自主權更加尊重。 一般情況下, 為人父母者往往過於呵護自己身有殘疾的孩子, 我的父母卻不這樣, 不但敢於放任兒子離家, 而且還趁此機會外出旅遊, 好像巴不得似的。 他們為什麼會這樣?就是因為他們沒有把兒子當成殘疾人。
這樣最好!過於呵護自己的殘疾孩子,就是因為覺得他“可憐”。如果父母先有這種想法,時時處處小心翼翼,這樣就會在不知不覺中把“可憐”的意念傳染給孩子,孩子也就會自以為“可憐”,那麼他就不可能勇敢地邁上今後的人生之路。
我在父母的養育下,自四五歲懂事起一直到快二十歲,從未意識到自己是一個殘疾人,因此也就從未因自己的殘疾而苦惱過。在任何時候,我都沒有聽父母說過要我正視現實克服殘疾之類安慰鼓勵的話,也許他們覺得這樣的安慰或鼓勵對於我沒有什麼用處。不過我認為,之所以對我沒有用處,就是因為他們從不說這類話。
這就是一個媽媽成功的教育。她讓孩子看到了自己的珍貴和獨特,看到了自己的潛能和獨立。這真的是一種人生的境界,讓孩子去做自己該做的事,做只有自己才能做的事,他就會自尊自重,就會無限自豪。一個人只要認同自己,肯定自我價值,也就能認同他人,肯定別人的價值。因為人各不同,但又本質相同,你在這方面有能力,別人也會在其他方面有能力,這才是健康心靈的基點。
經常聽到一些孩子說“反正我學習不好”“反正我長得不漂亮”……心先沉淪,繼之無所事事,自暴自棄。那麼,是誰給了孩子這樣的自我判斷?父母?老師?假如他們能認識到這個世界上有些事情只有他才能做,他有別人不可替代的作用,那他就不會自我貶低,自甘墮落,一蹶不振了。
告訴孩子“你是個有價值的人”吧!用我們的眼睛,用我們的言行,讓孩子感受到媽媽對他的珍視。
“我是個有價值的人”,孩子在童年有了這樣的自我認知,就有了構成健全心理的基本前提。從此,他們的生命裡便種下了珍惜自我、自尊自愛、追求幸福的比黃金還要珍貴的種子。
這樣最好!過於呵護自己的殘疾孩子,就是因為覺得他“可憐”。如果父母先有這種想法,時時處處小心翼翼,這樣就會在不知不覺中把“可憐”的意念傳染給孩子,孩子也就會自以為“可憐”,那麼他就不可能勇敢地邁上今後的人生之路。
我在父母的養育下,自四五歲懂事起一直到快二十歲,從未意識到自己是一個殘疾人,因此也就從未因自己的殘疾而苦惱過。在任何時候,我都沒有聽父母說過要我正視現實克服殘疾之類安慰鼓勵的話,也許他們覺得這樣的安慰或鼓勵對於我沒有什麼用處。不過我認為,之所以對我沒有用處,就是因為他們從不說這類話。
這就是一個媽媽成功的教育。她讓孩子看到了自己的珍貴和獨特,看到了自己的潛能和獨立。這真的是一種人生的境界,讓孩子去做自己該做的事,做只有自己才能做的事,他就會自尊自重,就會無限自豪。一個人只要認同自己,肯定自我價值,也就能認同他人,肯定別人的價值。因為人各不同,但又本質相同,你在這方面有能力,別人也會在其他方面有能力,這才是健康心靈的基點。
經常聽到一些孩子說“反正我學習不好”“反正我長得不漂亮”……心先沉淪,繼之無所事事,自暴自棄。那麼,是誰給了孩子這樣的自我判斷?父母?老師?假如他們能認識到這個世界上有些事情只有他才能做,他有別人不可替代的作用,那他就不會自我貶低,自甘墮落,一蹶不振了。
告訴孩子“你是個有價值的人”吧!用我們的眼睛,用我們的言行,讓孩子感受到媽媽對他的珍視。
“我是個有價值的人”,孩子在童年有了這樣的自我認知,就有了構成健全心理的基本前提。從此,他們的生命裡便種下了珍惜自我、自尊自愛、追求幸福的比黃金還要珍貴的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