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呵護孩子與生俱來的想像力

就像人類早期繪畫、建築等充滿想像力的藝術一樣, 想像力在不被遏制的情況下, 是與生俱來的人類特質之一, 人類社會之所以能從漁獵畜牧、穴居草衣發展到今天的資訊時代, 依靠的就是人類旺盛的想像力和為此付出的不懈努力。

孩子的想像力是由孩子的好奇心所引發, 並可以用“無極限”來形容。 只有在我們教學中規定了像“月亮就是像圓盤”的比喻方式是強制性規範的時候, 孩子才會被迫認為“月亮像圓盤”, 否則, 月亮在孩子們的眼裡可以是乒乓球、雞蛋、冰淇淋球或是被壓癟的乒乓球、被咬了一口的雞蛋、髒了的冰淇淋球等等等等。

Advertisiment
為什麼月亮一定要被比喻成圓盤呢?僅僅因為這是標準答案, 而標準答案往往恰是是孩子們想像力的天敵。

如何在標準答案這個“虎口”中奪回我們孩子的想像力呢?

首要的, 家長不能抑制孩子的好奇心, 當孩子在問為什麼或是表述自己的觀點時, 家長一定要耐心地傾聽, 不能無故打斷他們的思緒。 家長有時無意的不以為然的態度會讓孩子喪失表達的興趣, 或形成以為自己說得不對的錯誤判斷。 面對還不能用通暢流利或複雜微妙的語言表達的孩子, 家長千萬不要以為他們的思維也和語言一樣不流暢、不敏感。 家長要鼓勵孩子說完, 不管他做什麼樣的比喻, 表達什麼樣的自由發揮。

Advertisiment
他突發奇想在紙上畫了的圖案, 他異想天開用積木搭了的建築。 家長不要以生活中常見的規律、自以為正確的方式來評價孩子和規定孩子的所為。 反之, 家長要學會經常用讚賞的口吻說:你想到的我們怎麼就沒想到呢?孩子天馬行空般的思維及其所導致的行為和行為的結果需要得到鼓勵, 要知道, 我們現在生活中使用的任何一樣東西, 在被發明之前的人類生活中都是不存在的。

在孩子上小學後, 保護好孩子的想像力顯得尤為重要, 因為孩子的想像力會不斷受到所謂“標準”的扼殺。 在剛入學的時候, 孩子或許會本能地抗爭, 但如果家長協同老師在做“正確思考的孩子”的不斷說教下, 孩子很快會放棄這種抗爭。

Advertisiment

所以, 家長家長要小心自己的語言和行為, 不要成為扼殺孩子想像力的幫兇。 在目前大多數的學校班級裡, 孩子的一整天都是在被“標準”抑制著。 在他們放學回家後, 要讓他們的思想得到釋放的機會。 這個“釋放”不是指孩子在寫完作業後可以肆無忌憚地看電視或玩電腦遊戲, 而是培養孩子在擺脫電視和電腦遊戲的情況下拓展感興趣指向的領域。 孩子的玩耍方式是多樣的, 即使是一張紙片、一個陀螺、一堆積木, 他都能玩得聚精會神, 他都能在其中琢磨出各種各樣的東西來。 閱讀也是培養想像力的很好的方式之一, 因為孩子的眼睛從看到文字, 文字再在大腦中轉化為孩子能夠理解的圖像(這個圖像往往因人而異),

Advertisiment
然後再加入孩子的情感意識, 一系列複雜的過程對培養大腦的想像力極為有益。

若是家長發現孩子在寫完作業之後, 除了電視和電腦遊戲之外, 對其它一切都表現得毫無興趣時, 家長一定要重視, 並且應該在自己身上找原因了。 不要讓自己的生活習慣成為孩子對生活的習慣認識。 想像力在某種程度上是獨立意識的呈現, 而電視的主導意識是如此強烈, 而遊戲又是被迫在某種預設的規則下張揚, 對兒童都是沒有太多益處的。 即使他可以像電視播音員一樣演講, 或是成為遊戲玩家中的高手, 都不能證明他的智力或想像力有了明顯的進步。

同時, 家長不要盲目相信那些所謂教育專家的教學方式,

Advertisiment
把孩子所有的課外時間都犧牲在一個單調的迴圈中:“預習、上課聽講、課後複習、做作業、作業之後做課外練習題、最後熟練掌握標準答案”, 那是他們為你們設立的家長可以參與的學習方法的“標準”。 不要以為孩子在這樣的迴圈下就能掌握知識, 事實上, 這套方學習法忽視了一個重要前提:孩子是人, 不是機器, 孩子是有情感的。 他們會有喜歡、厭倦、熱愛、漠視等等表現, 沒有一個具有正常情感的孩子能做到始終如一的單調循環往復。 在這樣的要求下孩子只能被動地以應付的消極方式來對待他的學習, 於是, 家長和孩子之間就會陷入了惡性循環。 孩子越厭倦學習, 成績就越差, 成績越差, 家長就越要孩子加強進行所謂“預習、上課聽講、課後複習、做作業、作業之後做課外練習題、最後熟練掌握標準答案”的訓練, 孩子課餘所有的時間都花在這個迴圈中,孩子的想像力也在這迴圈中不知不覺地被消耗殆盡。

我們只需做這樣一個假設:我們自己作為小學生進行為期五年的小學教育,我們每天像我們現在的小學生那樣規規矩矩地坐在教室裡學習,上課不許說話、不許提問、不許開小差、不許做小動作,課間不許出去玩,每天進行“預習、上課聽講、課後複習、做作業、作業之後做課外練習題、最後熟練掌握標準答案”的訓練,我們能受得了並在學業上有進步嗎?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孩子能夠完成課後作業的情況下,家長還應給孩子那已經少得可憐的“自由”以更大的空間,把孩子從那種單調的狀態下解放出來。讓孩子的思想能在不被束縛的狀態下馳騁,讓他們能有時間有精力“做夢”,家長不要用現實的眼光去評價他的“夢”,而要呵護好孩子思想的“自由”,孩子的想像力才會逐漸綻放出眩目的光彩。

孩子課餘所有的時間都花在這個迴圈中,孩子的想像力也在這迴圈中不知不覺地被消耗殆盡。

我們只需做這樣一個假設:我們自己作為小學生進行為期五年的小學教育,我們每天像我們現在的小學生那樣規規矩矩地坐在教室裡學習,上課不許說話、不許提問、不許開小差、不許做小動作,課間不許出去玩,每天進行“預習、上課聽講、課後複習、做作業、作業之後做課外練習題、最後熟練掌握標準答案”的訓練,我們能受得了並在學業上有進步嗎?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孩子能夠完成課後作業的情況下,家長還應給孩子那已經少得可憐的“自由”以更大的空間,把孩子從那種單調的狀態下解放出來。讓孩子的思想能在不被束縛的狀態下馳騁,讓他們能有時間有精力“做夢”,家長不要用現實的眼光去評價他的“夢”,而要呵護好孩子思想的“自由”,孩子的想像力才會逐漸綻放出眩目的光彩。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