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兩歲寶寶一起玩假裝遊戲

著名幼稚教育家陳鶴琴先生曾經說過:孩子的知識是從經驗中獲得的, 而孩子的生活本身就是遊戲。 假裝遊戲決非簡單的兒戲, 它可是孩子認識成人世界的一面鏡子。
孩子是在與周圍的人和事物的比較中逐漸認識自我的, 所以她手中的洋娃娃往往就是她自己, 而她自己所扮演的就是她媽媽的角色了。 她在假裝遊戲中不斷地進行不同角色的扮演, 學習“換位思考”, 對她的想像力、觀察力、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都有很大的好處。
而且你大可以加入她的遊戲和她一起玩, 甚至可以聽聽她的奇思妙想,
Advertisiment
還可以幫她“出謀劃策”。 如果有你的參與, 必定會增加孩子的遊戲興致, 讓她玩得更開心, 學到的東西自然也更多。 換個角度來看, 這既是你瞭解孩子內心世界, 增進理解的最佳時機, 又分享到了孩子的歡樂, 可以盡情享受天倫之樂!
在陪孩子一起玩假裝遊戲的過程中, 可以參照我們的以下意見:
1、孩子的想像主要是圍繞玩具展開的。 孩子見到什麼玩具, 就會隨之想像出相應的遊戲。 所以你可以啟發她更多地運用玩具來展開想像, 鍛煉她發散性思維。 同時, 在你的語言中可以刻意地多加些豐富的描述性的語句, 比如在名詞的前面多使用一些生動淺顯的形容詞。 在這樣的語言氛圍中, 孩子接觸到大量的形容詞、關聯詞和邏輯語言,
Advertisiment
可以發展她的語言能力。
2、孩子的思維能力不是很強, 經常只是一味熱衷於模仿成人的某些動作。 比如孩子會學你的樣子抱著娃娃, 給娃娃喂藥什麼的, 卻並不明白這個舉動的真正目的, 和“媽媽”這個角色的真正意義。 所以你需要在遊戲中悄悄地引導她認識自己所扮演的角色, 比如給她提一些啟發性的問題:“媽媽為什麼要給寶寶吃藥呀?”“員警叔叔是幹什麼的呀?”這能説明她認識某些行為的因果關係, 從而加深對這個角色的認識。
3、孩子的興趣轉移得很快, 往往不能堅持自始至終地擔任同一個角色, 而是憑著對動作的興趣不斷地變換角色, 還常常會混淆角色, 玩著玩著就搞不清自己擔任的角色。
Advertisiment
這一方面是由於孩子對角色不夠理解, 另一方面是她年齡尚小, 在遊戲中有許多無意識的行為。 他們會偶然地說出一句話, 或者做一個動作, 可一會兒工夫, 腦海裡就什麼都沒有了。 所以平時應多帶孩子觀察、模仿, 加深印象, 幫她積累豐富的角色經驗。
4、利用家裡現成的一些道具, 和孩子一起來演繹他所熟悉的童話故事吧!比如小馬過河、三隻小豬等等。 孩子喜歡讓你給她反復地講她所鍾愛的故事, 對某幾個故事, 她早已爛熟於心。 這時你們就可以發揮想像力和創造力, 把故事分角色演繹出來。 這樣的遊戲可不是玩一次就沒用了, 一定會讓孩子反復嘗試, 樂此不疲, 並且還會有不斷地創新呢!茶餘飯後, 親友來訪,
Advertisiment
何不表演一段, 可更是笑聲不斷, 其樂融融了!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