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和孩子交流不宜俯視

俯視孩子, 會讓孩子有不被尊重的感覺, 也會打擊孩子與你談話的積極性, 當你發現你的小孩不太喜歡和你交流時, 你或許應該放低身位來跟你的小孩保持平視。

一天, 吳女士下班回家, 女兒妙妙正在院子裡和小朋友玩耍。 看到媽媽, 妙妙高興得歡蹦亂跳。 吳女士邊和她玩邊與其他的家長聊天兒。 慢慢地, 吳女士發現妙妙的話少了, 而且好像不高興了。 吃飯的時間到了, 吳女士說:“妙妙, 我們回家吧。 ”妙妙說:“不回家。 ”吳女士問:“怎麼了?妙妙是好孩子, 跟媽媽回家吧!”妙妙很生氣地說:“妙妙不是好孩子!”吳女士很奇怪,

Advertisiment
“誰說妙妙不是好孩子?妙妙最乖了, 是乖寶寶。 ”妙妙更生氣了, 嚷起來:“妙妙不是乖寶寶。 ”吳女士很納悶, 女兒怎麼一會兒就變了情緒?吳女士仔細回想自己和別的家長說話的場景:

和孩子交流不宜俯視

他們說:“妙妙很有脾氣的, 經常看到她在院子裡哭。 ”吳女士隨口說:“是啊, 妙妙特別不聽話, 總是愛哭。 ”當時, 妙妙在玩滑梯, 吳女士以為她沒有聽見, 誰想到她不但聽到了, 而且對吳女士的話很不滿意。 接下來的很長一段時間裡, 妙妙經常會很生氣地說:“妙妙不聽話, 不是乖寶寶。 ”吳女士於是有意識地尋找各種機會表揚她, 她才逐漸回復到以往的快樂和活潑。 那時妙妙才剛滿兩周歲, 會說的話還很有限, 吳女士一直以為她無法理解自己的話,

Advertisiment
真沒有想到, 無意間與別人寒暄時的謙虛之語, 會給女兒如此大的影響。

從那以後, 吳女士不敢再把妙妙當成懵懂的小孩子, 而是像對待大人一樣與她交流, 在她面前講話也非常小心。 而且, 妙妙在身邊的時候, 吳女士總是對朋友講她表現得好的地方, 比如“妙妙很愛整潔, 玩具玩完了, 自己能放到原來的地方”等等。 漸漸地, 吳女士發現, 妙妙也在努力地朝媽媽讚美的方向靠攏, 不但自己整理玩具, 而且還敦促家裡的其他成員不要亂放東西。 這充分說明, 父母的言語其實在塑造著孩子的品格。

在一歲到一歲半左右, 寶寶就能發出最初的有意義的音節了, 但他們對語言的理解在更早的時候就已經發生了,

Advertisiment
6至8個月的時候聽到父母說“抱抱”, 寶寶會馬上舉起手等父母抱。

妙妙的媽媽以為孩子的語言表達尚未成熟, 不太可能聽得懂成人的交談, 其實她忽視了孩子語言理解能力的發展。 所以, 作為父母千萬不能小瞧孩子的語言理解能力, 否則將遭遇妙妙媽媽的尷尬。

很多家長因為孩子“說不出”, 就以為孩子也“聽不懂”, 因此常常採取“俯視”的姿態和孩子講話。 而恰當的說話方式應該是一種“平視”的姿態――從孩子可以理解成人的話語意圖開始, 就把孩子當成和自己一樣有語言理解能力的人和他們交談;當孩子處於旁聽者的角色時, 也要像尊重和自己有同等認知能力的成人那樣, 顧及孩子的感受和想法。 我們經常看到,

Advertisiment
很多孩子懼怕上幼稚園, 就是因為家長無意間對幼稚園做了負面評價, 影響了孩子對幼稚園的最初認知。

平視的視角和語言更有利於塑造孩子良好的個性品格。 只有平視才能比較清晰而準確地洞察孩子的語言發展、語言風格、個性氣質, 而在平視的基礎上的恰當評價則對孩子的心智成長有積極的影響。

也許在直覺上, 我們都會認為相同的家庭環境中長大的孩子在氣質和個性上會更接近。 但是, 這個直覺是錯誤的。 一對同胞兄弟從小在一起長大, 另一對同胞兄弟因為某種原因在不同的家庭環境中長大。 成人後, 前一對兄弟的性格差異很大, 而後一對兄弟的個性卻非常接近。 為什麼?這是由於家長的日常言談會影響孩子的態度和反應,

Advertisiment
而這些反應又會喚起和強化孩子的某些行為特質。 前一對兄弟的家長對孩子的個性評價差異很大, 而後一對兄弟的家長對孩子的評價趨同。 可見孩子的個性差異與家庭環境沒有必然聯繫, 卻與家長對孩子的評價有密切的聯繫。

小編總結:家長的日常言談會影響孩子的態度和反應, 而這些反應又會喚起和強化孩子的某些行為特質。 孩子的世界之豐富遠遠超乎我們的想像, 俯視他們會讓我們錯過很多很多。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