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和孩子說話的藝術

 孩子和成人接觸, 除了觀察成人的表情、動作以外, 主要是通過語言來溝通。 嬰兒5個月就能從父母的聲調中辨別出溫和或嚴厲, 對溫和親切的話語報以微笑, 對嚴厲的聲調表現緊張不安, 有時甚至會哭起來。 隨著年齡的增長, 孩子逐漸有了理解和表達能力。 父母和孩子講話是一項重要的教育手段, 不僅要符合教育原則, 而且要講究說話的藝術。

1、和孩子講話要比較慢、口齒清楚、聲調溫和親切, 要根據孩子的年齡, 讓他理解自己的意思。 有的孩子說話口齒不清, 大多是因為在學說話時父母沒有注意糾正而習慣的。

Advertisiment

2、不要說讓孩子妒忌的話。 很多成人喜歡講“你媽媽不喜歡你了, 喜歡隔壁小弟弟”來刺激孩子, 是很不對的。 也不要用比較的語氣刺激孩子, 如“你看人家多聰明, 一學就會, 你怎麼這麼笨。 ”大都會引起孩子的妒忌心。

3、不要恐嚇孩子。 恐嚇會引起膽怯, 隨著年齡的增長, 知道恐嚇的話是假的, 他也不怕了。 這將影響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

4、不要在孩子面前講他人(特別是孩子的老師和孩子熟悉的鄰居)的壞話。 這對孩子會有不好影響。

5、家長要多用積極鼓勵性的語言, 少用消極、禁止性的語言。 如水倒翻在地上, 一般家長會說:“不要去踩, 你看弄得一塌糊塗了。 ”有經驗的家長會說:“水倒在地上, 讓我們拿拖布把它擦乾吧!”孩子會很高興的去做。

Advertisiment

6、委託比命令好。 同樣叫孩子去做一件事, 講“去把畚箕拿來”和“幫媽媽把畚箕拿來”兩句話, 在成人聽起來差不多, 但孩子的感受卻有很大的不同。 孩子不喜歡命令, 喜歡受人委託, 特別是3歲以上的孩子, 他覺得自己是“大人”了, 成人叫他做事, 他有一種被信任的滿足, 會非常興奮地搶著去做。

7、孩子有強烈的好奇心, 容易接受暗示。 他喜歡聽成人講悄悄話, 也喜歡和成人講悄悄話。 例如, 一個孩子不肯吃青菜, 偶而吃了一些, 晚上爸爸媽媽就講“今天亮亮真乖, 吃了許多青菜’。 躺在床上的亮亮聽見了, 第二天吃得更起勁了。 一個孩子不肯給客人唱歌, 媽媽說:“我們來說個悄悄話, 商量一下唱什麼好”, 孩子就在媽媽耳邊說:“我唱一個小燕子”。

Advertisiment

8、提問是個好方式。 2歲左右孩子就會提問, 開始比較簡單, 如“這是什麼、這是誰呀……”。 3歲左右才會問“為什麼?”這表示智力的開發。 父母對孩子用提問方法, 可以引起孩子的興趣, 啟發思維。 如“聽聽誰來了、這是什麼聲音、為什麼風扇會轉呀……”等。 對孩子的提問要認真回答, 不可效衍。 語言對孩子的行為起強化作用, 凡好的行為, 父母要多鼓勵, 多講, 好行為就會鞏固。 凡是不好的行為, 儘量不多議論, 不去強化它, 或用其他角度從積極方面講, 時間長了, 不好行為可以消失。 這對3歲左右孩子特別有效。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