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和孩子談條件真的好嗎?

帶著樂樂去公園玩, 臨走時很多小朋友都不願意回去。 一位媽媽為了把三四歲的女兒哄回家, 開始跟女兒談條件:“回去後可以看你最愛的動畫片, 還可以吃小熊餅乾。 ”小女孩問媽媽:“我能一邊吃餅乾一邊看動畫嗎?”媽媽點頭說好, 於是小女孩乖乖跟著媽媽回家了。 看著漸行漸遠的母女倆, 我在想, 下次這個孩子又會有什麼要求呢?

很多家長認為, 和孩子談條件沒啥問題, 小孩獲得了滿足, 大人獲得了消停, 一舉兩得的事情, 又何樂而不為呢?

那麼, 和孩子談條件真的好嗎?

和孩子談條件的負性後果

Advertisiment

很多人都覺得自己有能力支付孩子開出來的條件, 這樣孩子高興了, 自己的目的也達到了。 卻沒有想過和孩子談條件的後果:孩子有了可以和家長談條件的意識後, 以後就可能經常這樣做, 孩子有可能會變得:

1.得寸進尺。 今天我得到一盒餅乾, 那麼明天我是否能得到一個娃娃呢?

2.功利性, 沒有責任心。 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本來就是作為家庭成員的一種責任和義務, 當家務和學習變成了一種交易, 就成了幫別人做事和學習, 那麼當有一天我們無力支付孩子的條件時, 孩子是否還會一如既往地那麼勤快呢?就像老闆不再給你發薪酬你還會給他工作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3.缺少關愛, 不懂得體貼。 家庭本來是一個溫暖的港灣,

Advertisiment
可是因為各種條件的交易, 這樣親人之間存在的溫馨氣氛就不見了。

有分寸地談條件可以提高孩子的積極性

看到上面歸納了那麼多缺點, 我們是不是覺得就完全不能和孩子談條件呢?其實並不是這樣, 和孩子談條件可以, 但要掌握一個度。 日常生活中的事情, 比起講條件來, 更好的也許是實行獎勵制度。

比如孩子每天主動幫媽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 可以偶爾滿足一下孩子的願望, 但是不宜次數過多, 告訴孩子做家務是義務, 因為我們自己都住在這個家裡, 我們要保護好這個家。 孩子做不到的事情有一天通過努力做到了, 我們也可以獎勵一下孩子。 雖然同樣是條件, 但是做出來的效果就完全不一樣。

Advertisiment

和孩子談條件之我見

1.家長不要輕易“談條件”, 許諾了就要做到

口頭許諾方便, 能在短期內快速達到效果, 但是, 家長隨口一說, 過後就忘了, 孩子記在心裡, 充滿期待。 如果到期不兌現, 孩子難免失落, 進而對家長產生不信任心理。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 是孩子的榜樣, 家長兌現承諾, 也是在教導孩子成為誠實守信的人。 家長不要輕易和孩子“談條件”, 如果作出承諾了, 就要言而有信, 說到做到。

2.“談條件”應以引導為主、獎勵為輔

跟孩子談條件, 是為了讓他養成某種良好習慣, 但家長不能僅以“條件”來“誘惑”孩子, 而忽視引導的重要性。 比如, 讓孩子做家務, 家長的“條件”是給零花錢, 承諾買玩具、去看電影等, 如果只有獎勵而不加以引導,

Advertisiment
沒有讓孩子認識到他也是家庭的一份子, 有義務做家務, 那麼, 這樣的獎勵方式明顯是無效的, 甚至會出現負面影響, 讓孩子產生功利心態, 為了獎勵而去做事。

3.隨著孩子成長, 談的“條件”也要改變

幼兒時期, 孩子思想單純, 多鼓勵、表揚, 就能滿足其需求;上幼稚園、小學後, 群體生活讓孩子有了對比心理, 需要新文具、新書包、新圖書等, 他們需要的不僅僅是簡單的鼓勵話語, 還有一定的物質需求;而孩子上初中、高中後, 他們的自我意識加強, 懂得和家長“討價還價”了, 鼓勵話語、“小恩小惠”滿足不了了, 這時, 談的“條件”也要慢慢“升級”, 要迎合孩子的心理。

小結

其實教育沒有對錯, 只有適不適合, 和孩子談條件也是如此, 如果家長“談條件”是為了讓孩子養成良好習慣,

Advertisiment
在節制、言而有信的條件下, 可以對孩子起著良好的引導作用。 可如果只是一味地用物質和小恩小惠哄騙孩子, 不重視精神上的鼓勵和滿足, 則容易把孩子培養成一個自私功利的缺愛者。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