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泥, 好像是很久遠的事了。 現在, 我們就和孩子們一起, 走進胡曉佩老師的美術課堂, 上一堂好玩的泥塑課吧。
我們都是泥做的
一聽說要上泥塑課, 孩子們反應各異。 好奇心重的已經開始躍躍欲試了, 而愛乾淨的小傢伙卻把臉轉向媽媽:“媽媽, 太髒了!”堅決不肯上手。 怎麼辦?
沒關係, 看曉佩老師的:“小朋友們, 能告訴我們人是從哪來的嗎?”“我媽媽說我是魚變的。 ”再啟發:“小朋友誰聽過女媧的故事?”有人舉手。 於是, 小朋友們聽到了“女媧補天, 用泥造人”的故事。 再來問問, 上帝是怎麼造人的?孩子們又知道上帝用泥造人的故事。
Advertisiment
好了, 既然泥是我們生命的起源, 我們有什麼理由不跟他親近呢?小朋友們聽完了有趣的故事, 開始玩起來了。
那就告訴他們開始是怎麼玩的吧:很簡單, 像玩雪球一樣, 使勁兒往桌上摔!
泥土也有感情
泥摔得差不多了, 開始捏吧。 孩子們對那一個個小巧的木制工具感興趣了:“老師, 這是怎麼用的?” 別著急, 曉佩老師一開始可不主張孩子們用工具, 她說, 手是最好的工具。 為什麼呢?曉佩老師先不解釋, 還是啟發:“天冷的時候, 我們的小手冰冰涼的。 媽媽的手很溫暖, 媽媽握著你的手, 你是不是感覺很舒服, 一會兒小手就暖和起來了?”對呀!
我們的手是暖暖的、軟軟的, 又有力量, 而木頭是沒有溫度的、硬的, 當然泥更喜歡我們的小手啦。
Advertisiment
怎麼親近呢, 還是很簡單:要把我們手的溫度傳給它, 它溫暖了、軟了, 你想把它捏成什麼樣的都行。
捏什麼像什麼
孩子們捏不出形來怎麼辦?沒關係, 老師不會用一個標準來要求所有孩子, 只要他在做, 不管做成什麼樣, 老師都會給予肯定。
如果實在捏不出來, 搓成一條總會吧?那就行了。 小朋友還會給這所謂的作品定義:你捏的是什麼?蛇!第一節課, 一半小朋友都捏的是蛇。 簡單呀! 第二節課, “家”的想像。 小朋友做出的家, 真是各式各樣, 有人的家, 也有螞蟻的家。 有尖頂的, 還有平頂的。
Advertisiment
小朋友的家都做好了, 老師的問題又來了:“呀, 你們的家都離得好遠, 沒法上別人家玩了, 怎麼辦?”修路!小朋友們興奮起來:“快來我家, 我們家有院子, 裡邊有秋千。 ”“我們家也有, 還種菜呢。 ”
有意思的是, 每次總有一個小朋友的房子通的路最多, 人氣最旺。 有一次, 一個小朋友做了個幼稚園, 所以大家都把路修到他那兒去了!
並不是每個孩子都能做出像樣的房子, 這不, 一個孩子仍然只是搓條, 橫七豎八堆了一堆, 看看別人的作品,
Advertisiment
觀摩完孩子們的課, 我們採訪了胡曉佩老師:
玩泥是孩子成長過程中必須經歷的嗎?
胡曉佩:孩子在快脫離繪畫塗鴉期時, 會追求一種型的東西, 他們要通過自己的眼睛、耳朵和手等各種感官來認識事物。 所以, 這段時間接觸泥塑, 會幫助孩子通過觀察做出多面立體的東西來。
玩泥和繪畫有什麼相通之處?
胡曉佩:玩泥和繪畫都是藝術創作。 做泥塑、繪畫都要通過腦傳達到手上, 再通過手上的力量傳達到筆上、泥上。 這是一個想像和創造的過程,
Advertisiment
孩子多大開始接觸泥合適?
胡曉佩:孩子4歲以後, 就應該接觸泥了, 無論是雕塑用泥還是陶土, 它的硬度、可塑性都比橡皮泥強, 需要有一定的手指力量, 常玩對手部肌肉的發育很有好處, 可以增強手指的力量和靈活性。
孩子賦予泥塑的意義
在孩子眼裡, 自己的作品是充滿感情☆禁☆色彩的, 它會演繹成一段美好的故事和嚮往:
故事一:
這個小房子是我剛剛出生的時候住的, 媽媽把我放在這裡面睡覺。 現在我長大了, 都3歲多了, 這麼小的房子住不進去了。 這個沙發是我現在用的, 所以要把它做得大些。
故事二:
這是我編的美人魚和王子的故事。 坐在上的是王子, 最後美人魚沒有死,王子坐著船來接走美人魚了,然後他們倆結婚了。
故事三:
這個小亭子不是放在社區裡的,是放在馬路邊的。有時候我和媽媽一起走路,累了,沒有地方坐。我就做了這個小亭子,放在路邊,這樣我和媽媽累了就有地方坐了。
故事四:
伸出小棍棍的窗口是專門用來晾衣服的視窗。我們家沒有晾衣服的地方,總是晾在廁所裡。所以我就做了個能晾衣服的樓房。
最後美人魚沒有死,王子坐著船來接走美人魚了,然後他們倆結婚了。故事三:
這個小亭子不是放在社區裡的,是放在馬路邊的。有時候我和媽媽一起走路,累了,沒有地方坐。我就做了這個小亭子,放在路邊,這樣我和媽媽累了就有地方坐了。
故事四:
伸出小棍棍的窗口是專門用來晾衣服的視窗。我們家沒有晾衣服的地方,總是晾在廁所裡。所以我就做了個能晾衣服的樓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