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和寶寶一起做好入園準備

從家庭走向幼稚園, 從一對一、甚至是多對一的家居式照養, 轉為少數老師對多位小朋友的集體生活, 無論對於兒童還是家長來說, 都面臨著一次轉折和考驗。

安撫反抗情緒一般兒童常見的行為表現不外乎“分離反抗”和“對陌生人/環境的恐懼”。 每逢入園伊始, 我們總能在幼稚園的門口看見一些哭得死去活來的孩子。 即使家長得以脫身, 孩子還是可能在初期表現為極度不適應:哭泣、退縮和不參與活動。 一般來說, 一到兩周後, 兒童都會很快地適應, 但也有個別孩子甚至在大半個學期裡都很不適應。

Advertisiment

研究表明, 由於不同的親子互動模式以及結合兒童的個性特徵, 每個孩子依戀類型各有不同, 從而也造成了他們反應方式和程度上的區別。 作為家長, 應該比較清楚自己孩子的情緒特徵, 所以, 除了與孩子進行溝通以及相應的鍛煉以外, 家長還應該把這些情況與老師及時溝通, 以便老師作出適當的調整。

調整生活作息孩子在家中時, 有著一套適應家居生活的節律和方式, 相對而言, 往往較寬鬆隨意。 但幼稚園的集體生活有著不同於家庭的作息和規則, 家長應儘量有意識地在孩子入園之前就調整建立起符合幼稚園生活的節律, 比如用餐、午睡、吃點心。 要避免反差太大的情況發生, 這不利於兒童很快地適應集體生活。

Advertisiment

鍛煉社交能力現在的家庭仍以獨生子女居多, 在自己家中往往更多的是與成人交往, 而身邊的親人往往也都站在兒童的立場提供及時的照料。 到了幼稚園之後, 除了老師之外, 身邊更多的是同齡人。 如何與其他孩子相處, 既保護自己也不去欺負其他人就顯得非常重要, 這也對應著兒童社會性及道德的發展。 家長應該充分利用報名、幼稚園開放日以及電視、網路資源, 讓孩子比較感性地瞭解未來生活的形式。 爭取多帶孩子到公園、廣場、兒童樂園這些地方, 多接觸同齡人, 在交往中學會與人相處之道。 父母也可以通過講故事甚至直接談話的方式, 把一些安全、作息及如何與其他小朋友及老師交流的理念,

Advertisiment
通俗地介紹給孩子。

家長也請放輕鬆其實家長也會對孩子入託入園離開自己和家庭表現出相當的焦慮和擔心。 因此, 父母自己調整好心態, 與孩子共同應對這個局面是最為可取的一種方式。 此外, 如果不是什麼特殊的情況, 我們一般不推薦孩子入全托式的幼托班和幼稚園。 因為畢竟孩子年齡還小, 需要從父母這裡得到呵護和安慰, 如果將基本硬體之外的豪華設施與回到家中與父母的充分互相權衡的話, 一定是後者更為難能可貴。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