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座開場, 姚梅玲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
貝貝(化名)不滿一歲時, 爸爸、媽媽就開始教她學習識字、背唐詩。 貝貝也不負眾望, 三歲就能識數百個漢字、背數十首詩詞。 然而, 一上幼稚園, 問題來了, 貝貝比其他小朋友顯得動作笨拙, 吃飯、大小便都離不開家長照顧, 說話語速特別慢, 而且語氣單一、缺乏聲調變化, 別人說話快一點或聲音大一點, 她都感覺難受。
“通過檢測發現, 她有嚴重的感覺統合失調。 ”姚梅玲說, 追蹤貝貝的成長過程, 他們很快找到了感統失調的原因:
Advertisiment
首先, 家長保護過度。 爸爸媽媽、爺爺奶奶不想讓貝貝受一點點傷害, 也不讓她接觸任何未經嚴格消毒處理的東西, 不論去哪兒都把她抱在懷裡。 “過度的呵護減少了貝貝自主活動的機會, 相應地大腦經受鍛煉的機會也少了, 孩子就會動作笨拙、膽小。 ”
其次, 過早的才藝教育。 嬰幼兒時期最需要大量具體的、形象的資訊刺激來促進大腦的發展, 加強大腦的整體功能。 但是, 貝貝很小就開始學習識字、背詩等抽象知識, 花費大量的精力去記憶, 而沒有機會發展最基礎也最重要的感覺功能。
最後, 缺乏接觸適宜刺激的機會。 貝貝家住在高樓上, 很少帶她去戶外活動。 由於房屋面積小, 活動的空間不足, 接觸的環境非常單一, 神經功能得不到良好刺激,
Advertisiment
此外, 孩子缺乏與夥伴交往的機會,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管理上不一致等, 也可能導致感統失調。
害怕被摟抱、不會扣扣子 當心孩子感統失調
究竟什麼是感覺統合?姚梅玲舉了一個最常見的例子――蘋果, 通過眼睛我們可以觀察到它的顏色、大小和形狀, 通過鼻子可以聞到它的香味, 通過舌頭嘗它的味道, 通過手可以感觸到它的軟硬程度等, 在這些感覺資訊基礎上, 經大腦比較、聯繫、控制, 形成一個比較完整的有別於其他水果的“蘋果”概念, 這個過程就是感覺統合。
“一旦進入大腦的各種感覺刺激資訊不能在中樞神經系統內形成有效的組合而產生的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