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哪來的拉毛毛的壞習慣

都說吮手指是個壞習慣, 我倒沒有阻止她, 沒想到她居然又染上了壞毛病:拉自己毛衣上的毛, 然後放到鼻子邊, 來回地動, 感受那種癢癢的感覺。 剛開始, 我以為只要不去阻止她, 不加強她的感覺, 她就不會繼續。 她這樣做時, 我就對她微笑, 然後抱抱她。 結果她就愈演愈烈, 最後發展到要拉所有有毛的東西。 我開始著急, 暗暗想辦法, 看書, 到李躍兒教育論壇來請教。 說是可以為孩子找一個替代物。 我就買了一個毛比較牢, 不容易掉的大魚的玩具給孩子, 沒想到她不喜歡, 扔在一邊。 後來, 我發現孩子偏愛一件羊羔絨的小背心,

Advertisiment
那個小背心的毛很大, 一團一團的, 不容易吸進鼻子裡, 於是我就把這件背心給她, 讓她專門用這個, 畢竟這個比毛衣安全點。

可是現在, 我的父母強烈地譴責我, 怪我沒有在毛病剛發現的時間制止, 現在也不阻止。 按他們的意思是, 這個問題是個原則問題, 一定要逼孩子改過來, 不然以後健康是個大問題!我開始焦慮, 我也擔心孩子的健康, 我也不知道自己這樣做對不對, 難道真要用時間, 用孩子的健康來作賭注?!

剛來過我家的叔叔在電話裡嚴肅地向我提出了這個問題, 要我一定不能心軟, 一定要堅持原則。 他還說, 不能硬來, 可以用別的替代物來引導。

我真的很矛盾, 不知道自己做得對不對?另外也很擔心她會不會一個人的時候,

Advertisiment
吸進毛毛, 真不知道給她這件小背心是好事還是壞事?!

答 看了案例中的描述, 我們發現孩子一家人為孩子不當的自我安慰行為非常焦慮。 孩子一種行為被制止後, 又出現了另外一種行為, 到最後不惜不要媽媽在身邊而寧願要安慰物。 這從兒童安全依戀的角度來看, 是非常有問題的。

所有的動物從一出生起, 首先依戀的是自己的母親, 當對母親的依戀不能滿足時, 才會用身邊其他的物質加以想像來替代母親。 一個嬰兒總是將他的憂傷原因全部建立在基本生活方面, 除了吃喝拉撒以外, 就是對母親的安全依戀, 如果母親不能完成, 兒童會依戀身邊的另外一個養育人。

通過我們對兒童成長過程的觀察和對上百個入園以後的兒童的觀察,

Advertisiment
發現兒童在身心舒暢的情況下, 會在某一時間段內專注於某種工作材料, 在專注的期限內, 兒童也會摟著這些工作材料睡覺。 但這跟案例中的情況是不同的, 他們對這些工作材料的喜好, 並不能替代對母親的依戀。 我們在觀察中發現, 依戀安慰物的孩子一般都是內心焦慮的孩子, 但當他們一旦接納了新的環境, 獲得了持續的關懷, 有了令他們神往的小朋友和豐富的工作環境, 他們很快就將依戀物丟在了一邊。

有些成人過分需要兒童的身體, 在帶孩子時, 他們喜歡把寶寶不斷地抱在懷裡, 不停地感受來自孩子身體的舒適感, 這樣容易使孩子內心非常地軟弱,

Advertisiment
面對他自己的環境會產生退化現象, 這種退化指退到子宮裡的狀態。 但即便是這樣, 在成人恰當的關懷和持續的工作興趣培養之後, 孩子也會走出那種退化心態, 開始熱愛對周圍環境的探索。 隨著探索日漸豐富, 孩子的內心充實起來, 他們的精神逐漸有了力量, 他們用來發展的力量也得到了滿足的消耗。 這樣的孩子既吃得香也睡得香。 由於睡覺是一件很容易的事, 因此他們很少有睡前的壞習慣。

看案例中孩子的狀態, 應該不是一個很陽光的孩子。 我們成人應該反思一下, 為什麼一歲多的孩子需要安慰物?兩歲的孩子竟然能把成人趕出去?無非有幾種可能性:一、對成人的需求不能獲得恰當的滿足;二、依戀成人不如依戀安慰物讓他感覺舒服;三、成人讓他感覺到緊張和有壓力。

Advertisiment
我們看到案例中家長只講了孩子的情況, 沒有描述家裡人的情緒狀態, 甚至媽媽對保姆的養育方式非常滿意, 這很讓人懷疑。 因為兒童的行為我們稱之為象徵行為, 某一些對孩子發展不利的行為總是象徵著它內在的意義, 教育者和兒童心理專家就是通過這些象徵行為去解讀兒童, 分析和猜測可能造成這些象徵行為的內在原因的, 進而達到説明人們理解孩子的目的。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