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體內的藥物濃度一方面可能是媽媽分娩前或分娩時使用的藥物通過胎盤留下的, 另一方面是通過乳汁得到的。 哺乳期媽媽服用的大多數藥物在一定程度上都會出現在乳汁中, 而且寶寶代謝和排泄藥物的功能尚不成熟, 寶寶排除藥物非常緩慢, 比如給大人服用咖啡因, 清除一半咖啡因的時間不到4小時, 但寶寶則需要80個小時以上才能清除。
由於寶寶對某些藥物的排泄能力可能特別低下, 如果經母乳不斷地重複供給這些藥物, 可使問題加重, 如咖啡因就是這類藥物。
Advertisiment
因此, 媽媽在哺乳期用藥時一定要謹慎, 必須注意藥物是否會從乳汁排出, 寶寶吸入後是否會產生危害。
哺乳期用藥注意事項
因為哺乳期用藥, 藥物可能通過乳汁進入寶寶體內, 所以哺乳期用藥須注意以下幾點:
1、不可自己隨意亂服藥:有些藥物對寶寶是安全的, 有些藥物卻會產生不良甚至非常嚴重的反應, 如病理性黃疸、紫紺、耳聾、肝腎功能損害或嘔吐等, 所以, 哺乳媽媽一定要慎重使用藥物。 需要用藥時, 應向醫生說明自己正在餵奶, 不可自己隨意亂服藥。
2、應給予最低的有效量:乳汁中藥物濃度和服藥劑量有關, 所以哺乳期用藥給予最低的有效量,
Advertisiment
3、不應隨意中斷哺乳:一般來說, 乳汁中的藥量很少超過攝入量的1%~2%, 一般不至於給寶寶帶來危害。 所以服用的藥量不大或藥物副作用不太大時, 不應中斷餵奶。
4、服藥後調整哺乳時間:如果哺乳期需要用藥, 而且是一種比較安全的藥, 應在哺乳後立刻服藥, 並盡可能推遲下次哺乳時間(最好間隔4小時), 以最大程度地減少寶寶吸入的藥量。
哺乳期用藥原則在服用任何藥物之前, 最好徵求一下醫生的意見。 用藥時, 能局部用藥的就不要全身用藥, 能用中藥治療的就不要用西藥, 能口服的就不要打針, 能用老牌藥品的就不要用剛研製出的新藥。 在服藥時應與醫生商討關於母乳餵養的相關問題。
Advertisiment
溫馨提示:哺乳期媽媽不應服用避孕藥
避孕藥中含睾丸酮、黃體酮以及雌激素類衍生物等, 這些物質進入媽媽體內, 會抑制泌乳素生成, 使乳汁分泌量下降, 導致分泌的母乳達不到寶寶的需求。 並且避孕藥物中的有效成分會隨著乳汁進入寶寶體內, 使男嬰乳☆禁☆房變大及女嬰陰☆禁☆道上皮增生。 所以哺乳的媽媽不宜採取藥物避孕的方法。
哺乳期忌用的中藥
有些中藥產婦吃後會有滋陰養血、活血化瘀的作用, 可增強體質, 促進子宮收縮和預防產褥感染。
Advertisiment
妨礙母乳分泌的主要藥物有哪些
1、生物鹼代謝藥:能夠影響泌乳素的產生, 從而抑制泌乳。
2、止痛藥:一切普通止痛藥, 如可卡因、安乃近都應避免使用。 因為這些藥物會通過乳汁分泌出來給寶寶造成傷害。 可以選擇撲熱息痛等來代替。
3、鎮靜藥:如果哺乳期媽媽服用了安定、巴比妥等鎮靜藥後, 會加重嬰寶寶肝的代謝負擔, 而且藥物易於蓄積在寶寶體內。 此外可引起寶寶的困倦和嗜睡。
Advertisiment
目前確認能對寶寶造成傷害的藥物有下列種類, 哺乳期用藥應禁用:
1、抑制泌乳藥物:常見的避孕藥就具有抑制泌乳成分, 服用該類藥物對哺乳期媽媽不好, 也影響寶寶健康發育。
2、抗腫瘤藥物:一般的抗腫瘤藥物都有較大副作用, 尤其是西藥, 這類型的藥物對哺乳期媽媽的影響很大, 各種抗腫瘤藥物都可能損害嬰兒, 抑制乳兒機體免疫和骨髓造血功能。 哺乳媽媽如果患了癌瘤, 應停止哺乳, 否則抗癌藥隨乳汗進入寶寶體內會引起骨髓受抑制, 出現顆粒性白血球減少。
3、抗精神藥物:這是屬於中樞系統的藥物, 如苯巴比妥、苯妥黃鈉燈, 會引起寶寶出現嗜睡、皮膚“出血點”等症狀。
4、抗凝藥物:需用抗凝血藥時,不能用肝素,以免引起新生兒凝血機制障礙,發生出血。以用雙香豆素乙酯為宜。
5、抗甲狀腺藥:如碘劑、他巴唑、硫氧嘧啶,可由媽媽乳汁裡轉移到寶寶體內,抑制寶寶的甲狀腺功能。口服硫脲嘧啶等,可導致寶寶甲狀腺腫和顆粒性白細胞缺乏症,故應禁用。
6、氨基糖苷類抗生素:寶寶特別是新生兒,肝臟解毒功能尚未健全,若通過乳汁吸入氨基糖苷類抗生素,易導致兒童肝腎功能損傷和引起耳毒性導致耳聾。
此外,四環素可影響小兒牙齒、骨骼發育,氯黴素影響小兒骨骼造血,都應避免使用。
4、抗凝藥物:需用抗凝血藥時,不能用肝素,以免引起新生兒凝血機制障礙,發生出血。以用雙香豆素乙酯為宜。
5、抗甲狀腺藥:如碘劑、他巴唑、硫氧嘧啶,可由媽媽乳汁裡轉移到寶寶體內,抑制寶寶的甲狀腺功能。口服硫脲嘧啶等,可導致寶寶甲狀腺腫和顆粒性白細胞缺乏症,故應禁用。
6、氨基糖苷類抗生素:寶寶特別是新生兒,肝臟解毒功能尚未健全,若通過乳汁吸入氨基糖苷類抗生素,易導致兒童肝腎功能損傷和引起耳毒性導致耳聾。
此外,四環素可影響小兒牙齒、骨骼發育,氯黴素影響小兒骨骼造血,都應避免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