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哺乳期用藥,要防“藥以乳傳”

照全家福時, 小孟一家人都爭著抱剛滿半歲的胖寶寶。 看見寶寶健康紅潤的笑臉, 回憶寶寶出生半個月時的那場驚嚇, 小孟現在想起都還心有餘悸, 只因為是自己當時在高溫季節裡吃了隔天的飯菜後餵奶, 使寶寶吃奶後引起急性亞硝酸鹽中毒(即腸原性青紫症), 把孩子抱到醫院後, 注射了美藍針劑才漸漸恢復。

不當飲食會引起乳汁污染, 而乳母對藥物不加區別的攝取, 對乳汁的污染也就更大, 受其害的將是你懷中的小寶寶。

“藥以乳傳”, 中醫古籍中早有記載。 給孩子哺乳的母親生了病, 也和其他的病人一樣,

Advertisiment
需要打針吃藥, 於是藥物被吸收進入乳汁, 使乳汁受到“污染”。 這會給正處於大腦、骨骼、牙齒等重要器官迅速發育期的嬰兒帶來危害, 如出現皮疹、嘔吐、腹瀉、肝功能受損、骨髓抑制症狀等。 如果我們瞭解了藥物的特性, 知道它們在血液、乳汁中的滯留情況, 就可以避免藥物對乳汁的“污染”。

現代醫藥研究表明, 藥物進入體內後, 在乳汁和血液中的濃度, 可出現四種情況:

l、乳汁中無藥物濃度, 如先鋒黴素Ⅰ、Ⅱ, 新青黴素、普魯苯辛、心得安等。

2、藥物在乳汁中的濃度低於血液中的濃度。 大部分藥物為這種情況, 如青黴素、氯黴素, 各種維生素等。

3、乳汁與血液中的藥物濃度相近, 如磺胺、滅滴靈、異煙肼、地巴唑等。

4、藥物在乳汁中的濃度高於血液中的濃度,

Advertisiment
如紅黴素、眠爾通等。

顯然, 乳汁中的藥物濃度越高, 對乳兒的影響就越大。 有些藥物雖然在乳汁中濃度不是特別高, 但由於新生兒, 尤其是早產兒的肝腎功能較差, 不能將藥物及時排出, 這些藥也會因在乳兒體內積蓄而危害其健康。 如婦科常用來殺菌消炎的氯黴素, 其在乳汁中的濃度僅為血液中的二分之一。 但在乳兒體內積蓄到一定濃度, 嬰兒就會出現口唇紫紺、面色蒼白、呼吸不規則、嘔吐、腹脹等症狀和體征, 在醫學上稱灰嬰綜合征, 最後多因迴圈衰竭而殘廢, 所以哺乳期婦女必須禁忌。 研究表明, 哺乳期婦女必須禁忌的藥物還有四環素類(包括四環素、土黴素、金黴素、強力黴素等), 這類藥物與乳汁中的鈣結合,

Advertisiment
會使鈣不易吸收, 藥物經乳汁被嬰兒吸收後可沉積於乳兒牙胚中, 使小兒牙齒發黃。 最近有人發現紅黴素也可引起嬰兒牙齒發黃, 這是因為紅黴素可與人牙齒及骨頭中的鈣質結合, 生成紅黴素鈣, 而這種色素就是導致嬰兒牙齒變黃的物質。 所以乳母不宜長期服用紅黴素。 對於乳汁與血液中的藥物濃度相近的滅滴靈、異煙肼、磺胺類藥物, 乳母更不宜服用。

那麼, 患病需要藥物治療的母親該怎樣避免嬰兒受“乳汁藥物污染”之害呢?首先, 哺乳期的母親應儘量避免使用這些藥物, 如果因病情不得不使用, 可用療效好而毒性較小的藥物代替, 用藥時間越短越好。 哺乳時應在用藥4小時後。 如果乳母患急性病需用藥,

Advertisiment
並且不能用毒性小的藥物代替時, 可暫中斷母乳, 以牛奶、奶粉等代替, 乳母應定時擠盡或吸出乳汁以防回奶, 待病癒停藥後再喂母乳。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