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層行為
就在這時, 一個年輕的公司職員走進屋子, 對優素福耳語了兩句。 優素福表示了一下歉意, 然後隨著那個員工疾步走出了房間。
在優素福走了之後, 佩迪斯對羅森說, “我不清楚優素福所說的內心的平和是什麼意思。 你能不能再給我講講?”
“當然可以, ”羅森說, “首先, 我們來對比一下薩拉丁和早期的十字軍對耶路撒冷的佔領。 ”他看了看佩迪斯, “你發現這兩場勝利有什麼不同嗎?”
“當然, ”佩迪斯回答道, “十字軍表現得就像是野蠻人。 ”
“那麼薩拉丁呢?”
“不管怎麼說, 作為一個正在發動進攻的人來說, 他還算蠻仁慈的。
Advertisiment
“能詳細說說你所指的仁慈是什麼嗎?”羅森問道。
佩迪斯停了一下, 理了理思路:“我的意思是, 薩拉丁似乎考慮過他的手下敗將。 但是十字軍就像我前面所說的, 表現得比較野蠻。 他們只是不停地殺戮, 似乎一點都不在乎人命。 ”
“確實是這樣。 ”羅森表示同意。 “對最早入侵的十字軍來說, 他們絲毫不在乎這些人的死活, 也就是說, 十字軍並沒有把他們當作真正的人來看待, 而只是看成東西或者奴隸, 可以隨心所欲地驅使和消滅。 ”
“薩拉丁卻相反, ”羅森接著說, “在他眼中, 那些被他打敗的人也是活生生的個體, 他正視並且尊重他們身上所展現的人性。 也許他恨不得把這些人永遠趕出自己的領土,
Advertisiment
“但是, 這和我們有什麼關係?”盧問道, “你說的都是九百年前的老故事了, 還是個戰爭故事。 這和我們的孩子們有什麼關係?”想到優素福還談到他的公司, 他又補充道, “和我的雇員又有什麼關係?”
羅森正視著盧:“在每一個選擇的關頭, 我們要麼像薩拉丁那樣仁慈, 要麼就像入侵的十字軍那樣殘暴。 我們怎樣對待我們的孩子、配偶、鄰居、同事、還有陌生人, 我們是把他們看作和我們一樣的個體, 還是只是個物體?他們是像我們一樣有價值, 還是沒有價值?如果是前者, 那麼我們對待他們的心境就是平和的, 如果我們把他們看作低己一等, 那麼我們對待他們的心境就處於敵對或衝突狀態。
Advertisiment
“你似乎總是認為穆斯林對其他人是仁慈的, 而其他人對穆斯林則是殘暴的, 是這樣嗎, 羅森?但我認為這種看法太幼稚。 ” 盧表示反對, 他想起曾經聽說過的有關羅森的故事。 “你的父親恰恰死于你所讚美的人之手, 而你還說出這樣的話, 實在是很讓人吃驚。 ”
羅森長長地歎了一口氣:“盧, 優素福和我從來沒有稱讚過任何人, 除了薩拉丁。 在每一個國家、每一個群體中, 總有一些人具有慈悲心懷, 而另一些人則沒有。 用單一的眼光看待某個特定的種族、文化或信仰中的所有人是錯誤的, 因為這沒有把他們看作是真正的人。 現在, 我們就是要試圖避免這種錯誤。 在我看來, 薩拉丁就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
面對這樣的反駁,
Advertisiment
“通過對比薩拉丁和十字軍對耶路撒冷的不同佔領方式, ”羅森繼續說道, “我們學到的重要一點就是:幾乎任何行為, 甚至殘酷如戰爭的行為, 都能以兩種截然不同的方式進行。 ”說到這兒, 他走到白板前, 畫了如下這樣一幅圖:
“好好想一想, ”羅森說著, 轉身面向大家, “薩拉丁的故事告訴我們, 有些東西比我們的行為更加深刻, 也就是哲學家叫做‘存在方式’(way of being)的東西, 或者說, 是我們對他人的看待方式。 哲學家馬丁·布貝爾(Martin Buber)一直在闡述這一理論, 他認為, 不管我們可能做什麼, 我們都處在一個不是‘我-它’就是‘我-你’的世界當中。 換句話說, 在‘我-它’這種觀點下, 我們總是將他人看作是東西——比如說,
Advertisiment
“可是, 誰管你是怎麼佔領的呢?”盧脫口而出, 突然覺得又是一輪爭論開始了, 備感振奮。 “如果你不得不佔領它, 你就去佔領它, 就是這麼簡單。 士兵在戰場上不可能有時間去考慮站在自己槍口對面的人的死活, 實際上, 要真讓他去這麼想, 那才是危險的呢。 當他需要開火的時候就會猶豫。 ”
盧的這番話正好說到佩迪斯的心坎裡去了, 他也對剛才羅森的話迷惑不解。 “沒錯, 盧, 你說得對, ”他說道, “盧擔心士兵那樣做就會把敵人看作是盟友, 是吧?我也是這麼想的。”
“看上去這似乎是個問題。”羅森同意他的話,“但是,對於薩拉丁來說,這是個問題嗎?”
“當然是啊,”盧反駁道。因為有佩迪斯的附和,他說話也變得有底氣了:“他把敵人放走,還讓他們帶著財產,這完全是被他們利用了。”
“你是說如果我們把他人看作是真正的人的話,讓他們帶著財產離開,這就意味著我們被別人利用了是嗎?”羅森問道。
“是這樣的,”盧說,“至少你剛才的話讓人覺得似乎是那樣。”
“錯,他不是那個意思,”伊莉莎白不同意盧的觀點。“看看那副圖,盧。行為位於圖的頂端,兩種基本的看待他人的方式在圖的下面。羅森的意思是,他寫在‘行動區域’的每一件事情——比如說,佔領耶路撒冷,或者用國庫支付人民——都可以用兩種存在方式來完成,以平和的內心還是以處於戰爭的內心。”
“那好,可是誰管你是用哪種方式去做呢?”盧反擊道。“如果你必須佔領耶路撒冷,那就去佔領好了。誰會管你怎麼去佔領呢?佔領了不就行了!”
羅森若有所思地看著盧:“科瑞會在意的。”
“什麼?”
“科瑞會在意的。”
“他在意什麼?”
“他會在意,他是被看作一個人還是一樣東西。”
盧什麼也沒說。
“盧,把一個平等的人看成是不如自己的東西,這本身就是一種暴力行為,這就像在臉上扎針一樣傷人很深。心理的創傷遠比身體的創傷難以癒合。”
盧似乎想對此反擊,但他最終什麼也沒說,只是頹喪地坐到椅子上,因為一和他談起兒子的事情,他就泄了氣。
“耶路撒冷的居民顯然也會在意,”羅森繼續說道,“但是更為重要的是,你也在意,盧。”他補充了一句。“你在意你是被看作是一個人,還是被當作一樣東西。事實上,你最在意的也就是這點了。”
“你根本不瞭解我,”盧不同意地搖搖頭,反駁道,“我是不在意別人怎麼看我的,問問我妻子你就明白了。”
坐在他身邊的卡羅爾臉微微泛紅,顯然對大家的目光突然集中在自己身上有些措手不及。
羅森和善地笑了笑:“盧,事實上我認為你很在乎。”
“那麼你就錯了。”
“也許是吧,”羅森點點頭,“這可能也不是我第一次出錯了。但是有件事你想想就知道了:今天上午,你是不是很在乎別人是否同意你的觀點?”
盧想起他曾經還希望伊莉莎白同意他的觀點,又想起當佩迪斯和他觀點一致時他有多麼高興。
“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麼你就是在乎的。”羅森繼續說道,“但是最終只有你才能回答這個問題。”
盧感到被刺痛了。
“存在方式在實際中很重要。”羅森接著說,“首先,想像一個困難的商業情境,比如說一個複雜的談判。你認為哪種談判者更可能完成一場陷入困境的交易,是那種把談判對方看作是物體的,還是將其看作是真正的人的?”
這個問題激起了盧的興趣。他想像自己正處於一場陷入僵局的談判之中。
“當然是把對方看作是真正的人的談判者。”佩迪斯回答道。
“為什麼?”羅森問。
“因為不管我們說的是談判者,還是其他任何人,人們都不喜歡和一個自大的人打交道。”
羅森忍不住笑道:“沒錯,就是這樣,”他表示同意,“實際上,你們有沒有意識到,即使有時候我們在傷害對方的同時也傷害了自己,我們還是會忍不住這樣做。”
這個問題把盧的思緒拉回到兩周前的一次緊急會議。盧的六個核心經理人中的五個――凱特・斯蒂娜魯德、傑克・泰勒、尼爾森・蒙福德、科克・維爾、唐・謝林都站在查格羅姆公司會議室的桌子邊,丟給盧一個驚人的消息。他們告訴盧,他們都將辭職,除非盧給他們更多的自由去經營各自的部門。他們覺得盧事無巨細都愛插手,控制欲太強。其中傑克・泰勒甚至還把盧描繪成暴君(盧發誓永遠都不會忘記這小子)。
盧一言未發地聽完了,怒火中燒。一幫無能、虛偽、忘恩負義的小人、叛徒!他在心裡咆哮著說。
“那就快滾!”他終於吼道,“如果這裡的要求對你們來說太高了,那麼最好現在就走人,別指望我會降低標準!”
“我們說的不是你的標準,盧!”凱特爭辯道,“我們說的是工作氣氛非常壓抑。就說你前段時間從我這裡拿走那個梯子的事吧!”她指的是盧最近剛從銷售小組的辦公區域裡撤走了一個梯子,這件事情大大地破壞了她在部門裡試行新的激勵機制的努力,“這是一件小事,但卻很能說明問題。”
“凱特,只有達不到標準的人才會覺得壓抑。”他反駁道,不把她的抱怨當回事兒,“老實說,凱特,畢竟我還是為你考慮才那樣做的。”他不滿意地搖了搖頭,“你之所以有今天,還不都是因為我?!”他抿起嘴巴,恨不能把他們全都數落一遍,“我本來還對你寄予厚望。出去!你們全都給我滾出去!”
這次“三月之災”,成為了一個轉捩點,隨後的人事變動很快弄得查格羅姆公司上下人心惶惶,幾乎導致公司的業務停頓了兩周。盧對公司的前景深感憂慮。
“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羅森的話把盧拉回到現實,“損人不利己不是個明智的選擇,但我們還是會這樣做。實際上,我們幾乎覺得是受到某種力量驅使不得不這麼做。我們不由自主的存在方式常常使自己深陷困境,我們放任自己對配偶的怨恨、對孩子的憤怒。現在我們知道為什麼第一個原因如此重要了:當我們的內心處於衝突時,我們無法明辨是非。只有當我們的內心處於平和時,我們才能夠讓自己有機會做出明智的選擇。”
盧開始認真思考他對凱特和其他跳槽者做出的決定。
“存在方式之所以很重要,還有一個原因。”羅森接著說道,“我們再來想一想談判的情景吧。最成功的談判者能像瞭解自己一樣,瞭解對方所關心和擔憂的是什麼。那麼,哪種談判者更有可能充分理解另一方的處境呢?是把對方看作是物體的,還是把對方看作真正的人的?”
“那些把對方當作真正的人來看待的。”莉亞回答道。佩迪斯和其他大部分人都同意的點點頭。
“沒錯,”羅森說。“內心將對方視為敵對者的人無法充分理解對方的異議和反對,從而無法找出解決之道。”
盧想起了和那些人的僵局。
“最後,”羅森說,“我來補充一下第三點原因。想想過去五年你們和自己所謂的‘問題子女’的相處經歷吧。你們有沒有過這種體驗,當你們儘量對他們友善、平等的時候,卻發現好心沒好報?”
盧又回想起就在兩天前的一個上午,他和科瑞還發生了一次爭吵。“好吧,現在都是我的錯,行了吧爸爸?”科瑞有點兒挖苦地大喊道,“你是偉大的、從來沒有犯過任何錯誤的盧・赫爾伯特,行了吧?”
“不要這麼孩子氣,”盧想起他是這麼說的,他對自己面對如此冒犯還能保持平靜感到很得意。
“有我這麼個吸毒加偷竊的兒子很難堪吧?我說得對吧?”
盧當時一句話也沒說,他很慶倖自己那時沒有動怒。但是他想了想,覺得科瑞說得也沒錯。盧顯然為另兩個年長的孩子感到驕傲。24歲的瑪麗在麻省理工學院(MIT)念博士,22歲的傑西在盧的母校――錫拉丘茲大學(Syracuse University)念碩士。相比之下,他覺得科瑞很讓人難堪。這倒是個事實。
“爸爸,我再來說件事吧!”科瑞用諷刺般的語調說,“實話說吧,作為你盧・赫爾伯特的兒子,無疑像是生活在地獄裡。當自己在父親眼中不過是個失敗者時,你知道那是什麼滋味嗎?沒錯,我知道你就是這麼想的――‘你是個失敗者’,幾年來我一直聽你這麼說,我從來都沒有瑪麗和傑西那麼優秀,至少對你來說是這樣。沒錯,我是個失敗的兒子,但你更是個不稱職的父親!在工作上你也一樣一團糟,要不然凱特和其他人為什麼會棄你而去?”
這次爭吵再次證明,盧民主式的家長作風並沒有收到成效。不管盧是吼叫,還是保持沉默,科瑞對他都是一樣地不尊敬。
“關於這點我想給你們一點建議,”羅森接著說道,把盧和其他人的思緒都拉了回來,“最開始你們也許想抵抗,特別是對你們的孩子。但是一般說來,我們作出回應的依據是對方對待我們的方式、態度,而不是他們的行為本身;同理,孩子們作出回應的依據也是我們對待他們的方式、態度,而非我們的某些話或行為。比如說,我們可以在行為上平等地對待他們,但是如果這時我們內心卻是敵對的,那麼他們並不認為受到了平等對待。實際上,他們就會像我們沒有平等對待他們那樣作出回應。
羅森看了看大家,接著說:“同樣的,家庭、工作和社會中的大多數問題都不是因為策略的失敗,而是因為存在方式的不恰當。就像之前討論的那樣,當我們的內心處於衝突狀態時,就不能夠看清形勢,無法充分考慮到其他人的立場從而解決難題,結果對別人反而採取了傷害的行為。
“如果我們存在深層問題,那是因為我們沒有從根本上找到解決方法。如果找不到根本的解決方法,那麼迎接我們的就只有失敗。”
是吧?我也是這麼想的。”“看上去這似乎是個問題。”羅森同意他的話,“但是,對於薩拉丁來說,這是個問題嗎?”
“當然是啊,”盧反駁道。因為有佩迪斯的附和,他說話也變得有底氣了:“他把敵人放走,還讓他們帶著財產,這完全是被他們利用了。”
“你是說如果我們把他人看作是真正的人的話,讓他們帶著財產離開,這就意味著我們被別人利用了是嗎?”羅森問道。
“是這樣的,”盧說,“至少你剛才的話讓人覺得似乎是那樣。”
“錯,他不是那個意思,”伊莉莎白不同意盧的觀點。“看看那副圖,盧。行為位於圖的頂端,兩種基本的看待他人的方式在圖的下面。羅森的意思是,他寫在‘行動區域’的每一件事情——比如說,佔領耶路撒冷,或者用國庫支付人民——都可以用兩種存在方式來完成,以平和的內心還是以處於戰爭的內心。”
“那好,可是誰管你是用哪種方式去做呢?”盧反擊道。“如果你必須佔領耶路撒冷,那就去佔領好了。誰會管你怎麼去佔領呢?佔領了不就行了!”
羅森若有所思地看著盧:“科瑞會在意的。”
“什麼?”
“科瑞會在意的。”
“他在意什麼?”
“他會在意,他是被看作一個人還是一樣東西。”
盧什麼也沒說。
“盧,把一個平等的人看成是不如自己的東西,這本身就是一種暴力行為,這就像在臉上扎針一樣傷人很深。心理的創傷遠比身體的創傷難以癒合。”
盧似乎想對此反擊,但他最終什麼也沒說,只是頹喪地坐到椅子上,因為一和他談起兒子的事情,他就泄了氣。
“耶路撒冷的居民顯然也會在意,”羅森繼續說道,“但是更為重要的是,你也在意,盧。”他補充了一句。“你在意你是被看作是一個人,還是被當作一樣東西。事實上,你最在意的也就是這點了。”
“你根本不瞭解我,”盧不同意地搖搖頭,反駁道,“我是不在意別人怎麼看我的,問問我妻子你就明白了。”
坐在他身邊的卡羅爾臉微微泛紅,顯然對大家的目光突然集中在自己身上有些措手不及。
羅森和善地笑了笑:“盧,事實上我認為你很在乎。”
“那麼你就錯了。”
“也許是吧,”羅森點點頭,“這可能也不是我第一次出錯了。但是有件事你想想就知道了:今天上午,你是不是很在乎別人是否同意你的觀點?”
盧想起他曾經還希望伊莉莎白同意他的觀點,又想起當佩迪斯和他觀點一致時他有多麼高興。
“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麼你就是在乎的。”羅森繼續說道,“但是最終只有你才能回答這個問題。”
盧感到被刺痛了。
“存在方式在實際中很重要。”羅森接著說,“首先,想像一個困難的商業情境,比如說一個複雜的談判。你認為哪種談判者更可能完成一場陷入困境的交易,是那種把談判對方看作是物體的,還是將其看作是真正的人的?”
這個問題激起了盧的興趣。他想像自己正處於一場陷入僵局的談判之中。
“當然是把對方看作是真正的人的談判者。”佩迪斯回答道。
“為什麼?”羅森問。
“因為不管我們說的是談判者,還是其他任何人,人們都不喜歡和一個自大的人打交道。”
羅森忍不住笑道:“沒錯,就是這樣,”他表示同意,“實際上,你們有沒有意識到,即使有時候我們在傷害對方的同時也傷害了自己,我們還是會忍不住這樣做。”
這個問題把盧的思緒拉回到兩周前的一次緊急會議。盧的六個核心經理人中的五個――凱特・斯蒂娜魯德、傑克・泰勒、尼爾森・蒙福德、科克・維爾、唐・謝林都站在查格羅姆公司會議室的桌子邊,丟給盧一個驚人的消息。他們告訴盧,他們都將辭職,除非盧給他們更多的自由去經營各自的部門。他們覺得盧事無巨細都愛插手,控制欲太強。其中傑克・泰勒甚至還把盧描繪成暴君(盧發誓永遠都不會忘記這小子)。
盧一言未發地聽完了,怒火中燒。一幫無能、虛偽、忘恩負義的小人、叛徒!他在心裡咆哮著說。
“那就快滾!”他終於吼道,“如果這裡的要求對你們來說太高了,那麼最好現在就走人,別指望我會降低標準!”
“我們說的不是你的標準,盧!”凱特爭辯道,“我們說的是工作氣氛非常壓抑。就說你前段時間從我這裡拿走那個梯子的事吧!”她指的是盧最近剛從銷售小組的辦公區域裡撤走了一個梯子,這件事情大大地破壞了她在部門裡試行新的激勵機制的努力,“這是一件小事,但卻很能說明問題。”
“凱特,只有達不到標準的人才會覺得壓抑。”他反駁道,不把她的抱怨當回事兒,“老實說,凱特,畢竟我還是為你考慮才那樣做的。”他不滿意地搖了搖頭,“你之所以有今天,還不都是因為我?!”他抿起嘴巴,恨不能把他們全都數落一遍,“我本來還對你寄予厚望。出去!你們全都給我滾出去!”
這次“三月之災”,成為了一個轉捩點,隨後的人事變動很快弄得查格羅姆公司上下人心惶惶,幾乎導致公司的業務停頓了兩周。盧對公司的前景深感憂慮。
“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羅森的話把盧拉回到現實,“損人不利己不是個明智的選擇,但我們還是會這樣做。實際上,我們幾乎覺得是受到某種力量驅使不得不這麼做。我們不由自主的存在方式常常使自己深陷困境,我們放任自己對配偶的怨恨、對孩子的憤怒。現在我們知道為什麼第一個原因如此重要了:當我們的內心處於衝突時,我們無法明辨是非。只有當我們的內心處於平和時,我們才能夠讓自己有機會做出明智的選擇。”
盧開始認真思考他對凱特和其他跳槽者做出的決定。
“存在方式之所以很重要,還有一個原因。”羅森接著說道,“我們再來想一想談判的情景吧。最成功的談判者能像瞭解自己一樣,瞭解對方所關心和擔憂的是什麼。那麼,哪種談判者更有可能充分理解另一方的處境呢?是把對方看作是物體的,還是把對方看作真正的人的?”
“那些把對方當作真正的人來看待的。”莉亞回答道。佩迪斯和其他大部分人都同意的點點頭。
“沒錯,”羅森說。“內心將對方視為敵對者的人無法充分理解對方的異議和反對,從而無法找出解決之道。”
盧想起了和那些人的僵局。
“最後,”羅森說,“我來補充一下第三點原因。想想過去五年你們和自己所謂的‘問題子女’的相處經歷吧。你們有沒有過這種體驗,當你們儘量對他們友善、平等的時候,卻發現好心沒好報?”
盧又回想起就在兩天前的一個上午,他和科瑞還發生了一次爭吵。“好吧,現在都是我的錯,行了吧爸爸?”科瑞有點兒挖苦地大喊道,“你是偉大的、從來沒有犯過任何錯誤的盧・赫爾伯特,行了吧?”
“不要這麼孩子氣,”盧想起他是這麼說的,他對自己面對如此冒犯還能保持平靜感到很得意。
“有我這麼個吸毒加偷竊的兒子很難堪吧?我說得對吧?”
盧當時一句話也沒說,他很慶倖自己那時沒有動怒。但是他想了想,覺得科瑞說得也沒錯。盧顯然為另兩個年長的孩子感到驕傲。24歲的瑪麗在麻省理工學院(MIT)念博士,22歲的傑西在盧的母校――錫拉丘茲大學(Syracuse University)念碩士。相比之下,他覺得科瑞很讓人難堪。這倒是個事實。
“爸爸,我再來說件事吧!”科瑞用諷刺般的語調說,“實話說吧,作為你盧・赫爾伯特的兒子,無疑像是生活在地獄裡。當自己在父親眼中不過是個失敗者時,你知道那是什麼滋味嗎?沒錯,我知道你就是這麼想的――‘你是個失敗者’,幾年來我一直聽你這麼說,我從來都沒有瑪麗和傑西那麼優秀,至少對你來說是這樣。沒錯,我是個失敗的兒子,但你更是個不稱職的父親!在工作上你也一樣一團糟,要不然凱特和其他人為什麼會棄你而去?”
這次爭吵再次證明,盧民主式的家長作風並沒有收到成效。不管盧是吼叫,還是保持沉默,科瑞對他都是一樣地不尊敬。
“關於這點我想給你們一點建議,”羅森接著說道,把盧和其他人的思緒都拉了回來,“最開始你們也許想抵抗,特別是對你們的孩子。但是一般說來,我們作出回應的依據是對方對待我們的方式、態度,而不是他們的行為本身;同理,孩子們作出回應的依據也是我們對待他們的方式、態度,而非我們的某些話或行為。比如說,我們可以在行為上平等地對待他們,但是如果這時我們內心卻是敵對的,那麼他們並不認為受到了平等對待。實際上,他們就會像我們沒有平等對待他們那樣作出回應。
羅森看了看大家,接著說:“同樣的,家庭、工作和社會中的大多數問題都不是因為策略的失敗,而是因為存在方式的不恰當。就像之前討論的那樣,當我們的內心處於衝突狀態時,就不能夠看清形勢,無法充分考慮到其他人的立場從而解決難題,結果對別人反而採取了傷害的行為。
“如果我們存在深層問題,那是因為我們沒有從根本上找到解決方法。如果找不到根本的解決方法,那麼迎接我們的就只有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