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問題與孩子之間,你站在哪邊?

昨天傍晚, 我在廚房做飯, 老公下樓去接女兒。 兩人回來的時候, 小姑娘梨花帶雨哭成了一個大花臉。

據爸爸講, 是樓下的小強不肯與女兒玩過家家遊戲, 她就出手打了人家, 結果一扭頭發現老爸正向自己走來, 害怕會被懲罰, 就“哇”地一聲哭了起來。

我趕忙蹲下身來, 問女兒:“是這樣嗎?”

她點點頭, 說:“可是我很生氣, 真的很生氣。 ”

我能理解女兒, 但打人總是一件不對的事情, 我得想個辦法幫她解決這個問題。

這件小事讓我想起前兩天剛剛接診的一位母親。 她來諮詢室尋求幫助, 是因為上小學二年級的兒子總是拖拖拉拉寫不完作業。

Advertisiment
當時, 這位母親非常焦躁, 說話都有些語無倫次了, 翻來覆去不停地抱怨:“他真是讓我煩死了!他真是讓我丟人啊……”

“等一下, 他是誰?”我突然打斷她。

“啊?”這位母親一時沒有反應過來。

於是我又重複問了一遍:“他是誰?”

當我們被糟糕的情緒籠罩時, 視角常常會變得非常狹隘。 沒錯, 這個孩子身上是出現了一些問題, 但他還是你的兒子啊。 而且, 一個更廣闊意義的事實是——母親正在面對一個問題:她的孩子在學業上有困難;而她可憐的孩子卻至少面對兩個問題:他自己的學業問題, 以及一個有點抓狂的母親。

一直很討厭“問題兒童”這個說法, 自打這個專業名詞問世以來, 越來越多的孩子甚至老師、家長都深受其害。

Advertisiment
這個過於簡單的歸納, 讓我們經常忘記——問題兒童不是問題, 問題本身才是問題。

就像拿著一張左下角滴了一滴墨水的白紙問:“這是什麼?”絕大多數人都會回答“黑點”, 而忘記了“白紙”的存在。

當我們認同了自己的孩子是一個“問題兒童”, 就容易在意識上把孩子和他正在遭遇的一些困難(也就是我們說的“問題”)混為一談。 這樣的後果是:我們會忘記眼前這個“問題攜帶者”, 在幾年或十幾年之前, 就是窩在你懷抱中的那個你最疼愛、最關心、最捨不得傷害的小寶貝。

當我們把那些正在翹課、打架或者上網成癮的孩子歸結為“問題兒童”, 就等於在孩子與自己之間劃出了一道難以跨越的鴻溝:一邊是家長自己, 一邊是孩子和問題。

Advertisiment
結果, 家長就把由於面對問題而產生的所有憤怒、失望、怨恨、傷痛, 全都一股腦兒地投射到本來就手足無措的孩子身上。

其實我們可以有另外一個選擇。

我們可以主動把某個具體的問題, 從孩子身上卸載下來, 和孩子建立一個聯盟, 同他一起去面對這個問題。 把自己和孩子留在鴻溝的一邊, 把問題擱在另一邊。 家長要做的, 是和孩子一起對抗壓力, 而不是在原本的壓力之上, 增加孩子的壓力。 畢竟, 相對于孩子, 我們的資源和能力更豐盛。

好了, 現在回到我家的這場小小風波。

聽完女兒的困擾, 我和她一起商量, 在感到很生氣的時候, 除了打人, 還可以做哪些事情讓自己好受一點兒。 也許我們可以跟自己對話“現在我很生氣,

Advertisiment
但我不可以去打人”, 或者在白紙上畫出一幅“很生氣”的圖畫, 然後一口氣把它撕個粉碎。 但女兒不稀罕我的建議, 她的解決方案很簡單——以後再也不和小強玩了。

我尊重她此時此刻的選擇。

當然, 什麼時候她再想去找人家過家家, 我也會同樣尊重。

達成共識之後, 女兒的心情已經大好。 我們倆手把手, 一起步行下了兩層樓梯, 向樓下的小強認認真真地道了一個歉。

你願意和孩子一起面對問題, 成為他的堅強盟軍嗎?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