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啟動孩子深層潛能的密碼

媽媽給寶寶講小豬和小狗☆禁☆交朋友的故事, 講完之後想培養和鍛煉寶寶的語言發展能力, 於是要求寶寶把故事再講一遍給媽媽聽。 啟動孩子深層潛能的密碼 現在有4個反應各不相同的寶寶—— 甲是個乖寶寶, 講著講著不會了, 媽媽就補充, 最後終於把故事講了一遍, 媽媽高興地誇寶寶真乖! 乙寶寶好像沒聽見媽媽的話一樣, 開始玩別的遊戲了, 媽媽再次勸他講故事, 他還是無言的抗拒, 只顧玩自己的, 媽媽無奈地走了。

丙寶寶說“太難了, 我不會。 ”媽媽鼓勵他“不難”, 他又說“我累了。 ”媽媽沒辦法了, 覺得這孩子比較倔,

Advertisiment
很會為自己找不做事情的理由。 丁寶寶說“不想講。 ”在媽媽的多次鼓勵下, 他勉強講了, 但是他只講小豬, 讓媽媽講小狗, 媽媽只得配合, 媽媽認為這孩子平時就是這樣, 比較會偷懶。 從完成講故事這個任務的角度來說, 只有甲寶寶完成了, 並從中得到一次鍛煉語言能力的機會。

媽媽一般都希望寶寶這樣配合自己的教育, 對其他3個寶寶則有不同程度的無奈, 因為寶寶沒有完全配合自己的教育, 進而得不到相應的鍛煉和發展。 實際上, 後3個寶寶正在發展一種影響孩子聰明程度的重要能力——元學習能力。 敏捷的電腦不敵具有判斷、質疑和選擇能力的人腦 一般情況下, 我們把聰明理解為孩子比較順利完成一項任務的能力,

Advertisiment
所以培養孩子的聰明也就從完成這項任務所需要的知識與技能著手, 這種看法和做法也是正確的, 但同時我們不要把孩子看成是敏捷的電腦, 熟練完成任務的程度越高就越聰明。

孩子更應該是對任務本身具有判斷、質疑和選擇的人腦, 就像丙寶寶, 面臨一個任務, 他首先判斷自己有沒有困難, 這說明他已經認識到任務本身與自己水準有某種關係。 丁寶寶就更聰明了, 他不但認識到這種關係, 還自發地想出一個策略來協調這種關係, 即讓媽媽與自己分角色共同完成任務。 這些現象都說明孩子需要發展一種新能力——元學習能力, 因此, 媽媽不要簡單把這些現象歸結為孩子倔啊、懶啊等問題。

學習能力是孩子認識和掌握新事物的能力,

Advertisiment
一般表現為孩子獲得的知識和技能, 學習能力強的孩子就學得多、學得快, 結果令人滿意。 元學習能力則是孩子對自己的學習能力進行判斷和調節的能力, 一般表現為孩子在學習過程中是否有計劃、是否意識到有困難、是否主動想辦法解決困難等方面, 元學習能力強的孩子未必學得多、學得快, 學習成果也不明顯, 尤其是對於剛剛發展元學習能力的幼兒來說更是如此。

以“磨刀不誤砍柴工”打個比方:給孩子一把刀, 第一個孩子很樂觀、很勇敢地拿起刀就幹活, 最後確實砍了一些柴火, 而第二個孩子幹活之前發現這把刀不行, 得先磨磨, 磨了半天刀卻沒砍到柴火。 如果從急功近利(衡量學習結果多少)的角度來說,

Advertisiment
第一個孩子目前的收穫更多、更明顯, 如果從長遠發展(衡量學習過程品質)的角度來說, 第二個孩子的思維水準更高, 將來的收穫會更多、更明顯, 因此, 培養孩子的元學習能力會使孩子變得更加聰明。

5歲是孩子發展元學習能力的關鍵期 研究證明, 5歲是孩子發展元學習能力的關鍵期, 如果成人意識不到這一點, 孩子的這種能力就在自發的狀態中時隱時現, 一些不適宜的教育方式還會壓抑孩子發展元學習能力;如果成人意識到5歲是個關鍵期, 並採取適宜的方式促進孩子, 他就站在比其他孩子更高的思維發展起點了, 而且這個新起點的優勢性越往後表現得越明顯, 所以培養孩子的元學習能力可以從5歲抓起,

Advertisiment
太早了孩子還沒有成熟到這一步, 猶如“對牛彈琴”;太晚了則坐失孩子的發展良機。

培養孩子的元學習能力 1.給孩子的學習內容不要太多太難。 元學習能力是對學習本身進行思考, 它需要孩子有足夠的心理空間來想一想我能不能做這件事, 我怎樣把這件事做得更好, 如果任務太多太難, 他就沒有心理空間來考慮這些, 要麼只顧“埋頭苦幹”應付任務, 要麼就放棄行動, 這樣都無法發展元學習能力。 2.學習和活動之前、之中和之後, 適時引導孩子自我提問。 自我提問不是“這是什麼?為什麼?”

之類的問題, 而是“我對這個內容熟悉嗎?”“我是不是理解了媽媽的話?”“我能不能完成它?”“我可以用什麼方法完成它?”“哪一個方法更有效?”等等。 一開始,孩子不會這樣自我提問,得靠家長的引導,家長用第二人稱“你”來激發孩子,長此以往,孩子就把“你”轉化為“我”,形成自我提問的學習習慣。 3.為孩子及時提供正確的措辭。不管是成人還是孩子,經常會遇到心理明白卻說不明白的情況,尤其是語言和詞彙發展還不夠豐富、利用還不靈活的孩子,家長一旦察覺這種情況,就激發或者示範給孩子正確的詞語,不久孩子就掌握了,這樣將促進他的元學習能力發展。

例如,媽媽要帶孩子去動物園,先問孩子:“我們有哪些方法可以到動物園?”孩子一開始不習慣媽媽這樣的提問,可能只說出自己想執行的方法,如“媽媽開車。”媽媽就提示孩子:“媽媽可以開車帶你去,但你想一想還有其他方法嗎?”孩子心裡是有交通經驗和常識的,但可能現在說不出來,媽媽就逐步引導孩子說出“走路”、“騎車”、“坐公共汽車”、“自己開車”等多種辦法,如果孩子說出“坐飛機”、“媽媽抱”等方法就更開闊思維了。然後跟孩子一起分析各種方法有什麼不同,今天我們採取什麼方法最好。也許你通常開車就帶孩子走了,覺得還用得著這麼多廢話嗎?但就是這些“廢話”在激發孩子做“思維體操”,發展元學習能力。

一開始,孩子不會這樣自我提問,得靠家長的引導,家長用第二人稱“你”來激發孩子,長此以往,孩子就把“你”轉化為“我”,形成自我提問的學習習慣。 3.為孩子及時提供正確的措辭。不管是成人還是孩子,經常會遇到心理明白卻說不明白的情況,尤其是語言和詞彙發展還不夠豐富、利用還不靈活的孩子,家長一旦察覺這種情況,就激發或者示範給孩子正確的詞語,不久孩子就掌握了,這樣將促進他的元學習能力發展。

例如,媽媽要帶孩子去動物園,先問孩子:“我們有哪些方法可以到動物園?”孩子一開始不習慣媽媽這樣的提問,可能只說出自己想執行的方法,如“媽媽開車。”媽媽就提示孩子:“媽媽可以開車帶你去,但你想一想還有其他方法嗎?”孩子心裡是有交通經驗和常識的,但可能現在說不出來,媽媽就逐步引導孩子說出“走路”、“騎車”、“坐公共汽車”、“自己開車”等多種辦法,如果孩子說出“坐飛機”、“媽媽抱”等方法就更開闊思維了。然後跟孩子一起分析各種方法有什麼不同,今天我們採取什麼方法最好。也許你通常開車就帶孩子走了,覺得還用得著這麼多廢話嗎?但就是這些“廢話”在激發孩子做“思維體操”,發展元學習能力。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