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其他>正文

喂奶方式影響寶寶心理素質

媽媽的喂奶回應方式多種多樣, 你是屬于哪一種呢?

立即滿足型

盼望多年, 張女士終于有了女兒。 婆婆、保姆, 一家人對月月關懷備至、細心照顧, 張女士則每時每刻都守候在女兒月月身邊, 月月的每一個動作和表情表達什么愿望, 她都知道, 如果月月餓了, 她馬上就把女兒抱在懷里喂奶, 手腳麻利地在第一時間內滿足女兒的需求。 一天一天的, 月月從來不用著急等待。

延遲滿足型

楊女士就沒有張女士那么幸運了, 她一個人帶著女兒悠悠, 而且她沒有奶水。 所以當女兒要吃奶的時候, 她得趕緊給女兒沖奶。

Advertisiment
聽著女兒嗷嗷待哺的哭聲, 她一邊沖奶, 一邊安慰孩子:“別著急, 媽媽正在為寶寶做飯, 悠悠是媽媽的乖寶寶, 香噴噴的飯就要好了, 好了, 好了, 就要好了……”一天一天的, 悠悠的每一頓飯都是這樣在媽媽的柔聲哄勸中等待到口的。

脾氣暴躁型

鐘女士與楊女士的情況很相似, 自己帶孩子而且是人工喂養, 但是她的脾氣比較暴躁, 當兒子童童哭吵著要吃奶的時候, 她比兒子還著急, 常常大聲訓斥他:“別著急!不許哭!再哭媽媽就不給你沖奶了。 ”兒子哭聲更大了, 她接著說:“再哭, 再哭, 再哭, 媽媽真的不管你了!”兒子接著哭。 一天一天的, 童童的飯大多數都是在媽媽不耐煩的批評聲中等待到口的。

冷漠忽視型

由于特殊原因,

Advertisiment
雯雯被寄養在王阿姨家里。 王阿姨身體不好, 照顧嬰兒的吃喝拉撒有些力不從心。 如果王阿姨行動方便, 雯雯就能及時吃上一頓飯, 如果王阿姨身體不舒服, 雯雯就得在哭聲中求救很久才吃上飯, 所以雯雯吃奶有時及時有時不及時, 一天天地, 她總是處于結果不確定的等待狀態中。

媽媽喂養孩子是自然而然的行為, 并沒有在意自己的行為會對孩子有什么影響。 但喂奶不僅僅是讓孩子吃奶, 它還作為一種穩定的行為模式對孩子的心理素質產生作用。 所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人的心理素質是在一天一天雷同的反應模式中逐漸形成的;伴隨著每天頻繁的、雷同的喂奶回應方式, 孩子的心理素質在不知不覺中悄然形成。

Advertisiment
心理素質一旦形成就相對穩定, 對孩子的個性和性格產生影響。

追求完美的月月

月月總是處在“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優越環境, 不曾有過任何等待的心路歷程, 那么她對生活的期待標準也一定是很高的, 她認為自己的心理需求應該得到滿足, 且應該立即得到滿足。

但是孩子的未來生活和人生不可能事事如愿, 所以長此以往的后果是孩子對未來的挫折預期不足, 應對挫折的能力和素質在日常生活中也沒有機會鍛煉。 一方面, 追求完美已經成為她的心理習慣, 另一方面挫折經常出現, 所以她會很有壓力, 家長更有壓力, 因為需要培養孩子新的心理素質與能力。

積極樂觀的悠悠

楊女士的女兒悠悠每天都有等待,

Advertisiment
但每天的等待都會有結果, 這逐漸培養了她對外界環境的忍耐、寬容以及安全感和信心。 “等待”對嬰兒來說就是遭遇的挫折, 就是心靈的煎熬, 而稍微的等待不但不會損傷孩子的健康, 還能鍛煉孩子的心理素質。 這樣, 孩子從吃奶的時候就在體驗一種生活:挫折是難免的, 但是有媽媽溫柔的幫助、有自己的努力, 挫折總是可以克服的, 孩子積極樂觀的心態在媽媽無意識的喂奶行為中逐漸形成。

急躁內疚的童童

鐘女士的兒子童童每天也有等待, 每天的等待也有結果, 但他接受的是媽媽嚴厲的幫助, 不是溫柔的幫助, 所以他體驗的規律是:自己的哭聲越大、媽媽的吵聲更大;媽媽的吵聲越大, 自己的哭聲更大,

Advertisiment
最后終于解決了生活問題。 快速的聲頻導致快速的心跳, 快速的心跳導致急躁的情緒, 再加上媽媽的批評說明都是自己的錯誤惹的禍, 所以這種行為方式很容易鍛造急躁內疚的心理素質。 因此, 同樣是幫助孩子, 媽媽最好還是提供溫柔的幫助, 而不是厲聲厲色的幫助。

懷疑退縮的雯雯

穩定的行為模式形成相應穩定的心理素質, 忽冷忽熱的態度、時而出現時而不出現的結果讓雯雯難以把握外界環境的變化規律, 因此也難以形成穩定的安全感, 反而總是懷疑自己的判斷是否正確, 拿不準自己是否有必要再努力, 所以這樣的喂養方式容易產生懷疑退縮的心理素質。

追求完美的月月

月月總是處在“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優越環境, 不曾有過任何等待的心路歷程,那么她對生活的期待標準也一定是很高的,她認為自己的心理需求應該得到滿足,且應該立即得到滿足。

但是孩子的未來生活和人生不可能事事如愿,所以長此以往的后果是孩子對未來的挫折預期不足,應對挫折的能力和素質在日常生活中也沒有機會鍛煉。一方面,追求完美已經成為她的心理習慣,另一方面挫折經常出現,所以她會很有壓力,家長更有壓力,因為需要培養孩子新的心理素質與能力。

積極樂觀的悠悠

楊女士的女兒悠悠每天都有等待,但每天的等待都會有結果,這逐漸培養了她對外界環境的忍耐、寬容以及安全感和信心。“等待”對嬰兒來說就是遭遇的挫折,就是心靈的煎熬,而稍微的等待不但不會損傷孩子的健康,還能鍛煉孩子的心理素質。這樣,孩子從吃奶的時候就在體驗一種生活:挫折是難免的,但是有媽媽溫柔的幫助、有自己的努力,挫折總是可以克服的,孩子積極樂觀的心態在媽媽無意識的喂奶行為中逐漸形成。

不曾有過任何等待的心路歷程,那么她對生活的期待標準也一定是很高的,她認為自己的心理需求應該得到滿足,且應該立即得到滿足。

但是孩子的未來生活和人生不可能事事如愿,所以長此以往的后果是孩子對未來的挫折預期不足,應對挫折的能力和素質在日常生活中也沒有機會鍛煉。一方面,追求完美已經成為她的心理習慣,另一方面挫折經常出現,所以她會很有壓力,家長更有壓力,因為需要培養孩子新的心理素質與能力。

積極樂觀的悠悠

楊女士的女兒悠悠每天都有等待,但每天的等待都會有結果,這逐漸培養了她對外界環境的忍耐、寬容以及安全感和信心。“等待”對嬰兒來說就是遭遇的挫折,就是心靈的煎熬,而稍微的等待不但不會損傷孩子的健康,還能鍛煉孩子的心理素質。這樣,孩子從吃奶的時候就在體驗一種生活:挫折是難免的,但是有媽媽溫柔的幫助、有自己的努力,挫折總是可以克服的,孩子積極樂觀的心態在媽媽無意識的喂奶行為中逐漸形成。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