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喂寶寶吃中藥的小錦囊

大多數父母都瞭解, 但真正給小寶寶尤其是一歲以後的寶寶喂藥, 決不是這麼簡單的, 少數孩子哄一哄就肯喝了, 但絕大部分孩子對吃藥很抗拒, 有的孩子即使父母用盡了心思, 也未必能使小傢伙配合。

很多家長都有這樣的經歷, 寶寶經常感冒, 帶去看中醫後, 大夫會給開幾服中草藥, 但是按照成人喝藥的方式來煎熬, 寶寶喝不完也不愛喝。 “到底怎麼為寶寶煎制中藥呢?如何喂藥呢?

如何給寶寶喂要呢?

醫生表示, 嬰幼兒年齡小, 胃容量也小, 而且大多數中藥味道苦, 寶寶不喜歡吃, 因此在為寶寶煎制中藥時需要把握的原則是煎的量少但要濃,

Advertisiment
每服湯藥可以煎30~40毫升。 一般來說, 可以讓寶寶分3次口服。

從喂藥的時間來看, 給寶寶喂藥最好選擇在兩次飯中間, 因為飯前服藥刺激胃黏膜, 飯後喂藥容易引起寶寶嘔吐。 喂藥時, 可以用喂藥器或者用小勺順著寶寶的嘴角灌入。 每次喂完藥後, 可以給寶寶一小塊糖, 以緩解寶寶嘴裡的苦味。

在玩耍中不定時喂服

良仔每次看到黑乎乎的液體就哇哇大哭, 在他的認識裡, 黑乎乎的東西都是苦的, 而且似乎怎麼喝都喝不完。 有幾次在媽媽的哄騙下嘗了幾口, 可看著那一大碗又苦又臭的“黑水”, 真是讓良仔望而卻步。

“很多家長都和良仔媽一樣存在喂服的誤區——像大人那樣一次一碗,

Advertisiment
一天三次, 這種方式孩子是很難接受的。 ”醫生說, 給1~3歲的嬰幼兒喂藥, 每日藥量在100~150毫升就夠了, 可以採用少量多餐的方式喂服。 怎麼“少量多餐”呢?醫生說;“對於小一些的孩子, 可以把中藥放到奶瓶裡吸。 喂的時候, 每次讓孩子喝2~3口, 然後放他去玩一下, 再給他喝2~3口。 這樣不定餐數地讓孩子在玩耍中吃藥, 可以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讓孩子在玩耍中忘記藥的苦味。 ”但值得注意的是, 這樣喂服需要注意保持藥液的溫度, 一般溫度在20℃~30℃之間為佳。 若溫度過低, 會傷害小兒脾胃, 引起腹痛;溫度過高, 又易防燙傷小兒的食道。

用誘導、獎勵的形式喂服

有些媽咪給寶寶喂中藥, 總要在藥液中摻些果汁來中和藥的苦味。 這摻了果汁的中藥,

Advertisiment
寶寶倒是能喝下去一些。 摻果汁或牛奶都是不正確的做法, 因為中藥的成分複雜, 如果混入酸性物質、蛋白質、脂肪等, 易產生不良反應或影響藥物的吸收。 醫生說, “有些家長在中藥中加入冰糖, 是可以的, 但這樣喂服效果也並非很好。 因為將冰糖溶入藥中, 孩子是看不見的, 而且其實放再多的糖, 藥也還是有苦味。 ”一個值得推薦的做法是, 把冰糖弄碎成綠豆般的小塊放在一邊孩子能看到的地方, 喂孩子幾口中藥, 然後獎勵一小顆, 孩子看著碗裡的冰糖, 就會心甘情願地喝藥了。

另外, 孩子每喝幾口中藥, 可以給孩子喝些溫水, 沖下藥液的苦味。

切不可捏著鼻子灌

醫生特別提醒, 不少家長怕寶寶吐藥, 會捏著寶寶的鼻子灌藥,

Advertisiment
這樣的做法絕不可取, 因為很容易嗆到氣管中, 引起危險。

如果孩子不能自行服藥, 正確的喂藥方法是:將小兒斜抱, 用一手捏著小兒的兩腮, 使其口張開, 然後把藥匙放入口中, 稍壓舌頭和下牙床, 再慢慢倒入藥液, 待藥液全部咽下後才放開捏著腮部的手, 取出藥匙, 以此方法間歇喂服, 直至喂完藥汁。 “切忌捏著小兒的鼻子強行灌服。 ”捏著小兒的鼻子強行灌, 易將藥液吸入氣管和肺內, 引起吸入性肺炎, 甚至窒息。 另外, 為了防止小兒嘔吐, 喂藥前不宜吃得太飽。

對於3歲以上的孩子, 再灌藥就不合適了, 因為這個階段的孩子已經具備自己服藥的能力。 吃中藥時, 可以對孩子進行說理, 或者給孩子講一些生病吃藥的小故事,

Advertisiment
不能以打針來嚇唬孩子, 更不可用粗暴的方式打罵孩子, 否則孩子會產生對抗情緒, 更增加以後吃藥的困難。

切忌用中藥湯劑喂服西藥

不論中藥還是西藥, 都非百利而無一害, 也各有優缺點, 臨床上有很多疾病需要中西醫結合用藥。 中藥和西藥一起服用時, 時間必須間隔一小時以上, 以免藥性互相干擾。

另外, 有一些家長常常聽街坊鄰居說某藥材對某症狀有效, 或從某處得到來路不明的藥方, 就到藥店抓藥給寶寶吃, 這樣服用中藥的方式實在不妥當。 雖然中藥藥性溫和, 但仍需依照體質和病情下藥, 家長如果隨便給寶寶服用中藥, 小則浪費錢, 大則會傷害寶寶的身體健康。

中醫向來有小兒是“稚陽之體”的說法, 陽氣偏盛,寶寶易受外感、易積滯,所以以熱證、陽證多見。一些家長認為中藥安全,喜歡給孩子吃一些“下火”的偏方或者滋補的中藥。醫生表示,這些做法都是不可取的。嬰幼兒各臟器很嬌嫩,用藥不當很容易使臟器受到損害,因此要慎重用藥。使用中草藥或中成藥需要醫生指導,才能取得好的療效。

寶寶服用中草藥的注意事項

寶寶服用中草藥的5大注意

一宜選安全無毒的品種

一般中草藥中含有鞣質、生物鹼等複雜化學成分,而肝功能發育尚未完全的嬰幼兒服用後,很有可能加重肝臟負擔,損害肝功能。如蟾酥嬰幼服用過量可引起消化系統、循環系統的功能紊亂,從而發生噁心、嘔吐,甚至心律失常、驚厥等症;朱砂中含有的硫化汞具有毒性,少量服用能解毒、安神、明目、安驚,然而超量服用或長期服用,機體受低濃度汞的作用,會出現齒齦腫脹、咽喉疼痛以及多夢、記憶力減退等症狀。因此嬰幼兒宜選用低毒或藥食兩用(如萊菔子、陳皮、砂仁、烏梅、肉豆蔻、白芷、菊花、藿香、沙棘、山藥、山楂、小茴香、麥芽、蒲公英、益智、淡竹葉、膨大海、金銀花等)的中藥品種。

二宜用藥性平和的品種

由於嬰幼臟器嬌嫩,對大苦、大辛、大寒、大熱、攻伐和藥性猛烈的藥物要慎用。若為風熱表證,當以辛涼解散表祛邪,以銀翹散、桑菊飲為主。對外有表邪,內有火熱之發熱,仍以辛涼解表。順其大熱之勢清而揚之,不宜用苦寒退熱之品,以免閉遏邪氣於裡,攻伐正氣;如屬必用,則宜少量,中病即止。

三宜佐健脾和胃之品

小兒脾氣不足,消化能力差,因此應佐以健脾和胃,消食導滯之山藥、山楂、陳皮、六神曲、麥芽、雞內金、白術等。

四宜佐涼肝定驚之品

小兒體屬“純陽”,熱病偏多,且肝常有余,易出現肝熱抽搐、驚風之症。救治小兒疾病特別是外感病邪,出現壯熱、煩躁、驚惕等症,則應在清熱透解之時,佐以平肝熄風之蟬蛻、鉤藤、僵蠶、地龍等。

五不宜濫用滋補之品

小兒生機旺盛,宜飲食調理,不宜濫用滋補之品,否則會使機體陰陽失衡,傷及臟腑氣機。即便是存在虛症,也必須慎用補劑。

如體虛夾濕熱而有口臭、便秘、舌苔黃膩的患兒,應先用清熱除濕的藿香、黃芩、黃連、薏苡仁、陳皮等,使熱清濕化,然後再服調補中藥;如平時易感冒、多汗,屬於氣虛的小兒,可服用補氣固表的黃芪、太子參、白術等;如消瘦、面色萎黃、厭食、大便溏稀,屬於脾虛,可選用健脾和胃消食的山藥、茯苓、白術、白扁豆、稻芽等;若面色蒼白、神疲乏力、夜寐不安、舌質淡,屬於氣血兩虛,可給予益氣養血的黃芪、黨參、當歸、黃精、首烏、大棗等。

總之,健康小兒一般不必進補,尤其嬰幼兒更不宜亂補。

小編總結:給小寶寶喂藥要有足夠的耐心,不要強灌,以防寶寶產生對抗情緒,以後一喂藥就緊張、害怕、大哭大鬧。寶寶雖小,也有自己的喜惡,要用溫柔的語言引導與鼓勵,別以為他小聽不懂,其實他是很聰明的,多摸索與觀察,媽媽們會找到適合自己寶寶的喂藥方法的。

陽氣偏盛,寶寶易受外感、易積滯,所以以熱證、陽證多見。一些家長認為中藥安全,喜歡給孩子吃一些“下火”的偏方或者滋補的中藥。醫生表示,這些做法都是不可取的。嬰幼兒各臟器很嬌嫩,用藥不當很容易使臟器受到損害,因此要慎重用藥。使用中草藥或中成藥需要醫生指導,才能取得好的療效。

寶寶服用中草藥的注意事項

寶寶服用中草藥的5大注意

一宜選安全無毒的品種

一般中草藥中含有鞣質、生物鹼等複雜化學成分,而肝功能發育尚未完全的嬰幼兒服用後,很有可能加重肝臟負擔,損害肝功能。如蟾酥嬰幼服用過量可引起消化系統、循環系統的功能紊亂,從而發生噁心、嘔吐,甚至心律失常、驚厥等症;朱砂中含有的硫化汞具有毒性,少量服用能解毒、安神、明目、安驚,然而超量服用或長期服用,機體受低濃度汞的作用,會出現齒齦腫脹、咽喉疼痛以及多夢、記憶力減退等症狀。因此嬰幼兒宜選用低毒或藥食兩用(如萊菔子、陳皮、砂仁、烏梅、肉豆蔻、白芷、菊花、藿香、沙棘、山藥、山楂、小茴香、麥芽、蒲公英、益智、淡竹葉、膨大海、金銀花等)的中藥品種。

二宜用藥性平和的品種

由於嬰幼臟器嬌嫩,對大苦、大辛、大寒、大熱、攻伐和藥性猛烈的藥物要慎用。若為風熱表證,當以辛涼解散表祛邪,以銀翹散、桑菊飲為主。對外有表邪,內有火熱之發熱,仍以辛涼解表。順其大熱之勢清而揚之,不宜用苦寒退熱之品,以免閉遏邪氣於裡,攻伐正氣;如屬必用,則宜少量,中病即止。

三宜佐健脾和胃之品

小兒脾氣不足,消化能力差,因此應佐以健脾和胃,消食導滯之山藥、山楂、陳皮、六神曲、麥芽、雞內金、白術等。

四宜佐涼肝定驚之品

小兒體屬“純陽”,熱病偏多,且肝常有余,易出現肝熱抽搐、驚風之症。救治小兒疾病特別是外感病邪,出現壯熱、煩躁、驚惕等症,則應在清熱透解之時,佐以平肝熄風之蟬蛻、鉤藤、僵蠶、地龍等。

五不宜濫用滋補之品

小兒生機旺盛,宜飲食調理,不宜濫用滋補之品,否則會使機體陰陽失衡,傷及臟腑氣機。即便是存在虛症,也必須慎用補劑。

如體虛夾濕熱而有口臭、便秘、舌苔黃膩的患兒,應先用清熱除濕的藿香、黃芩、黃連、薏苡仁、陳皮等,使熱清濕化,然後再服調補中藥;如平時易感冒、多汗,屬於氣虛的小兒,可服用補氣固表的黃芪、太子參、白術等;如消瘦、面色萎黃、厭食、大便溏稀,屬於脾虛,可選用健脾和胃消食的山藥、茯苓、白術、白扁豆、稻芽等;若面色蒼白、神疲乏力、夜寐不安、舌質淡,屬於氣血兩虛,可給予益氣養血的黃芪、黨參、當歸、黃精、首烏、大棗等。

總之,健康小兒一般不必進補,尤其嬰幼兒更不宜亂補。

小編總結:給小寶寶喂藥要有足夠的耐心,不要強灌,以防寶寶產生對抗情緒,以後一喂藥就緊張、害怕、大哭大鬧。寶寶雖小,也有自己的喜惡,要用溫柔的語言引導與鼓勵,別以為他小聽不懂,其實他是很聰明的,多摸索與觀察,媽媽們會找到適合自己寶寶的喂藥方法的。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