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發生在一個恨鐵不成鋼的母親與孩子之間的故事。
而這個故事也正是這個母親告訴我的。
她就象所有的媽媽一樣愛他的孩子,
可是他一直不明白為什麼他的兒子一直很自卑,
在別人面前一直耷拉著腦袋,
永遠只會說:媽媽,
我不會!她一直問我這個局外人到底為什麼會這樣,
直到有一天她給我講述了她和兒子之間發生的一件小事,
才讓我這個旁觀者真正的“清”了一回。
讓我發出一聲驚呼:你用一塊小小的橡皮擦掉了你兒子的自信!
事情是這樣的:這個學期幼稚園舉辦了公文數學的興趣班,
Advertisiment
反對傳統數學課本很多冗長乏味的地方而導致孩子們對數學提不起興趣的現象.。 公文式教材都是經過循序漸進的形式設計編排而成, 因此, 孩子們大都能從容地自行完成教材。 媽媽抱著試試看的心情讓孩子也參加了興趣班, 讓她意想不到的是對所有事情都提不起勁的兒子會對公文數學產生興趣, 而且每次都能在規定的10分鐘內完成公文數學要求的回家作業, 而且準確率也很高。 著實讓她狂喜了一番, 而在他的兒子身上我們也開始能夠看到欣喜與自信的萌芽。
可是不久事情又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Advertisiment
原來在做作業時本來兒子早就完成了作業中數位的連線以及圖片與數位之間的配對連線, 可是媽媽在檢查時發現孩子連的線歪歪扭扭, 不夠光滑整潔, 就要求孩子擦掉重做, 第一次擦掉後孩子重新連, 可是第二次媽媽又不滿意, 又給孩子擦掉, 孩子委委曲曲的再連, 時不時抬起頭看看媽媽眼中是否流露出滿意的眼神, 一次一次。 原本10分鐘的作業在媽媽一次又一次的用橡皮擦拭的過程中流逝, 一個多小時過去了, 孩子從自己連, 變成在媽媽的監督下連線,
Advertisiment
故事中的媽媽就是過分干涉限制孩子的言行, 畫框框, 定調調, 讓孩子按父母的認識和意願去活動, 不能超越父母的指令, 使孩子缺乏思維的批判性, 做事沒主意, 人云亦云。 孩子不敢超越父母的認識, 局限孩子的思維, 使孩子很少有發散性思維, 思想被禁錮, 沒有靈氣, 她對孩子批評多於鼓勵。 他不知道每個人, 不論年少年長都喜歡聽“好聽的”, 也就是表揚和鼓
勵性的語言。
她對孩子的限制多於信任。
孩子是不斷地成長的,
今天不能做的事,
明天就能做了。
成年人對孩子成長所做的應該是幫助而不是代替。
Advertisiment
在家庭中, 父母無一例外地對自己的孩子將來有所考慮和期望。 期望孩子成績出眾, 將來上大學、有成就的有之;期望孩子有經營頭腦, 將來可以掙大錢的有之;期望孩子體格健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