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單純補血不如氣血同補

血具有營養和滋潤全身的作用, 是機體各項生命活動正常運行的物質基礎。 如果血液不足或是血的滋養功能減退, 就會導致臟腑的生理功能失調, 出現種種病理性的變化, 如面色蒼白無華、口唇淡白、頭暈眼花、舌質淡白、心悸、神疲、婦女月經量少、經血色淡甚至閉經等不適。 中醫把這種情況稱為“血虛”。

血虛的人當然需要補血, 才能恢復健康。 但是單純的補血, 如服用補血的藥物或食物等是不夠的, 效果只能是治標不治本, 要想治癒血虛關鍵還是要注意養護火氣。

氣在人體中有推動、溫煦、防禦、固攝、氣化等重要的作用,

Advertisiment
而氣為血帥, 火氣充足, 才能統攝、推動血液運行於周身, 並不斷化生新的血液, 從而使生命生生不息。 如果火氣不足, 出現氣虛、氣陷、氣逆甚至元氣虧虛等, 就無力統攝、推動血液運行, 導致血液溢於脈外或停滯不行, 新血得不到化生, 從而出現血虛等症候。 另一方面, 中醫又指出血為氣母, 也就是說血是氣的載體, 並為氣的功能活動提供水穀精微以營養, 如果血不足, 氣失去了化生的物質基礎, 又會引起氣虛。 如此一來, 身體就會陷入一個惡性循環中。

由此可見, 補血離不開補氣, 只有氣血同補, 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 這就需要我們從兩方面入手, 一方面要增加對營養物質的攝入, 既要攝入有補血功效的食物或藥物,

Advertisiment
也要補充有補氣功效的食物和藥物, 為機體血氣生成提供必需的物質基礎。 比如中醫常用的補血方劑當歸補血湯, 其成分由補血的當歸和補氣的黃芪組成, 名為補血湯, 實際上補氣藥黃芪的劑量遠遠高於補血藥當歸, 這也說明人體必須通過補氣才能最終生血。 另一方面, 由於氣血的生化又需要靠脾的運化作用, 而且補品多黏膩, 有礙吸收, 所以還要注意補益脾胃之氣, 增強脾胃的運化功能, 以便更好地消化和吸收飲食中的營養物質, 達到化生氣血的功效。 為此, 有血虛不適或血虛體質的人可以遵醫囑適當服用有健脾功效的黨參、蓮子、白術、茯苓、山藥、薏苡仁等。 如果同時配合氣功、太極拳、吐納導引、針灸按摩、藥浴足浴等諸多方法,
Advertisiment
疏通臟腑、經絡和氣血, 對於血虛體質的人可以提高身體的綜合素質, 保持機體旺盛的生命力。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