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奇怪, 我們在工作中都能充分理解和執行“合作”這個詞, 但在對孩子的養育中, “合作”卻成了問題。
漸漸地, 在相互的抱怨和指責中, 我們形同陌路, 不再分享關於孩子的一切, 不再探討孩子的成長, 不再共同解決問題、共同做決定, 不知何時, 我們變成了養育中的“單親”。
是什麼破壞了我們的親密?這樣的“單親”養育又會給孩子造成怎樣的影響?還影響?還能救嗎?
當然能。 收起抱怨和指責, 學習傾聽、學習接納、學習欣賞、學習取長補短, 教養中的合作, 不僅僅是為了孩子, 也是為了我們自己, 在學習中成長, 在成長中找到幸福。
Advertisiment
1 你們在養育上有分歧時, 你的態度是:
a.儘量避免發生爭執, 只要不是原則性的問題, 就順著對方
b.關於孩子的問題, 必須較真, 分析出對錯
c.孩子都是我帶, 他基本上不會提意見
d.我們商量著解決
2 假設你有事情需要出差, 你老公需要獨立帶孩子一整天, 你會:
a.他不會願意的, 我會請老人來幫忙
b.他幹不了這事兒, 我會請假不去
c.男人恐怕不行吧, 我自己想辦法
d.那就試試唄
3 如果你公婆幫你帶孩子, 你與老人就養育問題有分歧的時候, 你會:
a.能忍就忍了, 爭執沒意思, 弄得家裡雞犬不寧, 何必
b.有話直說, 孩子的問題不能隨便
c.委婉地跟老人溝通, 不讓老公夾在中間, 老人不願意改變, 就儘量少讓老人帶
Advertisiment
d.讓老公跟公婆溝通
4 外出親子遊, 你們家的情況是:
a.我來計畫和準備, 如果他想參與的話我也很樂意
b.當然是我—手操辦
c.老公基本不管
d.一起計畫、一起出行, 全家人才開心
5 孩子生病時, 你老公是否會幫你:
a.看他是否有時間
b.他笨手笨腳的, 還不如不幫忙
c.照顧孩子是女人的事兒, 當然是我照顧
d.再忙也會一起帶孩子看病, 一起照顧
6 你愛人每天都會抽時間陪伴孩子?
a.看他的情況和心情而定
b.他愛陪不陪, 孩子有我呢
c.主要還是我陪
d.會有固定的陪伴時間, 例如講睡前故事
7 關於孩子養育的問題, 你們每天都會溝通嗎?一起討論解決養育中的小難題?
a.他有興趣的話, 我們會聊聊
b.自己就能解決, 找他, 黃花菜都涼了
c.基本不會
Advertisiment
d.每天都會, 還會交流寶寶的趣事
8 你覺得帶孩子是女人的事兒嗎?
a.不完全是, 但是他不願意參與, 我也沒轍
b.帶孩子確實女人更拿手
c.當然是女人的事兒
d.應該是夫妻共同的責任
9 照顧孩子的任務, 你們會共同承擔嗎?
a.不會, 他不願意參與
b.不會, 有他參與更麻煩
c.不會, 這是女人的事兒
d.會, 各自有各自的任務
10 給孩子選保姆或幼稚園時, 你會:
a.問問老公的意見, 但他未必會有建議, 決定權還是在我
b.我來選擇, 男人不細心, 我不放心
c.這種事兒就不麻煩老公了
d.一起商量決定
11 對於要不要找老人幫帶孩子, 你和你老公的意見是:
a.婆婆帶孩子, 老公比較放心
b.我做決定
c.我帶不了, 就得找老人, 老公也這麼覺得
d.我們會根據情況商量決定
12 假如你是職場媽媽,
Advertisiment
a.雖然覺得可惜, 但如果他堅持, 我會辭職
b.我工作還能養家, 他有什麼不滿意的
c.照顧孩子當然是第一位的, 肯定辭職
d.一起分析家裡的經濟狀況是否能支持, 看看還有沒有別的解決辦法
測試結果
選a多:你是個弱勢型的養育單親。 你的問題是, 因為害怕衝突, 所以儘量避免表達自己的感受和需求, 跟老公的溝通不暢。 你不表達和爭取, 只能導致他對你的忽視。 你應該更積極_點, 把他拉入到教養中來。 選b多:你是個強勢型的養育單親。 你很能幹, 有主見, 但是不太能容忍不同的意見。 孩子的養育你幾乎一手包辦, 老公會因為你的強勢、對他的不懈和譏諷, 而心懷不滿, 最後索性放棄。
Advertisiment
選c多:你是個傳統型的養育單親。 在你的觀念裡, 養育孩子是女人的事情, 男人不必插手。 你應該認識到, 父親在教養中的重要作用, 放下這些陳舊的觀念, 讓老公參與到養育中來。
選d多:恭喜你, 你並不是養育中的單親。 你和老公都很明確自己的責任, 並且積極地參與其中。
放下抱怨讓我們來談談吧!抱怨只會把對方推得更遠
我們為什麼會抱怨?因為覺得對方看不到我們的需求, 或是沒有按照我們的期望去做。 姑且不說抱怨的有沒有道理, 抱怨本身就不是一個明智之舉。 抱怨的時候, 話語裡一定充滿了指責, 而當人們在受到指責時, 最普遍的反應,要麼就是防禦和反擊,堅守自己的觀點;要麼就是表面上合作,內心裡卻充滿反感。無論是即刻的反擊,還是慢慢積累的反感,最終都會導致矛盾升級,演變成爭吵、冷戰,不僅沒法把對方拉回身邊,反而會給親密關係帶來更大的破壞。
別讓孩子成為受害者
我們都知道,父母爭吵會對孩子造成諸多傷害,冷漠也一樣。有研究發現,父母冷戰,會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孩子會變得對周圍的環境非常敏感,對家裡的氛圍異常警覺。長期處在父母冷戰的環境裡,孩子會變得過於敏感、不自信或刻意取悅他人;還可能學會父母的冷暴力方式,變得對外界環境非常冷漠,對他人也是漠不關心。用有效的溝通代替抱怨
我們抱怨的本來目的是什麼?表達自己的不滿,希望得到對方的關注和幫助。其實,達到這個目的,溝通才是最有效的方法。
1 警惕兩個用詞——“你總是、你從不”
反省一下,我們開始抱怨的時候,是不是常常會脫口而出:“你從來都不知道幫忙!”“你總是一回家就看手機,也不陪陪孩子!”……
當“你總是、你從不”脫口而出的時候,我們的焦點就不再是正在發生的事情,而是陷入對彼此性格的攻擊,變成了情緒的對決,事情當然也就沒辦法解決了。
2 學會表達自己的情緒,用“我”替代“你”
比起指責,帶有“我”字的話語和表述,聽起來更為誠懇,更就事論事。而且不帶情緒地告訴對方,你想要對方做什麼,對方更容易接受。
3 保持“對事不對人”
許CA,尤其是女人,在吵架時,喜歡左顧而言他,本來就是事件A,說起來卻要扯上B、C、D——“孩子病了,你都不搭把手,太自私了,上次家裡來客人時,你也這樣……”
這樣的表述,其實是在發洩情緒,而不是表達正在發生的事情帶給你的感受,你的感受應該是:“孩子病了,我希望你能幫忙。”只要你帶著情緒,對方就會立刻變成防守的狀態,溝通就無法繼續了。
4 抑制想要“反擊”的誘惑
不否認,有時候,對方的行為和言語確實傷害了我們,讓人忍不住想要立刻反擊。但是,事實是,反擊只會讓衝突升級,變成雙方情緒的對決,非但解決不了問題,還會加深裂痕。
所以,這樣的時刻,我們要做的是,立刻離開“事發現場”,例如到另一個房間去,深呼吸,讓自己的怒氣平靜下來,然後等待對方的情緒平復後,再心平氣和地就事論事。
Tips
學習溝通小練——把句子中的“你”轉化成“我”
1 你總是這麼晚回家,孩子的事情根本指望不上你!
2 你忙我也忙啊,誰工作不忙,憑什麼孩子都是我管,你太自私了!
3 你媽說什麼你都當聖旨,我的意見你從來不聽!
4 你—到週末就聚會,從來不陪孩子,你怎麼當爸爸的?
5 讓你沖個奶也這麼費勁,你這麼笨手笨腳都是被你媽慣的!
6 你有沒有常識啊,孩子上火了還給他吃巧克力!
7 你從來不陪孩子睡覺,什麼都是我來!
接納與眾不同的他
接納他比你慢半拍
接受這樣一個定律:母親是天生的,父親是後天的。幾乎每個做了母親的女人都會感到生活的意義有了重大調整,她發現自己願意為了孩子作出巨大的犧牲。而很多男人似乎是慢了半拍,儘管生活的改變清清楚楚地擺在眼前,他還是試圖按部就班地照著老樣子來。
這是因為女人從懷孕開始,生理上就開始了巨大的變化,孕吐、行動不便,時刻提醒她調整生活,為即將到來的寶寶做好準備。10個月足以讓她對腹中的小傢伙產生濃厚的感情,往往在看到孩子的那一刻,母愛就會油然而生。男人沒有天翻地覆的生理經歷,他們很難跟女性一樣,馬上產生同樣的感覺。
越早讓他參與到養育中來,他就越早趕上這半拍
造成我們成為養育中的“單親”,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從一開始,我們就沒能接納對方慢半拍的事實。當男人照顧孩子笨手笨腳時,我們不耐煩地打斷他,甚至譏諷他,不是積極地把他帶到養育的情境中來,而是直接放棄了。即使我們是老觀念——孩子就該女人帶,也不代表我們接納了他慢半拍的事實,而是認為他根本就不必合拍。
即使是有著與生俱來的母性的我們,也必須承認,做父母是需要練習的。男人越早參與孩子的養育,就能越早趕上這半拍。他退出養育,很多時候,是我們把他推開的。所以,接納他慢半拍的節奏,有點耐心,積極地把他拉入養育中來。
接納他與你的不同
每個人都是獨特的,不同的成長環境、所受的教育,都會造成我們生活習慣、思想觀念的差異。仔細想一想,說不定正是這其中的某些差異,讓我們互相吸引,走到了一起。
我們可能會發現,只要是事關孩子,我們就特別較真。這是因為為人父母,我們總想要給孩子最正確的、最好的養育,所以對於雙方在養育中的分歧,才會更加敏感,更想要去改變對方,接受我們認為是對的觀點。而我們的大部分衝突,正是這樣引發的,關鍵不在於差異和分歧,而在於我們太急於改變對方。
善用我們的不同點
其實,差異和分歧並不是壞事,它們能讓我們有機會從新的角度審視問題。例如媽媽對待孩子的方式通常都溫柔細膩,但可能會過於謹慎,而父親帶孩子的方式較為粗放,反倒給了孩子更多自由探索的機會。所以,善用我們的不同點,對養育更有利。
學會善用的第一步,是發現對方的閃光點。嚴格地說,世上根本不存在絕對的好與壞,你的方式並不比對方的好或壞,每一種偏好都能做出有價值的貢獻,但自身又存在著局限。例如你性格外向,有很多朋友,孩子能從你那裡學到更多與人交往的方法。他性格內向,做事求穩,孩子就能從他那裡學會審慎。
接下來,按照你們的長處分工協作。合作不代表任何一件事都要兩個人均衡承擔。不是每個人都擅長家務,你擅長做飯,那就把體力活留給他。孩子最愛跟他在戶外奔跑遊戲,那你正好可以在家休息一會兒。你比他細緻,那麼選擇幼稚園時,你去實地考察。他比你有規劃,那親子遊的計畫就由他來做……
我們的應對方式,教會孩子欣賞不同
面對一個急躁的父親,你會擔心孩子會不會也遺傳了壞脾氣?爸爸發火的樣子會不會給孩子留下心理陰影?其實,孩子不可能一輩子都在你的溫柔呵護下,學習跟不同的人打交道,也是他成長的必修課。當然這不是說,我們就該任由孩子暴露在暴力之下,而是要教會他,如何面對不同的人,如何保護自己。其實,不用教,你的行為都能成為孩子的榜樣。你和爸爸是如何溝通的,會讓孩子懂得如何應對這樣的情況。而你並不因為爸爸的暴脾氣,就否定他的其他優點,孩子也會從你那裡學會發現和欣賞別人的不同之處。
接納他的家庭
說起與祖父母的關係,恐怕能引來無數吐槽,而這也常常是夫妻矛盾的誘因。接納他的家庭,就像接納他一樣,容許他的家庭成員跟你有不一樣的觀念,不一樣的生活習慣,不一樣的價值觀。但這不代表你要放棄自己的原則和界限。
父母才是孩子的主要養育者
首先要明確—點,養育孩子是父母的責任,而不是祖父母的,所以,對於養育孩子的方式和觀點,哪些是你自己一定要堅持的,你可以用溫和的態度,明確地告訴老人,並且在育兒的過程中一貫地堅持,即使老人最初可能不照做,但是看到堅持態度,他們一定會有所改變。
讓對方做對方父母的工作
無論是婆媳,還是女婿和岳父母,都可能發生分歧,尤其是在孩子的養育方面。如果和老人的育兒觀念發生衝突,要講道理,更重要的是拿出科學依據。盡力讓對方去做對方父母的工作,而你如何溫和地說服對方這麼去做,是需要你練習溝通技巧的。
尊重自己和老人的心理疆界
做事要有自己的主見,對於你不喜歡的言行和習慣,不要過於掩藏,要讓老^也瞭解你的喜好和不能侵犯的疆界,這樣才能建立互相尊重的基礎。同樣,你也不要過多介入他們的生活。你尊重老人的生活空間,也是在用行動告訴他們,你的生活空間也需要同樣的尊重。
心懷感激
老人沒有義務一定要幫你帶孩子,他們應該有自己的生活,所以,如果他們沒有幫你帶孩子,尤其是公婆,不要抱怨,仍然要用感激的心態,真誠地對待他們。多想想老人的優點,每個人都有自身的毛病,很多老人愛嘮叨,不要和他們太計較。多注意自己的言行,別給對方挑錯。
愛的書摘
《愛上雙人舞》李中瑩著
在一份感情關係裡,無論是戀人關係或是夫妻關係,兩個人的身份必須是平等的,只有這樣,才有基礎去建立和諧美滿的相處關係。
接受對方是與你不同的人,不能跟你事事有一樣的看法和做法。愛一個人不等同於你有控制他的權利。一個^不能改變另一個人,每個人都只可以改變自己。
《為何家會傷人》武志宏著
跟你再親密的人也是另外一個人,是和我們一樣重要、一樣獨立的人。
親人間的理解之所很難,關鍵原因在於,我們習慣從自己的座標體系出發,去推測、揣摩、評價甚至抨擊另一個人,卻完全忘了,他有一個與自己完全不同的座標體系。如果,你渴望理解對方,就必須學會放下自己的座標體系,嘗試進入對方的座標體系,這是抵達理解的唯一途徑。
學會表達愛,讓我們更親密
學習有效聆聽
有效的聆聽,能讓對方感受到我們的理解和支持,是良好溝通的基礎。什麼是有效聆聽?傾聽時全神貫注。試想對方一邊看著電視,一邊聽你傾訴,你是不是有被敷衍的感覺?對方向我們傾訴時,放下手中的事情,直視對方,專注地聽對方傾訴。
不打斷,給予對方足夠的訴說時間。這點其實並不容易做到,我們總會急於想要表達自己的想法、給對方安慰或建議。但是,傾訴其實也是情緒的宣洩,對方還沒有講完,就被打斷、被建議,會讓對方覺得很洩氣,不再想表達自己的想法。接納而不是判斷。我們的大腦在聽到一個故事的時候,總會習慣性地做出判斷,但這卻是聆聽的大忌。我們要做的是瞭解並且接納對方的感受,而不是去判斷對方的對與錯。
對方尋求答案時才給予建議。急於給對方建議,會讓我們忽略對方的感受,而對方最需要的就是我們能夠理解他的感受,而不是尋找一個快速解決的方案。除非對方向我們尋求建議,否則要忍住想要替對方解決問題的欲望。
找到他的“愛之語”
我們表達愛的方式有很多種,某些表達方式會讓我們特別能感受到對方的愛意。著名婚姻專家蓋瑞·查普曼曾寫過—_本書《愛的五種語言》,書中,他將人們表達愛的方式歸納為五種——充滿愛意的話語、為對方做一些貼心的事情、給對方的專屬時間、精心準備的禮物、愛☆禁☆撫,稱之為“愛之語”。
我們常常覺得,自己喜歡的方式別人也會喜歡,因此,往往會用自己的愛之語來表達對對方的愛意。但事實是,每個人都不一樣,他們喜歡的愛之語也不一樣,所以,發現對方的愛之語,用對方更能感受到的方式來表達愛意,可以事倍功半。這點同樣適用於親子關係。
充滿愛意的話。用語言來肯定對方,會讓對方感覺到自己被愛著。這包括讚美、鼓勵對方,向對方表達感謝等。讚美是在向對方傳達,我注意著你,你身上有很多地方值得我欽佩和欣賞。而鼓勵,其實是在說:“我完全信任你!”表達感謝,可以讓對方感到自己是有價值的,是重要的。
為對方做一些貼心的事。有時候,對方為我們做的一件很小的事情,都可能讓我們心裡暖暖的。在時而會感覺疲憊的教養過程裡,如果對方能自覺地幫我們做一些事情,減輕我們的負擔,他就是在用愛之語向我們表達著愛意。
給對方的專屬時間。專屬時間是,—段時間、一個地點,只有兩個人,彼此把注意力完全給予對方,不讓任何事務分心。
精心準備的禮物。如果對方就喜歡送別人禮物,那麼他很可能也喜歡收到禮物。這個禮物未必有多麼昂貴,但一定是精心挑選或準備的。
愛☆禁☆撫。這包括牽手、擁抱、親吻、性☆禁☆愛等親密的身體接觸。性☆禁☆愛對親密關係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以愛為名的愛☆禁☆撫,對此同等重要。作為女性,如果愛☆禁☆撫是你喜歡的愛之語,不妨直接告訴對方你的需求。而作為男性,應該學習用愛☆禁☆撫來表達你的愛意。
愛的書摘
《愛的五種語言》
[美]蓋瑞·查普曼著王雲良譯
每一個人都有一個情緒的愛箱,賄當這個愛箱填滿了的時候,人際關係才能發展。然而,不同人的愛箱需要用不同的語言來填滿。
兩性間許多誤解、隔閡、爭吵都是由於不瞭解或者忽略了對方的主要愛之語造成的。當夫妻雙方主動選擇使用對方的主要愛之語時,就能夠很好地發展彼此的親密關係,並積極地處理婚姻中的衝突和失敗。
改變從自己開始
《婚姻書》(英)Nicky & Sila Lee著
接納對方的不同,只是改變的第一步。接納了才能做真正地欣賞對方,當我們欣賞到對方的閃光之處,就會願意去學習那些優秀的特質。我們無法改變我們的性格本質,但是可以改變態度和方式。在教養中,我們可以發揮各自的優勢,但那不代表,我們就不用學習了。學習做父母是我們一生的功課,我們從孩子身上學習,更從伴侶身上學習。對方身上的閃光點,是我們努力的方向,我們最終的目標是,完善自己,這其中就包括,完善自己作為父母的能力。所以,先接納,再發揮自己的特長,最終互相學習,完成自己的成長。
換位思考,讓我們彼此諒解
有了寶寶之後,我辭去工作,全職在家帶寶寶。因為少一份收入,老公的壓力比較大,我覺得應該讓他安心工作,所以,幾乎承擔了所有的家務。可是,有時候真的太累了。看到老公仍像以前一樣該吃吃,該睡睡,我的抱怨就忍不住冒出來。老公開始只是聽著,後來也忍不住反擊,說:“我天天累得跟狗一樣,你天天在家呆著,有吃有喝,還不滿意?!”
這句話,讓我備受刺激,覺得他不僅不理解我的辛苦,還把我當成吃閒飯的。於是,抱怨變成爭吵,我們的關係越來越緊張。
一個偶然的機會,原來的同事讓我幫忙組織一場週末活動,我也是慪氣,不顧老公的白眼,把活兒接了下來,週末把寶寶扔給老公,就去了活動現場。
晚上回家的路上,我覺得疲憊不堪,歸心似箭,不知道寶寶跟了爸爸一整天怎麼樣了。回到家,寶寶已經睡著了,老公在等著我,他沒有了早上不屑的神色,一向木訥的他,有點不自然地對我說:“對不起,我現在知道帶孩子有多辛苦了!”我當時眼淚就下來了,覺得所有的委屈都不存在了。
後來,老公只要回來的早,都會主動帶孩子、做家務,我還是一如既往,能做的儘量都做,好讓他能多休息休息。我覺得其實每個人的心都是軟的,你用柔軟的方式對待他,他自然會報以同樣的愛。
——關靜:原公關公司策劃,現在是3歲男孩的全職媽媽
兩個人的獨處時間,讓我們更加親密
我和老公兩個人的工作都很忙,有了寶寶之後,回家就是伺候孩子,除了“你幾點回家?回家吃飯嗎?”這樣不鹹不淡的短信,我們幾乎沒什麼交流,即使一家人一起吃飯,也都是聽老人說“寶寶這樣了,寶寶那樣了”,我們倆仿佛連關於孩子的溝通也省略了,關係日漸冷淡。
有一次,我去老公公司附近辦事,順便叫他出來一起吃個午飯。我們好久沒有像這樣兩個人獨處了。我告訴老公,又跟公司同事敗了哪些寶寶的東西,他告訴我,同事說他當了爸爸後有了哪些變化。聊起來才發現,原來我們有這麼多的話沒有說,仿佛又回到了從前,親密無間的感覺又回來了。
之後,每週我們都會抽空一起吃個中午飯聊聊天。我覺得,夫妻之間即使沒有爭吵,長時間不交流也會出問題,所以,像我們這樣晚上非常忙碌,找個其他的專屬時間用來溝通,是非常有必要的。
——陳語曦,金融公司職員,2歲女孩的媽媽
女人,抱怨不如撒嬌
寶寶1歲以前,我跟老公的關係糟糕到了極點,每天為一些雞毛蒜皮的事情爭吵,我感覺自己說什麼,老公都會對著幹。好幾次打電話,跟幾個閨密訴苦。有一次,一個未婚的閨密突然說:“結婚太可怕了,以前你多開朗的一女孩兒啊,現在成了一個怨婦。”我這才突然警覺,自己變得有多愛抱怨,連閨密都覺得我像祥林嫂了,何況是老公?
以前參加公司培訓的時候,曾經聽老師講過,人在受到指責的時候,會本能地啟動防禦機制,反擊對方,如果直接告訴對方自己的感受,希望對方怎麼做,會收到更好的效果。道理都懂,事到臨頭,我卻都忘了。但是,能自省就好。我開始注意自己的說話方式,不再一開口就是抱怨和指責,而是就事論事,直接說出自己的感受和需求。有時,我還會像戀愛時對他撒撒嬌。沒多久,我就能明顯地感到,我們的關係緩和了,很多事情都可以有商有量。
——秦妍,財務主管,3歲女孩的媽媽
跟老人相處,坦誠相待更好
寶寶1歲之前,爺爺奶奶幫我們帶過孩子,我們的觀念、生活習慣都不一樣,小矛盾也無法避免。我比較顧忌老人的面子,即使對公婆有不滿的地方也會跟老公說,讓他去溝通,可是老公性格急躁,說話不考慮老人的感受,反倒跟老人起了衝突,他於是又反過來,說我多事兒,讓我又難堪又委屈。有一度,我們為此一直冷戰。
後來,我轉變方式,直接跟老人提出自己的想法,即使老人當時有些不高興,我也依然態度溫和而堅決。久而久之,老人既知道了我的界限,也知道我是對事不對人,我們的關係反而更融洽了。老公看到我的處事方法,也受到影響,對老人的態度也沒那麼急躁了。我覺得任何關係,坦誠相待非常重要,而尊重對方的同時,也要堅定地讓對方知道自己的界限。
——周俊,中學教師,4歲女孩的媽媽
我們需要與原生家庭斷奶
婆婆是個強勢的女人,對家人管理無微不至,老公在外面是個工作能力很強的人,回到家,卻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大男孩。其實,我也一樣,獨生女,備受父母的寵愛。有了寶寶後,雙方父母都爭著想幫看孩子,有時兩家老人還會為了怎麼養育孩子鬧得不愉快,月子裡為這些事兒,我都快得抑鬱症了。這種情況,讓我下決心出了月子,就自己帶孩子,不讓老人幫忙。
開始,老公對我這個決定並不支持。自己帶孩子的頭幾個月,我經驗不足,手忙腳亂的時候,老公就會打退堂鼓,而他在家的少爺作風,也常常讓我抓狂,我們開始爭吵不斷。
在極度煩惱時,一些育兒書籍和心理學書籍給了我幫助,我瞭解到,父母親自帶養對寶寶有多重要,而老公之所以動不動就退縮是因為他還沒有擺脫原生家庭的影響。我開始積極把老公拉到孩子的養育中來,即使他不耐煩,我也不氣餒、不生氣,天天把“我需要你啊、寶寶喜歡跟你玩啊、你在×××方面比我強多了”這些鼓勵的話掛在嘴邊,在我的“誘惑”下,老公開始認同我的觀念,而且對於我們倆自己教養孩子充滿了自信。
共同教育孩子,讓我們的關係變得更加親密,我很慶倖當初的決定,如果當時把寶寶丟給老人,也許我們自己到現在,也還是沒有斷奶、沒有擔當的孩子。
——于甜,全職媽媽,2歲男孩的媽媽
養育孩子,最怕女漢子
寶寶5歲之前,我是個不折不扣的養育中的“單親”媽媽。我做事乾脆俐落,老公卻性格慢吞吞的,讓他幫點忙,他總笨手笨腳的,我一看就沒耐心了。所以,照顧孩子的事情我一手包辦。為了方便照顧孩子,我跟孩子睡一起,讓老公搬到了客房裡。一開始,我並沒覺得不妥,但在累得不行的時候,就開始心生抱怨——我忙裡忙外,他卻樂得清閒。有時,我的急脾氣上來,老公只是一聲不吭地聽著,但是沒任何改變的意思,我隱隱能從他的態度裡感覺到拒絕和冷漠。
轉眼寶寶上了幼稚園大班,我開始考慮他上小學的事兒,我徵求老公的意見,誰知道他漠不關心地說:“你決定不就行了!”一時間,積壓很久的怨恨湧上來,我開始指責他自私,從來不關心寶寶。可他接下來說的話,卻讓我大吃一驚,他當時很氣憤地回擊我:“我怎麼自私了J我想照顧兒子,你容許嗎?你總說這不對,那不行,你不是能幹嗎?那你做唄,找我幹什麼?!”
我這才意識到自己在養育問題上是如此強勢,老公為此也積壓了很多怨恨。這—年多來,我都在反省、改變自己的態度和方式,盡力去創造機會,讓老公能多與寶寶親近,但這麼多年的生活習慣,寶寶對父親的疏離,並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變的。我希望現在是亡羊補牢,為時不晚。
——張悅梅,自由職業,
6歲男孩的媽媽
最普遍的反應,要麼就是防禦和反擊,堅守自己的觀點;要麼就是表面上合作,內心裡卻充滿反感。無論是即刻的反擊,還是慢慢積累的反感,最終都會導致矛盾升級,演變成爭吵、冷戰,不僅沒法把對方拉回身邊,反而會給親密關係帶來更大的破壞。
別讓孩子成為受害者
我們都知道,父母爭吵會對孩子造成諸多傷害,冷漠也一樣。有研究發現,父母冷戰,會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孩子會變得對周圍的環境非常敏感,對家裡的氛圍異常警覺。長期處在父母冷戰的環境裡,孩子會變得過於敏感、不自信或刻意取悅他人;還可能學會父母的冷暴力方式,變得對外界環境非常冷漠,對他人也是漠不關心。用有效的溝通代替抱怨
我們抱怨的本來目的是什麼?表達自己的不滿,希望得到對方的關注和幫助。其實,達到這個目的,溝通才是最有效的方法。
1 警惕兩個用詞——“你總是、你從不”
反省一下,我們開始抱怨的時候,是不是常常會脫口而出:“你從來都不知道幫忙!”“你總是一回家就看手機,也不陪陪孩子!”……
當“你總是、你從不”脫口而出的時候,我們的焦點就不再是正在發生的事情,而是陷入對彼此性格的攻擊,變成了情緒的對決,事情當然也就沒辦法解決了。
2 學會表達自己的情緒,用“我”替代“你”
比起指責,帶有“我”字的話語和表述,聽起來更為誠懇,更就事論事。而且不帶情緒地告訴對方,你想要對方做什麼,對方更容易接受。
3 保持“對事不對人”
許CA,尤其是女人,在吵架時,喜歡左顧而言他,本來就是事件A,說起來卻要扯上B、C、D——“孩子病了,你都不搭把手,太自私了,上次家裡來客人時,你也這樣……”
這樣的表述,其實是在發洩情緒,而不是表達正在發生的事情帶給你的感受,你的感受應該是:“孩子病了,我希望你能幫忙。”只要你帶著情緒,對方就會立刻變成防守的狀態,溝通就無法繼續了。
4 抑制想要“反擊”的誘惑
不否認,有時候,對方的行為和言語確實傷害了我們,讓人忍不住想要立刻反擊。但是,事實是,反擊只會讓衝突升級,變成雙方情緒的對決,非但解決不了問題,還會加深裂痕。
所以,這樣的時刻,我們要做的是,立刻離開“事發現場”,例如到另一個房間去,深呼吸,讓自己的怒氣平靜下來,然後等待對方的情緒平復後,再心平氣和地就事論事。
Tips
學習溝通小練——把句子中的“你”轉化成“我”
1 你總是這麼晚回家,孩子的事情根本指望不上你!
2 你忙我也忙啊,誰工作不忙,憑什麼孩子都是我管,你太自私了!
3 你媽說什麼你都當聖旨,我的意見你從來不聽!
4 你—到週末就聚會,從來不陪孩子,你怎麼當爸爸的?
5 讓你沖個奶也這麼費勁,你這麼笨手笨腳都是被你媽慣的!
6 你有沒有常識啊,孩子上火了還給他吃巧克力!
7 你從來不陪孩子睡覺,什麼都是我來!
接納與眾不同的他
接納他比你慢半拍
接受這樣一個定律:母親是天生的,父親是後天的。幾乎每個做了母親的女人都會感到生活的意義有了重大調整,她發現自己願意為了孩子作出巨大的犧牲。而很多男人似乎是慢了半拍,儘管生活的改變清清楚楚地擺在眼前,他還是試圖按部就班地照著老樣子來。
這是因為女人從懷孕開始,生理上就開始了巨大的變化,孕吐、行動不便,時刻提醒她調整生活,為即將到來的寶寶做好準備。10個月足以讓她對腹中的小傢伙產生濃厚的感情,往往在看到孩子的那一刻,母愛就會油然而生。男人沒有天翻地覆的生理經歷,他們很難跟女性一樣,馬上產生同樣的感覺。
越早讓他參與到養育中來,他就越早趕上這半拍
造成我們成為養育中的“單親”,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從一開始,我們就沒能接納對方慢半拍的事實。當男人照顧孩子笨手笨腳時,我們不耐煩地打斷他,甚至譏諷他,不是積極地把他帶到養育的情境中來,而是直接放棄了。即使我們是老觀念——孩子就該女人帶,也不代表我們接納了他慢半拍的事實,而是認為他根本就不必合拍。
即使是有著與生俱來的母性的我們,也必須承認,做父母是需要練習的。男人越早參與孩子的養育,就能越早趕上這半拍。他退出養育,很多時候,是我們把他推開的。所以,接納他慢半拍的節奏,有點耐心,積極地把他拉入養育中來。
接納他與你的不同
每個人都是獨特的,不同的成長環境、所受的教育,都會造成我們生活習慣、思想觀念的差異。仔細想一想,說不定正是這其中的某些差異,讓我們互相吸引,走到了一起。
我們可能會發現,只要是事關孩子,我們就特別較真。這是因為為人父母,我們總想要給孩子最正確的、最好的養育,所以對於雙方在養育中的分歧,才會更加敏感,更想要去改變對方,接受我們認為是對的觀點。而我們的大部分衝突,正是這樣引發的,關鍵不在於差異和分歧,而在於我們太急於改變對方。
善用我們的不同點
其實,差異和分歧並不是壞事,它們能讓我們有機會從新的角度審視問題。例如媽媽對待孩子的方式通常都溫柔細膩,但可能會過於謹慎,而父親帶孩子的方式較為粗放,反倒給了孩子更多自由探索的機會。所以,善用我們的不同點,對養育更有利。
學會善用的第一步,是發現對方的閃光點。嚴格地說,世上根本不存在絕對的好與壞,你的方式並不比對方的好或壞,每一種偏好都能做出有價值的貢獻,但自身又存在著局限。例如你性格外向,有很多朋友,孩子能從你那裡學到更多與人交往的方法。他性格內向,做事求穩,孩子就能從他那裡學會審慎。
接下來,按照你們的長處分工協作。合作不代表任何一件事都要兩個人均衡承擔。不是每個人都擅長家務,你擅長做飯,那就把體力活留給他。孩子最愛跟他在戶外奔跑遊戲,那你正好可以在家休息一會兒。你比他細緻,那麼選擇幼稚園時,你去實地考察。他比你有規劃,那親子遊的計畫就由他來做……
我們的應對方式,教會孩子欣賞不同
面對一個急躁的父親,你會擔心孩子會不會也遺傳了壞脾氣?爸爸發火的樣子會不會給孩子留下心理陰影?其實,孩子不可能一輩子都在你的溫柔呵護下,學習跟不同的人打交道,也是他成長的必修課。當然這不是說,我們就該任由孩子暴露在暴力之下,而是要教會他,如何面對不同的人,如何保護自己。其實,不用教,你的行為都能成為孩子的榜樣。你和爸爸是如何溝通的,會讓孩子懂得如何應對這樣的情況。而你並不因為爸爸的暴脾氣,就否定他的其他優點,孩子也會從你那裡學會發現和欣賞別人的不同之處。
接納他的家庭
說起與祖父母的關係,恐怕能引來無數吐槽,而這也常常是夫妻矛盾的誘因。接納他的家庭,就像接納他一樣,容許他的家庭成員跟你有不一樣的觀念,不一樣的生活習慣,不一樣的價值觀。但這不代表你要放棄自己的原則和界限。
父母才是孩子的主要養育者
首先要明確—點,養育孩子是父母的責任,而不是祖父母的,所以,對於養育孩子的方式和觀點,哪些是你自己一定要堅持的,你可以用溫和的態度,明確地告訴老人,並且在育兒的過程中一貫地堅持,即使老人最初可能不照做,但是看到堅持態度,他們一定會有所改變。
讓對方做對方父母的工作
無論是婆媳,還是女婿和岳父母,都可能發生分歧,尤其是在孩子的養育方面。如果和老人的育兒觀念發生衝突,要講道理,更重要的是拿出科學依據。盡力讓對方去做對方父母的工作,而你如何溫和地說服對方這麼去做,是需要你練習溝通技巧的。
尊重自己和老人的心理疆界
做事要有自己的主見,對於你不喜歡的言行和習慣,不要過於掩藏,要讓老^也瞭解你的喜好和不能侵犯的疆界,這樣才能建立互相尊重的基礎。同樣,你也不要過多介入他們的生活。你尊重老人的生活空間,也是在用行動告訴他們,你的生活空間也需要同樣的尊重。
心懷感激
老人沒有義務一定要幫你帶孩子,他們應該有自己的生活,所以,如果他們沒有幫你帶孩子,尤其是公婆,不要抱怨,仍然要用感激的心態,真誠地對待他們。多想想老人的優點,每個人都有自身的毛病,很多老人愛嘮叨,不要和他們太計較。多注意自己的言行,別給對方挑錯。
愛的書摘
《愛上雙人舞》李中瑩著
在一份感情關係裡,無論是戀人關係或是夫妻關係,兩個人的身份必須是平等的,只有這樣,才有基礎去建立和諧美滿的相處關係。
接受對方是與你不同的人,不能跟你事事有一樣的看法和做法。愛一個人不等同於你有控制他的權利。一個^不能改變另一個人,每個人都只可以改變自己。
《為何家會傷人》武志宏著
跟你再親密的人也是另外一個人,是和我們一樣重要、一樣獨立的人。
親人間的理解之所很難,關鍵原因在於,我們習慣從自己的座標體系出發,去推測、揣摩、評價甚至抨擊另一個人,卻完全忘了,他有一個與自己完全不同的座標體系。如果,你渴望理解對方,就必須學會放下自己的座標體系,嘗試進入對方的座標體系,這是抵達理解的唯一途徑。
學會表達愛,讓我們更親密
學習有效聆聽
有效的聆聽,能讓對方感受到我們的理解和支持,是良好溝通的基礎。什麼是有效聆聽?傾聽時全神貫注。試想對方一邊看著電視,一邊聽你傾訴,你是不是有被敷衍的感覺?對方向我們傾訴時,放下手中的事情,直視對方,專注地聽對方傾訴。
不打斷,給予對方足夠的訴說時間。這點其實並不容易做到,我們總會急於想要表達自己的想法、給對方安慰或建議。但是,傾訴其實也是情緒的宣洩,對方還沒有講完,就被打斷、被建議,會讓對方覺得很洩氣,不再想表達自己的想法。接納而不是判斷。我們的大腦在聽到一個故事的時候,總會習慣性地做出判斷,但這卻是聆聽的大忌。我們要做的是瞭解並且接納對方的感受,而不是去判斷對方的對與錯。
對方尋求答案時才給予建議。急於給對方建議,會讓我們忽略對方的感受,而對方最需要的就是我們能夠理解他的感受,而不是尋找一個快速解決的方案。除非對方向我們尋求建議,否則要忍住想要替對方解決問題的欲望。
找到他的“愛之語”
我們表達愛的方式有很多種,某些表達方式會讓我們特別能感受到對方的愛意。著名婚姻專家蓋瑞·查普曼曾寫過—_本書《愛的五種語言》,書中,他將人們表達愛的方式歸納為五種——充滿愛意的話語、為對方做一些貼心的事情、給對方的專屬時間、精心準備的禮物、愛☆禁☆撫,稱之為“愛之語”。
我們常常覺得,自己喜歡的方式別人也會喜歡,因此,往往會用自己的愛之語來表達對對方的愛意。但事實是,每個人都不一樣,他們喜歡的愛之語也不一樣,所以,發現對方的愛之語,用對方更能感受到的方式來表達愛意,可以事倍功半。這點同樣適用於親子關係。
充滿愛意的話。用語言來肯定對方,會讓對方感覺到自己被愛著。這包括讚美、鼓勵對方,向對方表達感謝等。讚美是在向對方傳達,我注意著你,你身上有很多地方值得我欽佩和欣賞。而鼓勵,其實是在說:“我完全信任你!”表達感謝,可以讓對方感到自己是有價值的,是重要的。
為對方做一些貼心的事。有時候,對方為我們做的一件很小的事情,都可能讓我們心裡暖暖的。在時而會感覺疲憊的教養過程裡,如果對方能自覺地幫我們做一些事情,減輕我們的負擔,他就是在用愛之語向我們表達著愛意。
給對方的專屬時間。專屬時間是,—段時間、一個地點,只有兩個人,彼此把注意力完全給予對方,不讓任何事務分心。
精心準備的禮物。如果對方就喜歡送別人禮物,那麼他很可能也喜歡收到禮物。這個禮物未必有多麼昂貴,但一定是精心挑選或準備的。
愛☆禁☆撫。這包括牽手、擁抱、親吻、性☆禁☆愛等親密的身體接觸。性☆禁☆愛對親密關係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以愛為名的愛☆禁☆撫,對此同等重要。作為女性,如果愛☆禁☆撫是你喜歡的愛之語,不妨直接告訴對方你的需求。而作為男性,應該學習用愛☆禁☆撫來表達你的愛意。
愛的書摘
《愛的五種語言》
[美]蓋瑞·查普曼著王雲良譯
每一個人都有一個情緒的愛箱,賄當這個愛箱填滿了的時候,人際關係才能發展。然而,不同人的愛箱需要用不同的語言來填滿。
兩性間許多誤解、隔閡、爭吵都是由於不瞭解或者忽略了對方的主要愛之語造成的。當夫妻雙方主動選擇使用對方的主要愛之語時,就能夠很好地發展彼此的親密關係,並積極地處理婚姻中的衝突和失敗。
改變從自己開始
《婚姻書》(英)Nicky & Sila Lee著
接納對方的不同,只是改變的第一步。接納了才能做真正地欣賞對方,當我們欣賞到對方的閃光之處,就會願意去學習那些優秀的特質。我們無法改變我們的性格本質,但是可以改變態度和方式。在教養中,我們可以發揮各自的優勢,但那不代表,我們就不用學習了。學習做父母是我們一生的功課,我們從孩子身上學習,更從伴侶身上學習。對方身上的閃光點,是我們努力的方向,我們最終的目標是,完善自己,這其中就包括,完善自己作為父母的能力。所以,先接納,再發揮自己的特長,最終互相學習,完成自己的成長。
換位思考,讓我們彼此諒解
有了寶寶之後,我辭去工作,全職在家帶寶寶。因為少一份收入,老公的壓力比較大,我覺得應該讓他安心工作,所以,幾乎承擔了所有的家務。可是,有時候真的太累了。看到老公仍像以前一樣該吃吃,該睡睡,我的抱怨就忍不住冒出來。老公開始只是聽著,後來也忍不住反擊,說:“我天天累得跟狗一樣,你天天在家呆著,有吃有喝,還不滿意?!”
這句話,讓我備受刺激,覺得他不僅不理解我的辛苦,還把我當成吃閒飯的。於是,抱怨變成爭吵,我們的關係越來越緊張。
一個偶然的機會,原來的同事讓我幫忙組織一場週末活動,我也是慪氣,不顧老公的白眼,把活兒接了下來,週末把寶寶扔給老公,就去了活動現場。
晚上回家的路上,我覺得疲憊不堪,歸心似箭,不知道寶寶跟了爸爸一整天怎麼樣了。回到家,寶寶已經睡著了,老公在等著我,他沒有了早上不屑的神色,一向木訥的他,有點不自然地對我說:“對不起,我現在知道帶孩子有多辛苦了!”我當時眼淚就下來了,覺得所有的委屈都不存在了。
後來,老公只要回來的早,都會主動帶孩子、做家務,我還是一如既往,能做的儘量都做,好讓他能多休息休息。我覺得其實每個人的心都是軟的,你用柔軟的方式對待他,他自然會報以同樣的愛。
——關靜:原公關公司策劃,現在是3歲男孩的全職媽媽
兩個人的獨處時間,讓我們更加親密
我和老公兩個人的工作都很忙,有了寶寶之後,回家就是伺候孩子,除了“你幾點回家?回家吃飯嗎?”這樣不鹹不淡的短信,我們幾乎沒什麼交流,即使一家人一起吃飯,也都是聽老人說“寶寶這樣了,寶寶那樣了”,我們倆仿佛連關於孩子的溝通也省略了,關係日漸冷淡。
有一次,我去老公公司附近辦事,順便叫他出來一起吃個午飯。我們好久沒有像這樣兩個人獨處了。我告訴老公,又跟公司同事敗了哪些寶寶的東西,他告訴我,同事說他當了爸爸後有了哪些變化。聊起來才發現,原來我們有這麼多的話沒有說,仿佛又回到了從前,親密無間的感覺又回來了。
之後,每週我們都會抽空一起吃個中午飯聊聊天。我覺得,夫妻之間即使沒有爭吵,長時間不交流也會出問題,所以,像我們這樣晚上非常忙碌,找個其他的專屬時間用來溝通,是非常有必要的。
——陳語曦,金融公司職員,2歲女孩的媽媽
女人,抱怨不如撒嬌
寶寶1歲以前,我跟老公的關係糟糕到了極點,每天為一些雞毛蒜皮的事情爭吵,我感覺自己說什麼,老公都會對著幹。好幾次打電話,跟幾個閨密訴苦。有一次,一個未婚的閨密突然說:“結婚太可怕了,以前你多開朗的一女孩兒啊,現在成了一個怨婦。”我這才突然警覺,自己變得有多愛抱怨,連閨密都覺得我像祥林嫂了,何況是老公?
以前參加公司培訓的時候,曾經聽老師講過,人在受到指責的時候,會本能地啟動防禦機制,反擊對方,如果直接告訴對方自己的感受,希望對方怎麼做,會收到更好的效果。道理都懂,事到臨頭,我卻都忘了。但是,能自省就好。我開始注意自己的說話方式,不再一開口就是抱怨和指責,而是就事論事,直接說出自己的感受和需求。有時,我還會像戀愛時對他撒撒嬌。沒多久,我就能明顯地感到,我們的關係緩和了,很多事情都可以有商有量。
——秦妍,財務主管,3歲女孩的媽媽
跟老人相處,坦誠相待更好
寶寶1歲之前,爺爺奶奶幫我們帶過孩子,我們的觀念、生活習慣都不一樣,小矛盾也無法避免。我比較顧忌老人的面子,即使對公婆有不滿的地方也會跟老公說,讓他去溝通,可是老公性格急躁,說話不考慮老人的感受,反倒跟老人起了衝突,他於是又反過來,說我多事兒,讓我又難堪又委屈。有一度,我們為此一直冷戰。
後來,我轉變方式,直接跟老人提出自己的想法,即使老人當時有些不高興,我也依然態度溫和而堅決。久而久之,老人既知道了我的界限,也知道我是對事不對人,我們的關係反而更融洽了。老公看到我的處事方法,也受到影響,對老人的態度也沒那麼急躁了。我覺得任何關係,坦誠相待非常重要,而尊重對方的同時,也要堅定地讓對方知道自己的界限。
——周俊,中學教師,4歲女孩的媽媽
我們需要與原生家庭斷奶
婆婆是個強勢的女人,對家人管理無微不至,老公在外面是個工作能力很強的人,回到家,卻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大男孩。其實,我也一樣,獨生女,備受父母的寵愛。有了寶寶後,雙方父母都爭著想幫看孩子,有時兩家老人還會為了怎麼養育孩子鬧得不愉快,月子裡為這些事兒,我都快得抑鬱症了。這種情況,讓我下決心出了月子,就自己帶孩子,不讓老人幫忙。
開始,老公對我這個決定並不支持。自己帶孩子的頭幾個月,我經驗不足,手忙腳亂的時候,老公就會打退堂鼓,而他在家的少爺作風,也常常讓我抓狂,我們開始爭吵不斷。
在極度煩惱時,一些育兒書籍和心理學書籍給了我幫助,我瞭解到,父母親自帶養對寶寶有多重要,而老公之所以動不動就退縮是因為他還沒有擺脫原生家庭的影響。我開始積極把老公拉到孩子的養育中來,即使他不耐煩,我也不氣餒、不生氣,天天把“我需要你啊、寶寶喜歡跟你玩啊、你在×××方面比我強多了”這些鼓勵的話掛在嘴邊,在我的“誘惑”下,老公開始認同我的觀念,而且對於我們倆自己教養孩子充滿了自信。
共同教育孩子,讓我們的關係變得更加親密,我很慶倖當初的決定,如果當時把寶寶丟給老人,也許我們自己到現在,也還是沒有斷奶、沒有擔當的孩子。
——于甜,全職媽媽,2歲男孩的媽媽
養育孩子,最怕女漢子
寶寶5歲之前,我是個不折不扣的養育中的“單親”媽媽。我做事乾脆俐落,老公卻性格慢吞吞的,讓他幫點忙,他總笨手笨腳的,我一看就沒耐心了。所以,照顧孩子的事情我一手包辦。為了方便照顧孩子,我跟孩子睡一起,讓老公搬到了客房裡。一開始,我並沒覺得不妥,但在累得不行的時候,就開始心生抱怨——我忙裡忙外,他卻樂得清閒。有時,我的急脾氣上來,老公只是一聲不吭地聽著,但是沒任何改變的意思,我隱隱能從他的態度裡感覺到拒絕和冷漠。
轉眼寶寶上了幼稚園大班,我開始考慮他上小學的事兒,我徵求老公的意見,誰知道他漠不關心地說:“你決定不就行了!”一時間,積壓很久的怨恨湧上來,我開始指責他自私,從來不關心寶寶。可他接下來說的話,卻讓我大吃一驚,他當時很氣憤地回擊我:“我怎麼自私了J我想照顧兒子,你容許嗎?你總說這不對,那不行,你不是能幹嗎?那你做唄,找我幹什麼?!”
我這才意識到自己在養育問題上是如此強勢,老公為此也積壓了很多怨恨。這—年多來,我都在反省、改變自己的態度和方式,盡力去創造機會,讓老公能多與寶寶親近,但這麼多年的生活習慣,寶寶對父親的疏離,並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變的。我希望現在是亡羊補牢,為時不晚。
——張悅梅,自由職業,
6歲男孩的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