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例:
小寶是個10個月大的小男孩,
在父母的精心照看下健康快樂地成長著。
父母平日工作不是很忙,
他們自己照顧小寶,
忙不過來的時候才會請老人來幫忙,
所以小寶與父母在一起的時間很多。
當然,
由于一直是母乳喂養,
和媽媽親近的時間相對要多一些。
他更喜歡躺在媽媽溫暖的懷抱中去感知這個神奇的世界。
但是有一天,
世界在他的眼中變得不那么美好了——他發現爸爸媽媽在激烈地爭吵。
事情的起因很簡單,
爸爸這幾天工作很忙,
照看小寶的時間很少,
連日來一直是媽媽一個人帶小寶,
Advertisiment
小寶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呢?難道他聽懂了爸爸媽媽的話了嗎?他在擔心他們嗎?還是說他僅僅對于爸爸媽媽突然提高的聲音不太適應,
Advertisiment
分析:
2個多月的小嬰兒就已經能夠分辨出父母的聲音, 陌生的聲音或面孔會讓小嬰兒不安;10個月左右時, 他能夠感受到父母心情的變化。 當爸爸媽媽不安或沮喪時, 他也會顯得不高興。
很多兒童心理學家都認為依戀關系是嬰兒與成人之間特殊的情感聯系。 依戀是指對人的親近傾向, 個體對他所要親近的對象得以親近時, 會產生很大的安全感與滿足感。 依戀行為開始于嬰兒期, 是人類社會行為的開端。 嬰兒通常的依戀對象是父母或天天照看他的人, 嬰兒對他們有著強烈的情感依賴, 喜歡和他們在一起, 并對他們的情緒變化極為敏感。
Advertisiment
嬰兒把母親視為安全基地, 當母親在身邊時, 他會自行在四周探索, 自己玩玩具;當母親離去時, 他會緊張, 甚至啼哭;而當母親去而復返時, 他會表示出非常高興。 而多數母親是以嬰兒的需要為取向去照顧嬰兒的, 作為一種互動, 嬰兒依戀母親并關注其情緒狀態, 以此來獲得安全感與滿足感。 小寶的情緒反應就是這種體現。 他隨時在觀察媽媽的各種表現, 一旦發現異常, 比如爸爸媽媽臉上的表情與往日不同, 說話的聲音尖銳而高昂, 他就覺察出差異了。 于是, 他的擔憂就以哭泣的方式表現了出來。
對策:
1.父母間的爭執應該盡量避開孩子
如果孩子經常目睹父母之間的互相謾罵、取笑對方、互揭傷疤,
甚至動手打架,
Advertisiment
2.盡量控制語音語調
父母有時因為對一些事情意見不統一而發生爭執,
說話聲音大,
孩子的感覺卻是爸爸媽媽在大吵,
他們不再彼此相愛了。
特別是那些十分敏感的孩子,
父母間的輕微沖突也會讓他們十分緊張,
對他們造成壓力。
因此,
當著寶寶的面,
要控制語音語調。
3.父母爭執后應留心觀察孩子的態度和反應
父母在爭執后如果發現孩子變得內向,
并出現一些諸如頭疼、胃疼等癥狀,
或是脾氣變得暴躁,
動不動就會和小朋友吵架。
Advertisiment
4.讓寶寶看到和解的一面
父母有責任向孩子灌輸這樣一個道理:住在一起的人們難免也會意見不和,
會有摩擦和矛盾,
這時應學會彼此體諒。
不管父母在孩子面前爭論得有多么激烈,
事后應該向孩子承認你們剛才的行為不太理智,
大吼大叫是不對的,
今后再遇到類似的情況時會保持冷靜。
應該讓你的孩子目睹你們在爭吵之后的彼此體諒和和解,
這會使他們明白道歉、互相謙讓的重要性,
帶給他們來自于父母和家庭的一種安全感。
如果是比較小的寶寶,父母擔心他們不能完全理解說教的內涵,可以當著寶寶的面表現得親密一點,以此來證明爸爸媽媽還是相愛的,也是愛他的,這樣會給寶寶更直觀的安全感覺,使他們對這個世界,對爸爸媽媽擁有更多的親近與信賴!
如果是比較小的寶寶,父母擔心他們不能完全理解說教的內涵,可以當著寶寶的面表現得親密一點,以此來證明爸爸媽媽還是相愛的,也是愛他的,這樣會給寶寶更直觀的安全感覺,使他們對這個世界,對爸爸媽媽擁有更多的親近與信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