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四種不良行為模式要及早矯正

從2—3歲開始就應該培養孩子的健康行為模式, 糾正常見的不良行為習慣。

依戀行為

由於母親的愛☆禁☆撫、擁抱和哺乳, 嬰幼兒出現“戀母情結”是正常的。 可是, 如果過度依戀, 孩子的心理會變得脆弱, 出現煩躁、焦慮情緒, 嚴重者甚至可能出現性取向障礙。 因此, 應從小讓孩子和其他人多接觸;通過玩“捉迷藏”的遊戲, 讓孩子逐漸脫離對母親的依戀。

對抗行為

2—4歲的孩子處於“第一反抗期”, 此時60%—80%的孩子不按父母要求去做。 但是, 如果孩子習慣了用撒嬌、發脾氣, 甚至滿地打滾的招數要脅家長, 則可能發展成對立違抗障礙,

Advertisiment
甚至品行障礙。 這種情況家長要及時“冷處理”, 讓孩子發現自己的錯誤, 而不是“以暴制暴”。

攻擊行為

有的孩子像“小霸王”, 誰惹了他都又踢又鬧, 甚至打人摔東西。 3—6歲是孩子攻擊行為的第一個高峰期, 如不克服, 可能發展成反社會人格障礙。 面對這種孩子, 家長首先要規範自身行為, 不要讓孩子模仿到暴力的行為語言, 此外, 教兒童正確的情感渲泄方法, 如傾訴、捏橡皮泥等。

退縮行為

很多獨生子女從小父母“捧在手心”, 事事代勞, 因此缺乏自理能力, 變得孤立、害羞, 出了家門就感到不自在、缺乏安全感。 時間長了, 可能發展成社交恐怖, 出現各種類型的適應障礙。 因此, 家長應幫助孩子建立“社交圈子”, 鼓勵孩子獨立解決問題,

Advertisiment
培養自信心。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