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回家綜合征 家長hold住了嗎

每一天, 無論是孩子放學從學校回到家裡, 還是父母下班從公司回到家裡, 都關係到心情轉變的一個過程。 看似很小的一個舉動, 實際上包含了很多深刻的道理, 也為孩子提供了學習的機會與榜樣。 在這個過程中, 時間化、結構化的管理無疑顯得很有必要。

作為家長, 孩子很容易由於過高的期望而產生焦慮、壓力, 這一點毋庸置疑, 尤其對自我控制相對較難的孩子更是如此。 所以, 當孩子放學回家, 父母為他們建立起相關的結構管理就很必要。 同時, 這是幫助孩子順利過渡以及轉換的關鍵所在。

Advertisiment

不要讓回家的畫面中出現爭鬥

很多父母在孩子走進家門前就先打了起來, 因為他們顯然將這樣的畫面預設在孩子回家的路上。 如果父母想像出這樣的情景, 那麼自然會發生。 這不僅沒有幫助, 反而在不知不覺中把事情變得更糟。

解決這個問題的方式之一在於, 進行平和得自我對話。 這樣的途徑可以令父母下班回家時的心情變得舒緩, 告訴自己, 孩子需要你, 並且你有能力讓一切盡在掌控。 這麼做不僅幫助父母自己冷靜下來, 同時能夠集中精力思考接下來該做什麼、怎麼做。

培養孩子給彼此過渡的過程

無論父母還是孩子, 無論下班還是放學回到家裡, 需要有一個轉換及適應的時間:洗把臉、換身舒適的家居服、坐下來休息片刻,

Advertisiment
這樣的安排十分必要。 如果父母下班到家便聽到孩子的呼喚, 不妨告訴他, 給你幾分鐘的時間。

因此, 家長不妨提前向孩子解釋, 爸爸媽媽下班回家後需要一點兒放鬆的時間, 在片刻的休息之後我們再來討論今天的生活, 這一切的出發點是為了我們都好, 也是為這個家好。 可如果孩子對此表現出異議, 並且對父母緊追不放的話, 記住冷靜處理, 不要將此轉變成另一場親子爭鬥。

結構化管理孩子放學回家後的混亂

有一點必須明確:當孩子放學回到家後, 他們需要被提前安排好結構化的管理, 比如有15分鐘的零食時間, 或者20分鐘的運動健身, 給孩子時間做他們想做的事, 然後回到正軌。 基本上, 所有的時間都需要結構化安排與管理,

Advertisiment
這並不意味著刻板, 而是為孩子建立規則的生活方式, 讓孩子有計劃地學習、玩耍、生活。 這一點非常重要, 因為將在長期堅持的過程中, 培養孩子懂得計畫, 並且有條理地完成事情。

當孩子在我開門後猛撲過來

如果孩子一回到家裡, 或者父母剛回來, 就緊盯著爸媽一刻不離開, 那麼作為父母, 必須對孩子這樣的行為進行坦誠的交流。 告訴小傢伙, 無論誰從外面風塵僕僕地回到家後, 應該懂得給對方足夠的個人空間, 無論是讓他洗臉洗手, 還是換身衣服, 都是尊重對方的表現, 同時, 也給自己調整與適應的時間。 孩子需要引導, 也需要父母以身作則。 孩子放學回到家的變化, 可以為他建立起很多方面的學習,

Advertisiment
以小見大培養孩子的性格與心態。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