顱骨共有6塊骨頭組成, 寶寶出生後由於顱骨尚未發育完全, 所以骨與骨之間存在縫隙, 並在頭的頂部和枕後部形成兩個沒有骨頭覆蓋的區域, 分別稱為前囟門和後囟門。
囟門的表面是頭皮, 其下面是腦膜, 其次是大腦和腦脊液。 將手指輕放入在囟門上, 可以摸到跳動。 那是腦脊液壓力隨著心臟搏動、血壓變化而變化, 與脈搏一致。 正常嬰兒坐位時, 囟門略微凹陷。
顱內的腦脊液和身體的血液、組織液不斷交換, 保持平衡。 當身體丟失較多水分時, 腦室的腦脊液也會減少, 壓力降低, 囟門便會明顯凹陷。
Advertisiment
嬰兒時期生長特別迅速, 骨骼發育需要維生維D和鈣。
Advertisiment
少數嬰兒長到5-6個月時, 囟門只留下指類大小, 似乎快要關閉, 但實際上並未骨化, 這不屬提前閉合, 只要頭圍不少於出生時33-34釐米, 1周歲時不少於46釐米, 2歲時不小於47釐米-48釐米就是正常, 不必擔心。
有人認為囟門不能摸, 甚至說摸了會變啞巴, 嬰兒因此囟積下汙黑的痂皮, 這很不衛生。 囟門要像其他部位的頭皮一樣清洗, 不過洗的時候動作要輕柔些。
可曾注意到小嬰兒的頭頂上方有一小片摸上去較軟的地方, 有時還可見到它在上下跳動,
Advertisiment
在前囟後方兩側頂骨與枕骨之間形成一三角形間隙為後囟, 出生時多已閉合或很小, 僅能容一指尖的大小, 但早產嬰兒例外。
各顱骨間的骨縫出生時如為順產經過產道娩出的新生兒可有重疊, 出生後隨著頭圍增大顱骨縫可稍分開, 至生後3-4個月時閉合, 前囟及骨縫的閉合反映顱骨的骨化過程, 閉合過早形成了頭小畸形;閉合太晚多見於佝僂病、腦積水或呆小病(甲狀腺機能低下),
Advertisiment
正常時前囟是平坦的, 當小嬰兒嘔吐頻繁或腹瀉次數大多大量丟失水份可致前囟凹陷;腦膜炎、腦炎、維生素A過量, 有時上呼吸道感染或其他原因引起的高燒如幼兒急疹都可致前囟膨隆或凸起, 小嬰兒發燒或吐瀉時, 要多注意前囟的改變, 凹陷或膨隆都就立即去醫院看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