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因材施教按天性來培養孩子

因材施教按天性來培養孩子, 孩子之間存在著很大的個體差異。 父母只有認識到孩子的天性, 瞭解到孩子獨有的特點, 因材施教, 才會少一些困惑, 多一些明智;孩子也才會少一些挫折, 多一些成功。 —俄國教育家 斯坦丁·烏申斯基 ..

孩子之間存在著很大的個體差異。 父母只有認識到孩子的天性, 瞭解到孩子獨有的特點, 因材施教, 才會少一些困惑, 多一些明智;孩子也才會少一些挫折, 多一些成功。

—俄國教育家 斯坦丁·烏申斯基

【個案點擊】

飛飛是個十分聰明的孩子, 成績很好, 尤其是數學, 幾乎都是一聽就懂,

Advertisiment
在班裡數學一直是第一名, 還曾經獲得市里數學單科競賽冠軍。 當然, 飛飛的也有不理想的地方, 就是無論他多麼努力, 作文也總是寫不好。

飛飛的父母總拿飛飛的作文與他班裡作文最好的那個同學相比, 經常批評飛飛沒有想像力, 缺少語言組織能力等等。 飛飛本來還想多看一些課外書, 彌補自己的不足, 提高作文的水準, 但聽到爸媽多次批評自己之後, 飛飛也開始承認自己沒有寫作能力了, 並對作文開始厭惡。

【案例解析】

“孔子教人, 各因其材”, 這是宋代理學家朱熹總結的孔子教育學生的方法。 古人就知道根據不同的人來施以不同的教育, 以此獲得理想的效果。 而現在有些父母對因材施教卻缺少深刻理解。

Advertisiment
他們想讓孩子出人頭地, 希望孩子在今後的激烈競爭中取勝, 但很多時候會如上例中飛飛的父母那樣, 結果事與願違。 這其中的原因是家長沒有注重孩子的自然天性, 不瞭解孩子的個性特點, 沒有對孩子進行因材施教的結果。

同樣是孩子, 在智力、稟賦、性格、心理等各個方面會存在著不同的特點。 父母首先要瞭解孩子自身的特點, 改變自己的教育觀念, 順應孩子的自然天性, 採取適合孩子自身特點的方式, 因材施教, 才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像上例中的飛飛的父母, 不面對孩子自身的特點, 對孩子要求過於完美, 一味地拿孩子的不足與別的孩子的長處進行比較, 這樣做不僅會傷了孩子的自尊, 還使孩子失去了自信。

Advertisiment
這樣違反因材施教原則的行為, 只會使事情越來越糟。

因材施教, 切忌照搬運用別人教育孩子的成功模式。 父母要根據自己孩子的特點給孩子定下合適的目標, 提出合理的要求。 別的孩子可能在某方面天賦很好, 不需要父母怎麼費心就會做出成績, 而自己的孩子這方面能力比較差, 就需要父母採取適合孩子自身的特點進行教育。 如:不能因為別的孩子天生心態比較穩定, 遇到什麼突發事件都能沉著應變, 就同樣要求天生膽小、怕事的孩子也做到遇事不慌;不能因為別的孩子有爭強好勝的性格, 因此用誇獎別人的方式來激發自己的孩子, 要求本來怯懦自卑的他同樣富有競爭意識。 這些做法的結果只會是事與願違。

Advertisiment

很多父母花費了很多心血教育孩子, 卻沒有收到預期的效果, 因而感覺很困惑, 其實這正是他們沒有根據孩子的特點, 採取適合的方式進行因材施教的結果。

方法一:發現和發揮孩子的長處

方法例示

小山是個五年級的學生, 被同學稱為“四肢發達, 頭腦簡單”。 他的各項體育成績在班裡都是第一, 而學習成績卻總是一塌糊塗。 在如今分數就是一切的觀念下, 小山的父母卻不這樣看待, 他們認為體育好的孩子同樣有出息, 所以, 他們總是鼓勵小山發展體育強項, 讓孩子把長處儘量發揮出來。

一次, 在小山參加學校運動會, 報名的各項比賽又都拿第一時, 父母鼓勵他努力鍛煉, 以後考一個體校, 將來進國家隊,

Advertisiment
參加奧運會比賽。 小山知道自己天生腦子不太靈活, 因此有些自卑。 父母激勵的話語增加了小山的信心。 他不再有自卑的心理, 每天充滿著希望去刻苦鍛煉, 果然在小山上初二時, 由於長跑成績突出, 被直接選入了省體校。

操作提示

父母首先要瞭解孩子的長處, 鼓勵孩子發揮自己的優勢, 不管這個優勢在一般的觀念中是不是具有很大的價值。 哪怕別人都不抱希望, 父母也應該鼓勵孩子。 只要孩子具備他人沒有的強項, 孩子就具有了他人無法可比的核心競爭力。

方法二:不拿孩子的弱點跟他人比較

方法例示

胡大勇今年9歲, 是個體弱多病的男孩。 他不但個子小, 膽子也很小。 胡大勇鄰居家的小濤與他同歲, 卻是個十分勇敢的男孩。

有一次,胡大勇又被別的孩子欺負了,哭著跑回了家,媽媽看見了又心疼又氣憤,就訓斥大勇道:“受了欺負你就知道哭,哭頂個屁用?看人家小濤,跟誰打架都不怕,都能占上風。你真是個窩囊廢!”媽媽總拿大勇的膽小和小濤的勇敢比較,這讓大勇很傷心,他哭著跑到了爺爺那兒,再也不願意回自己家了。

操作提示

每個孩子都有天生的弱點,父母面對孩子的短處時應該倍加小心,用孩子易於接受的方式逐漸改善孩子的不足之處。不能總拿孩子的弱點與別的孩子長處相比較,這樣孩子不但會感覺到自卑,還會對自己失去信心,也將影響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關係。

方法三:根據孩子性格選擇教育方式

方法例示

小明是個聰明的孩子,但他天生敏感,動不動就傷心落淚。小明的父母知道不能對兒子採取嚴厲批評的教育方式。一次,小明因粗心造成丟分,父母十分痛心,卻沒有指責他,而是心平氣和地拿出卷子,幫小明一起找原因,並且勸告他以後考試時要細心,做完後要認真檢查。還告訴他勝不驕,敗不餒的道理,講述有關的人物故事。小明在爸媽因材施教方式的培養下,愉快地吸收著知識,開心地學習著做人的道理。

操作提示

方法例示

當當成績一般,他的父母最初比較注意監督孩子的學習,後來聽了很多家長的教子經驗,說不用管孩子,而孩子的成績依然很好,還說孩子如果天生是學習的料,大人根本不用費心管教等。於是,當當的父母對他的學習開始抓得松了,當當的成績不久滑下去很多。

當當的父母這才認識到此法運用在自己孩子身上不適合。為了提高孩子的成績,他們又開始緊抓當當的學習,一有空就陪著當當學習,幫助他解決學習中遇到的問題,而當當的成績不久又提升了上來。

操作提示

只有根據孩子自身的特點,依據孩子的實際情況,採取恰當的教育方式,孩子才會不斷進步。而聽信別人對孩子的教育經驗,生搬硬套別人的教育方式,常常達不到同樣的效果。

方法五:不提超過孩子身心發展的要求

方法例示

張欣冉的父母高興地來學校參加家長學生聯歡會,希望看到他們的女兒在舞臺上的表演。但他們不僅在臺上沒有看見女兒,台下也沒有找到。原來,張欣冉的父母去年參加了家長與學生的聯歡會後,看到同學們出色的文藝表演節目,感覺很好,於是要求女兒也要進行這方面的訓練,還告訴女兒說下次聯歡會上,張欣冉一定也要表演節目。

在文藝方面沒有天賦的張欣冉,不管如何訓練都找不到感覺。而且父母為了讓她拿名次,訓練了她一套對成人來說都算的上高難度的舞蹈。她害怕表演時會出醜,所以就沒有參加節目演出的報名。為了躲避父母,她放棄了參加聯歡會,偷偷地跑回了家。

操作提示

不同階段的身心發展都有各自的規律和特點。孩子天賦各有不同,父母不能因為自己感覺而強求孩子按自己的要求去做,這樣不但會使孩子心理增加負擔,而且收不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有一次,胡大勇又被別的孩子欺負了,哭著跑回了家,媽媽看見了又心疼又氣憤,就訓斥大勇道:“受了欺負你就知道哭,哭頂個屁用?看人家小濤,跟誰打架都不怕,都能占上風。你真是個窩囊廢!”媽媽總拿大勇的膽小和小濤的勇敢比較,這讓大勇很傷心,他哭著跑到了爺爺那兒,再也不願意回自己家了。

操作提示

每個孩子都有天生的弱點,父母面對孩子的短處時應該倍加小心,用孩子易於接受的方式逐漸改善孩子的不足之處。不能總拿孩子的弱點與別的孩子長處相比較,這樣孩子不但會感覺到自卑,還會對自己失去信心,也將影響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關係。

方法三:根據孩子性格選擇教育方式

方法例示

小明是個聰明的孩子,但他天生敏感,動不動就傷心落淚。小明的父母知道不能對兒子採取嚴厲批評的教育方式。一次,小明因粗心造成丟分,父母十分痛心,卻沒有指責他,而是心平氣和地拿出卷子,幫小明一起找原因,並且勸告他以後考試時要細心,做完後要認真檢查。還告訴他勝不驕,敗不餒的道理,講述有關的人物故事。小明在爸媽因材施教方式的培養下,愉快地吸收著知識,開心地學習著做人的道理。

操作提示

方法例示

當當成績一般,他的父母最初比較注意監督孩子的學習,後來聽了很多家長的教子經驗,說不用管孩子,而孩子的成績依然很好,還說孩子如果天生是學習的料,大人根本不用費心管教等。於是,當當的父母對他的學習開始抓得松了,當當的成績不久滑下去很多。

當當的父母這才認識到此法運用在自己孩子身上不適合。為了提高孩子的成績,他們又開始緊抓當當的學習,一有空就陪著當當學習,幫助他解決學習中遇到的問題,而當當的成績不久又提升了上來。

操作提示

只有根據孩子自身的特點,依據孩子的實際情況,採取恰當的教育方式,孩子才會不斷進步。而聽信別人對孩子的教育經驗,生搬硬套別人的教育方式,常常達不到同樣的效果。

方法五:不提超過孩子身心發展的要求

方法例示

張欣冉的父母高興地來學校參加家長學生聯歡會,希望看到他們的女兒在舞臺上的表演。但他們不僅在臺上沒有看見女兒,台下也沒有找到。原來,張欣冉的父母去年參加了家長與學生的聯歡會後,看到同學們出色的文藝表演節目,感覺很好,於是要求女兒也要進行這方面的訓練,還告訴女兒說下次聯歡會上,張欣冉一定也要表演節目。

在文藝方面沒有天賦的張欣冉,不管如何訓練都找不到感覺。而且父母為了讓她拿名次,訓練了她一套對成人來說都算的上高難度的舞蹈。她害怕表演時會出醜,所以就沒有參加節目演出的報名。為了躲避父母,她放棄了參加聯歡會,偷偷地跑回了家。

操作提示

不同階段的身心發展都有各自的規律和特點。孩子天賦各有不同,父母不能因為自己感覺而強求孩子按自己的要求去做,這樣不但會使孩子心理增加負擔,而且收不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