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國內的嬰兒輔食相比, 國外這方面的產品相對成熟。 分門別類, 花樣繁多。 以我最為熟悉的日本和德國的嬰兒食品為東西方代表來比較介紹一下吧。
飲料篇
記得兒子小的時候, 光喝奶, 不喝水。 每次醫生都叮囑, 寶寶一定要喝水, 不然影響消化吸收。 可是這小子當時喝水像喝藥, 把我們頭疼的。 開店以后接觸到很多媽媽, 說她們的寶寶也是這樣, 不知道怎么辦。
日本和德國都有專門給小嬰兒補充水分的飲料。 比如日本有給滿月寶寶就能喝的大麥茶。 把大麥炒熟后加工制成沖調飲料, 除補充水分外,
Advertisiment
歐洲的飲料更有意思, 生下來7天的寶寶就能喝。 他們叫天然植物茶。 主要是以茴香根和小茴香為原料做成的, 有促進消化液分泌, 緩解嬰兒腸道脹氣的作用。 可惜我買到這個茶的時候, 我兒子早就滿周歲了。 我好奇弄了包泡泡, 不知道茴香做成飲料是什么味道, 出乎意料的清淡, 很清口的感覺。
除了茴香, 用到最多的天然植物是Kamille, 就是洋甘菊。 洋甘菊在歐洲被稱為"月亮之花", 其特質如同月光般清涼、溫柔、純凈。 香味類似蘋果甜香, 所以又被稱為“地上蘋果”。 洋甘菊最主要的特點就是溫和, 尤其適合嬰兒使用。 清熱去火, 具有良好的鎮定舒緩作用, 對于上火引起的牙痛, 以及感冒帶來的肌肉酸痛,
Advertisiment
其他大部分飲料都是果汁。 瓶裝的, 粉末沖調的, 名堂多多。 基本上寶寶2個月以后就可以喝。 這里不再贅述。 值得一提的是日本很注重的一種嬰兒健康飲料, 給寶寶在夏季, 或洗澡后出汗多, 或發燒體弱時補充電解質, 恢復體能。 很多嬰兒食品生產商和藥業公司都有出這種飲料。 也算是物盡其想了。
米粉篇
米粉是寶寶添加輔食后很重要的一項內容, 其消耗量大約僅次于奶粉。 日本因為國產大米價高, 連帶著嬰兒米粉也貴。 最近發現了AKACHAN棋下的HONPO米粉系列,裝量總算是比較大方.以前兒子吃的松屋,
Advertisiment
相比之下歐洲的米粉量比較實在(當然比國產的還是要貴一點), 花樣繁多, 口味從純味到加奶加水果,谷物種類從普通的大米小麥到各種雜糧(燕麥、小米、蕎麥、大麥、黑麥、玉米都有出現), 口味和營養都很豐富。
特別提一下有特色的夜間米粉/麥糊。 夜間米粉/麥糊通常以藍色盒子包裝, 印有星星月亮等圖案。 比較耐消化, 寶寶吃過以后半夜不覺得肚子餓, 基本上不鬧吃的, 可以一覺到天亮咯。 呵呵, 半夜喂寶寶不得好睡的媽媽們不妨一試。
歐洲農業發達,
Advertisiment
這些泥要細說的話真是滔滔不絕了。 時間不早, 我還是長話短說, 免得口干舌燥。
日本最常見的, 就是以下這種類型的產品。 基本上嬰兒食品的大企業都在生產, 像和光堂、貝親、明治、雪印等等。 特色是把食物通過真空干燥脫水后小包分裝, 吃的時候加熱水一調。 一袋一份。 非常方便, 尤其是外出時, 帶上幾袋, 可以頂一陣子。 也有做成罐頭的, 像丘比(這個牌子好象在國內常見的產品是色拉醬), 基本都是小小一個, 70g, 一頓吃完, 不大會浪費。 最大的也就110g裝量。 嘿嘿, 什么都做成小小份的, 要不怎么叫小日本呢。
Advertisiment
個人認為日本輔食有個比較大的優點, 就是海產魚類成分比較多。 比目魚、鰹魚、沙丁魚、鮭魚是經常出現的。 都說海魚對寶寶智力發育好, 可恨去年親戚送了一大堆, 我家那臭小子竟然不怎么賞臉, 寧愿每天吃他的清蒸昂刺魚。 真是想起來就郁悶。
歐洲輔食原料好, 品質也好。 基本都做成罐頭形式, 裝量也大, 最小的125g, 比日本最大裝量的還多點。 大點的250g一個, 拿在手里真沉甸甸的。 罐頭大, 一次吃不完要冷藏, 不太方便。 蔬菜泥原料東西方都比較相似, 采用最多的就是胡蘿卜、南瓜、豌豆之類的蔬菜。 肉泥方面區別大點, 日本人愛用魚, 歐洲就喜歡用肉, 牛肉、豬肉、雞肉, 甚至還有用火雞肉的, 我暈。 看到過給四個月寶寶吃的肉泥罐頭, 難怪人家全民高頭大馬的,四個月就開葷吃肉了,真強啊。
主菜篇
這個標題有點不倫不類,實在也是想不到什么恰當詞語來表述了。
寶寶到了斷乳后期,輔食升級成為主食。這個時候孩子對味覺有了一定的需要,而且因為出了牙,對食物的質感也有要求,經常喜歡吃到有形狀,能咬咬的東西。
日本對于這個階段的嬰兒食品,不再是采用粉末型的了,而是把菜肴制作好后,放進真空袋子里(說日本人是吃袋袋食品長大的也不為過)。比如什么蘿卜燉肉,魚丸蔬菜。吃的時候倒出來加熱一下。肉丁、菜葉,紅紅綠綠一份,好看也好吃,菜肴類型也比較適合中國的飲食習慣。缺點和米粉一樣,性價比低,給寶寶換換口味還可以,天天吃消費也是比較大的。
歐洲還是采用罐頭。比如牛肉意大利面,看得到一段段短面條。另外是出現了比較粗的嬰兒米/麥粉。西方吃早餐的時候經常弄一碗干的燕麥片,往上澆一大勺冷酸奶。拌拌就嚼著吃了。說實話要是沒有好牙口,吃著真夠費勁的。大概是要從小培養,所以寶寶的米麥粉也開始做的粗糙,其中還有各種雜糧。現在我給兒子也吃著,希望能練練他的牙,呵呵。
日本通常從寶寶6個月開始有這方面的零食。一般6個月的寶寶吃的是米果,或者米餅。用大米做成,加入水果或者海產各種口味。非常松脆,遇水即軟。都做成長條形,讓寶寶自己拿著吃。7個月開始出現圓球形的餅干了,還是很松脆,比較類似于泡芙質地。9個月之后基本是餅干的樣子。1歲和1歲半兩個階段的餅干品種非常豐富,口味上也加入更多材料,比如芝麻,魚蝦之類。
歐洲餅干相比之下品種簡單些。也是從寶寶6個也開始,有磨牙條。9個月-12個月就有各種口味的曲奇餅。好象我給兒子買到吃到的都是以奶味為主的,也比較甜。不知道是不是讓寶寶在飲食習慣上逐步向成人靠攏,因為那邊的甜點真的是很甜。
不過說一千道一萬,最好的奶是母乳,最好的輔食也是媽媽親手做的DD。不僅是新鮮,而且讓寶寶從小就熟悉家庭的口味,是多么溫暖的事情啊。
難怪人家全民高頭大馬的,四個月就開葷吃肉了,真強啊。主菜篇
這個標題有點不倫不類,實在也是想不到什么恰當詞語來表述了。
寶寶到了斷乳后期,輔食升級成為主食。這個時候孩子對味覺有了一定的需要,而且因為出了牙,對食物的質感也有要求,經常喜歡吃到有形狀,能咬咬的東西。
日本對于這個階段的嬰兒食品,不再是采用粉末型的了,而是把菜肴制作好后,放進真空袋子里(說日本人是吃袋袋食品長大的也不為過)。比如什么蘿卜燉肉,魚丸蔬菜。吃的時候倒出來加熱一下。肉丁、菜葉,紅紅綠綠一份,好看也好吃,菜肴類型也比較適合中國的飲食習慣。缺點和米粉一樣,性價比低,給寶寶換換口味還可以,天天吃消費也是比較大的。
歐洲還是采用罐頭。比如牛肉意大利面,看得到一段段短面條。另外是出現了比較粗的嬰兒米/麥粉。西方吃早餐的時候經常弄一碗干的燕麥片,往上澆一大勺冷酸奶。拌拌就嚼著吃了。說實話要是沒有好牙口,吃著真夠費勁的。大概是要從小培養,所以寶寶的米麥粉也開始做的粗糙,其中還有各種雜糧。現在我給兒子也吃著,希望能練練他的牙,呵呵。
日本通常從寶寶6個月開始有這方面的零食。一般6個月的寶寶吃的是米果,或者米餅。用大米做成,加入水果或者海產各種口味。非常松脆,遇水即軟。都做成長條形,讓寶寶自己拿著吃。7個月開始出現圓球形的餅干了,還是很松脆,比較類似于泡芙質地。9個月之后基本是餅干的樣子。1歲和1歲半兩個階段的餅干品種非常豐富,口味上也加入更多材料,比如芝麻,魚蝦之類。
歐洲餅干相比之下品種簡單些。也是從寶寶6個也開始,有磨牙條。9個月-12個月就有各種口味的曲奇餅。好象我給兒子買到吃到的都是以奶味為主的,也比較甜。不知道是不是讓寶寶在飲食習慣上逐步向成人靠攏,因為那邊的甜點真的是很甜。
不過說一千道一萬,最好的奶是母乳,最好的輔食也是媽媽親手做的DD。不僅是新鮮,而且讓寶寶從小就熟悉家庭的口味,是多么溫暖的事情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