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國外兒童情緒調節研究的現狀(上)

自從心理學家系統研究人類行為以來, 情緒調節就一直是一個令人感興趣的課題。 近十幾年來, 隨著個體社會化研究的深入和心理教育研究的興起, 情緒調節及其研究的重要性日益為心理學家所重視。 並在兒童中進行了大量的研究, 積累了較為豐富的成果。 本文僅對國外兒童情緒調節研究的現狀作一簡要介紹。

1 研究現狀

從現有文獻來看, 心理學家對情緒調節的具體研究, 主要集中在以下六個方面:

1.1 情緒調節是一個內涵豐富的概念, 情緒心理學家對情緒調節的涵義的界定方式, 主要可以歸納為三類:

Advertisiment

第一類可稱之為適應性界定方式, 即強調情緒調節是一種適應社會現實的原情緒和行為反應。 例如cole、Miehel和Teti等認為, 情緒調節是以一種社會可以容忍的方式, 靈活地對一系列情緒(包括積極的和消極的)發展要求作出反應的能力, 以及在需要的時候延緩反應的能力。 再如, Thomposon指出, 情緒調節是一種適應社會現實的活動過程, 它要求人們的情緒反應具有靈活性(非呆板)、應變性(非固定不變)和適度性(非喚醒過度或喚醒不足), 以使人們能以有組織的、建設性的方式, 迅速而有效地適應變化的社會情境。

第二類可稱之為功效性界定方式, 即突出情緒調節旨在服務個人目的。 例如Masters(1991)指出, 情緒調節是一種服務於個人目的、有利於自身生存與發展的活動。

Advertisiment
與之相應, Campos(1989)和Smith(1993)等的許多研究也發現, 人們調節自身情緒反應的內外過程, 尤其是它的強度和久暫性特徵, 與實現或達到個人目的有關。 採用這種界定方式的研究者強調, 情緒調節不僅僅是一個簡單地或被動地適應社會情境要求的活動, 而且也是一個與自身利益密切相關的活動; 人們是否進行情緒調節以及如何調節, 是對社會情境的主觀意義及自身應付能力的認知的函數。

第三類可稱之為特徵性界定方式, 即從情緒調節的某一特徵或特性著手, 對之加以界定。 例如, Dodge(1989)從其操作過程著手, 認為情緒調節是激發一種活動以調節(減弱、增強或改變)另一種活動的過程。 Cicchetti、Ackerman和Izard(1995)強調情緒調節的動力特性,

Advertisiment
認為情緒調節是一個發生在意識內外的、包括生理、認知、體驗和行為反應的動力組織系統, 其功能是驅動和組織行為, 以從一個或多個方面(生理、認知、體驗和行為)適應特定情境。 Salovey和Mayer(1990)從情緒調節在人的智慧結構中的地位入手, 認為情緒調節是情緒智慧的主要成分之一, 並將之視為Gardner的社會智慧結構中的一個亞成分。

當然, 這三種界定方式之間其實是相互關聯的,它們有助於我們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認識情緒調節的本質。

1.2 情緒調節與主觀體驗

一是情緒調節對主觀體驗的依賴性。 許多研究者認為, 情緒調節的方法或技能的選擇和效能, 依賴于兒童所體驗到的特定情緒。 例如, Worlden和Smith的一項對兒童情緒調節策略的研究結果表明,

Advertisiment
情緒調節的方法或技能因不同情緒而異。 在這項研究中, 絕大多數兒童認為, 對於憤怒和羞愧, 解決問題是最好的情緒調節方法;對於悲傷, 尋求支持是最好的情緒調節策略;而對於創傷感, 遠離創傷源是最好的情緒調節方法, 等等。 [1]

二是情緒調節對認知評價的依賴性, 許多研究者認為, 既然主觀情緒體驗的產生受自身認知評價的引導, 那麼有效調節自身情緒體驗的一個必要前提, 就涉及如何認識或評價相應的情緒刺繳。 還有許多研究者認為, 許多需要調節的情緒體驗本身, 都存在著認知方面的問題, 例如, 極度憂鬱或焦慮的產生, 往往是兒童認為所期盼的結果無法實現或相反的結果必將產生,

Advertisiment
而自己對之又無能為力的結果。 因此, 許多研究者指出, 改變認知或學會合理認知, 是情緒調節的重要方法之一。 [1]

1.3 情緒調節與生理反應

關於情緒調節與生理反應之關係的研究, 主要集中於這樣兩個問題:

一是情緒調節是否需要一定程度的生理喚醒。 許多研究表明, 情緒調節與高強度生理喚醒相關聯。

首先從情緒調節的產生來看, 情緒調節是一個自我控制的過程, 其中許多活動產生于意識水準之上, 即個體必須知道自己所要調節的到底是什麼。 而這種意識的產生, 取決於個體是否處於高強度的情緒喚醒狀態或體驗到強烈的情緒。 換句話說, 當個體處於高強度的情緒喚醒狀態時, 他才可能產生情緒調節的意識與活動。 其次從情緒調節的結果來看,有效情緒調節的一個通常的自然結果,就是使有機體處於低喚醒狀態。亦即從生理學的意義上來說,情緒調節可以看作是一個使有機體從激動狀態回歸平靜狀態的體內平衡過程。

二是反映情緒活動的生理指標與情緒調節能力或潛能的關係。許多研究者發現,情緒的自我調節能力與生理變化之間有著某種對應關係,可以通過測量那些通常反映情緒活動的生理指標,如心率、血壓、瞳孔變化和皮膚電阻等,研究個體情緒調節能力或潛能。這方面的具體研究多數集中在心率上。其中許多研究表明,心臟的基本活動方式標誌著有機體抑制體內平衡以對刺激作出反應的潛能,以及自我調節以恢復體內平衡的潛能;面對新奇刺激時,那些心率維持在較高水準的兒童更容易產生害羞、恐懼的反應;在一個啼哭的嬰兒面前,學齡前兒童的心率變化與其安慰行為之間有著明顯的相關。

摘自《心理發展與教育》,2000年第2期第49-52頁

其次從情緒調節的結果來看,有效情緒調節的一個通常的自然結果,就是使有機體處於低喚醒狀態。亦即從生理學的意義上來說,情緒調節可以看作是一個使有機體從激動狀態回歸平靜狀態的體內平衡過程。

二是反映情緒活動的生理指標與情緒調節能力或潛能的關係。許多研究者發現,情緒的自我調節能力與生理變化之間有著某種對應關係,可以通過測量那些通常反映情緒活動的生理指標,如心率、血壓、瞳孔變化和皮膚電阻等,研究個體情緒調節能力或潛能。這方面的具體研究多數集中在心率上。其中許多研究表明,心臟的基本活動方式標誌著有機體抑制體內平衡以對刺激作出反應的潛能,以及自我調節以恢復體內平衡的潛能;面對新奇刺激時,那些心率維持在較高水準的兒童更容易產生害羞、恐懼的反應;在一個啼哭的嬰兒面前,學齡前兒童的心率變化與其安慰行為之間有著明顯的相關。

摘自《心理發展與教育》,2000年第2期第49-52頁

相關用戶問答
  • 1回答

    戶外兒童攝影晴天拍攝技巧?

    陽光明媚的日子是進行戶外攝影的好日子,充足的光線、愉悅的心情都是拍出好照片的重要保證之一。不過,並不是在陽光明媚的日子裡都可以隨便拍攝出好的人像攝影作品來,其中還有不少需要講究的地方。由於五一假期時... [詳細答案]

  • 1回答

    戶外兒童攝影陰天拍攝技巧?

    對於在室外拍攝人像時應該採用哪種類型的光線,很多人往往選擇從身後直接照射過來的明亮陽光,直接照射被攝物的正面光。但很多時候這種直射光線會令被攝物件不得不眯起眼睛。如果太陽所處的位置低,眯眼的臉上的光... [詳細答案]

  • 1回答

    戶外兒童攝影雨景拍攝技巧?

    雨天我們可以拍什麼呢?浪漫的斜風細雨、街頭濕漉漉的小景、還有那激動人心的閃電。雨天的特點是,水產生反光現象,雨中的景物反光較強,下雨的時候,由於光的漫射,每一樣東西似乎都呈現出與平時不同的色澤。這種... [詳細答案]

  • 1回答

    戶外兒童攝影夜景拍攝技巧?

    夜景人像的拍攝屬於難度比較大的一種,因為需要考慮到前景背景的曝光正常,又要考慮到如何才能讓前景人物的影響清晰地留影。的確,這是多數遊客在遊覽夜景的時候遇到的難題之一。尤其是在使用相機的自動檔拍攝的時... [詳細答案]

  • 10回答

    請問兒童假性近視有什麼症狀?

    歪頭:常歪頭看電視是由於歪頭時可減少部分彌散光線的干擾和影響 [詳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