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國外嬰兒爬行研究面面觀

寶寶學爬中的“自然開發”和“人工開發”

自然開發是以孩子自然發育的時速為基礎, 比如, 到了爬行期, 但孩子的四肢發育還沒有完全做好爬行準備, 這個時候, 父母就應有意識地給孩子做促進四肢發育的運動操, 推動孩子進入爬行期, 或在孩子開始爬行, 但動作遲緩時, 在孩子前邊引逗孩子加速, 這些都是以自然為基礎的開發, 不會對孩子造成傷害。

而人工開發往往不顧孩子的自然發育程度, 人為地過度實施開發, 其結果適得其反。 曾有位年輕的母親, 聽說爬行對嬰兒的視神經和大腦發育有好處,

Advertisiment
孩子剛剛三個月, 她就每天拉著孩子爬行, 結果等孩子會爬行以後, 才發現孩子的兩隻腳因過早地接受爬行訓練變形了。

這位元母親所犯的錯誤是太心急了, 沒等孩子的四肢發育到足以支撐起頭腦和身體的時候, 就憑著自己的主觀願望, 以揠苗助長的方式拉孩子爬行, 結果給孩子帶來了傷害。 每個孩子都有一個內在發育的時刻表, 家長要尊重這個時刻表。 母親可以引導孩子爬行, 孩子的爬行速度會加快, 空間也會變大。 千萬不能強拉孩子爬行, 避免人工開發。

國外嬰兒爬行研究面面觀

1、雷蒙達德人類研究所研究發現, 原始民族中, 允許嬰兒自由地在地上爬行的民族, 比嚴格限制嬰兒爬行的民族的文化或技術水準要高。

Advertisiment
嬰兒爬行動作有助於訓練嬰兒眼睛、手部及腦部協調的發展, 對日後其他活動, 如寫字、玩玩具均有幫助。

2、心理學家W•溫格的研究指出, 在印第安落後民族中也出現這種情況, 允許嬰兒在地上自由爬行的民族智力商數比較高。

3、有試驗研究證明了爬行對孩子深度的知覺和客體永久性的發展都有促進作用。

爬行與深度知覺發展的關係

深度知覺在個體出生6個月後迅速發展起來, 人們一般認為這是神經系統的成熟所決定的。 有研究者認為深度知覺的發展不是單一因素決定的, 而可能是以成熟與爬行經驗的共同作用為發展前提的。 研究者利用吉布森設計的“視覺懸崖”裝置, 採用兩種研究程式, 對此問題進行了研究。

Advertisiment

在第一項研究中, 研究者把據有不同爬行經驗的嬰兒逐個放在中央板上, 鼓勵他們爬過“深灘”, 結果發現爬行時間在6周以內的嬰兒並未表現出人們預期的回避反應, 而嬰兒對“深灘”的回避反應常常在會爬6-8周後出現。 隨後, 研究者選取不會爬行和會爬行的相同月齡嬰兒(7.3個月), 將其面朝下, 平舉到一定高度後分別在“深灘”、“淺灘”上方緩慢下降, 並比較其心率變化。 不會爬行的嬰兒在其下放到石崖兩側過程中的心率變化均不明顯, 而會爬的嬰兒在下放到“深灘”的過程中心率加快, 在下放到“淺灘”的過程中心率沒有顯著變化。 為進一步證實爬行經驗與嬰兒深度知覺發展的關係, 又選取6、7、8個月會爬的嬰兒,

Advertisiment
分別鼓勵他們爬過“深灘”和“淺灘”。 結果表明, 嬰兒爬過“深灘”的可能性與開始爬過“深灘”前的憂鬱時間都與爬行經驗顯著相關, 而與嬰兒開始爬行的年齡無關。 上述研究結果表明, 嬰兒深度知覺的發展不完全決定于其生理是否成熟, 而與其爬行存在相關。 會爬、而且有較豐富爬行經驗的嬰兒表現出較高的水準。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