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在做家務中培養孩子的責任心

如果誰想讓自己14歲的孩子習慣于幫忙做家務, 父母必須在他2歲的時候就慢慢滲透這種習慣。
曾經聽到過一個10歲孩子的媽媽抱怨, 自己每天從早上就開始忙活孩子的事:叫醒孩子前, 要為他接好刷牙用的水, 牙膏還要擠到牙刷上;早飯端上桌;在孩子吃早飯時, 趕緊去疊他的被子……想一想, 這樣的生活是否會是你和我的未來?
不要以為孩子們長大了, 自然什麼都會做, 更不要以為, 他們什麼都願意做。 如果你沒有從小培養他做一些“家務”事的習慣, 就別指望著他長大了能主動幫你做什麼。 當然, 我們也不是讓父母把孩子培養成“勞動能手”,

Advertisiment
只不過, 總有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是他們可以, 而且應該分擔的。
合理的做家務的年齡是大約在孩子2歲多的時候, 開始幫忙把飯碗拿到廚房;3歲的時候試著倒垃圾;4歲時可以掃一掃地……
然而這僅僅是理想狀況!看看下面兩個鏡頭:
鏡頭一:
5歲的蓓蓓想要一輛印有熱帶魚的滑板車, 一直想培養女兒在家裡負起點責任的爸爸暗喜機會來了:他提出蓓蓓必須為全家人擦皮鞋一個月, 才可以買。 從這天開始, 每天晚飯後蓓蓓就坐在房門口, 賣力地擦拭爸爸、媽媽和自己的鞋子。 看著女兒如此乖巧, 第三個星期的週末爸爸就提前兌現了諾言, 和蓓蓓一起買回了滑板車。 結果兩天后, 蓓蓓說什麼也不願繼續她的“工作”了。
Advertisiment

鏡頭二:
傑仔總是亂丟圖書和玩具, 為這事不知挨過媽媽的多少數落。 這天, 6歲的傑仔無法再忍受媽媽的嘮叨, 開始反擊:“我丟的東西我自己整理, 只求您別再嘮叨了。 ”傑仔花了一個下午整理他的房間, 成效斐然。 然而, 當他重新要找故事書、找拼圖時, 卻大動肝火:什麼都找不著。 看著兒子整理上的低能, 媽媽歎了口氣:所有的圖書混放在書櫃裡, 大大小小的拼圖和積木一起倒進了玩具筐, 當然不好找了。 唉, 還是我來吧……幾天後, 傑仔亂丟東西的毛病又發作了, 因為他曉得背後有個“整理義工”嘛。
以上兩個例子, 都是父母希圖從家務小事做起, 培養孩子的責任意識和勞動觀念;兩個孩子, 曾經也饒有興致地去做,
Advertisiment
但不到兩個星期, 就沒了堅持下去的動力。 是孩子天生三分鐘熱度?天生難以養成自我服務和服務家人的習慣?天生不能將責任進行到底?小事都難以堅持下來, 將來如何做大事?
不是。 將孩子的責任意識半途扼殺的, 其實是父母, 是父母越俎代庖的“積極性”!是父母沒有將設立的原則推行到底。
做家務對孩子來說往往不過是一種新遊戲, 所以要很新鮮有趣才行。 很多小孩子剛開始的時候會非常興奮地幫忙整理玩具, 幫媽媽擺餐桌、掃地、倒垃圾, 但一旦他們發現這些家務在重複, 很無聊, 他們就會躲得遠遠的, 對你的要求充耳不聞, 完全不考慮自己作為家庭成員還有什麼“義務”(我才不管呢!)
其實, 除了家務事不象孩子的其他遊戲那樣有趣之外,
Advertisiment
造成孩子們排斥做家務的原因往往來自父母本身:
強制的責任讓孩子變得逆反
如果父母希望孩子能夠做一些事情, 最好用誇獎、認同、支持和鼓勵等情緒來代替“責任”這類有壓力的詞,如果我們總是使用家長權威, 孩子可能在長期的強制下會變得拒絕甚至逆反。
孩子的成績遭到輕視或者否定
我們在要求孩子幫忙做家務的時候, 總免不了擔心孩子會幫倒忙。 這種擔心無意識地通過我們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