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為寶寶體檢寶寶體檢是很重要的事情, 但有時我們會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疏忽了, 其實體檢不一定要去醫院, 在家也可以做的。 簡單的檢查不僅可以做到心中有數, 而且也可以及時發現異常, 一旦有問題馬上就能跟醫生描述狀態。
重要的八次體檢
第1 次體檢(出生后第42 天)
肢體: 其小胳膊、小腿總是呈屈曲狀態, 兩只小手握著拳。
視力: 能注視較大的物體, 雙眼很容易追隨手電筒光單方向運動。
生☆禁☆殖☆禁☆器: 男嬰的睪丸此時應降入陰囊。
微量元素: 寶寶在6 個月以內, 每日需要鈣600mg, 而他從母乳或奶粉中只能攝取到300mg 左右的鈣。
Advertisiment
第2 次體檢(寶寶4 個月時)
動作發育: 能支撐住自己的頭部, 俯臥時, 能把頭抬起并和肩膀成90 度。 扶立時兩腿能支撐身體。
視力: 雙眼可追隨運動的筆桿, 而且頭部亦隨之轉動。
聽力: 聽到聲音時, 會表現出注意傾聽的表情, 人們跟他談話時會試圖轉向談話者。
口腔: 此時孩子的唾液腺正在發育, 經常有口水流出嘴外。
微量元素: 這時的孩子要繼續補鈣和維生素D , 而且要添加新鮮菜汁、果泥等補充容易缺乏的維生素C,
Advertisiment
血液: 4 個月的孩子從母體帶來的鐵已經消耗完, 如果日常食物不注意鐵的攝入, 就容易出現貧血, 要給孩子多吃蛋黃、豬肝湯、肝泥等含鐵豐富的食品。
第3 次體檢(寶寶6 個月時)
動作發育: 會翻身, 已經會坐, 但還坐不太穩。 會伸手拿自己想要的東西, 并塞入自己口中。
視力: 身體能隨頭和眼轉動, 對鮮艷的目標和玩具, 可注視約半分鐘。
聽力: 注意并環視尋找新的聲音來源, 能轉向發出聲音的地方。
牙齒: 6 個月的孩子有些可能長了2 顆牙, 有些還沒長牙, 要多給孩子一些稍硬的固體食物, 如面包干、饅頭干等練練咀嚼, 磨磨牙床, 促進牙齒生長。 由于出牙的刺激, 唾液分泌增多, 流口水的現象會繼續并加重,
Advertisiment
血液: 6 個月之后, 由母體得來的造血物質基本用盡, 若補充不及時, 就易發生貧血。 需分析貧血的原因是飲食原因還是疾病造成的。 在家時, 注意觀察孩子面色、口唇、皮膚粘膜是否蒼白, 如有以上癥狀或體征, 應考慮是否貧血, 并到醫院進一步檢查。
骨骼: 6 個月以后的孩子, 鈣的需要量越來越大, 缺鈣會形成夜間睡眠不穩, 多汗, 枕禿。 較嚴重的還會出現方顱, 肋骨外翻, 應讓孩子每天都有戶外活動的時間, 同時繼續服用鈣片和維生素AD 滴丸。
第4 次體檢(寶寶9 個月時)
動作發育: 能夠坐得很穩, 能由臥位坐起而后再躺下, 能夠靈活地前后爬, 扶著欄桿能站立。 雙手會靈活地敲積木,
Advertisiment
視力: 能注視畫面上單一的線條, 視力約0.1。
牙齒: 小兒乳牙的萌出時間, 大部分在6 ~ 8 個月, 小兒乳牙的計算公式:月齡減去4 ~ 6。 此時要注意保護牙齒。
骨骼: 每天讓孩子外出堅持戶外活動, 接受紫外線照射, 促使皮膚制造維生素D , 同時還應繼續服用鈣片和維生素AD 滴丸。
微量元素: 最好檢查一下體內的微量元素, 此時孩子易缺鈣、缺鋅。 缺鋅的孩子一般食欲不好, 免疫力低下, 易生病。
第5 次體檢(寶寶1 周歲時)
動作發育: 這時候的孩子能自己站起來, 能扶著東西行走, 能手足并用爬臺階, 能用蠟筆在紙上戳出點或道道。
視力: 可拿著父母的手指指鼻、頭發或眼睛, 大多會撫弄玩具或注視近物。
聽力: 喊他時能轉身或抬頭。
Advertisiment
牙齒: 按照公式計算, 應出6 ~8 顆牙齒。 乳牙萌出時間最晚不應超過一周歲。 如果孩子出牙過晚或出牙順序顛倒, 就要尋找原因, 它可能是由缺鈣引起的, 也可能是甲狀腺功能低下所致。
第6 次體檢(寶寶18 個月時)
1 ~2 歲, 體檢變為每半年一次。 到第6 次體檢的時候, 孩子已經18 個月了。
大小便: 能夠控制自己的大便, 在白天也能控制小便, 如果尿濕了褲子也會主動示意。
動作發育: 能夠獨立行走, 會倒退走, 會跑, 但有時還會摔倒;能扶著欄桿一級一級上臺階, 下臺階時, 會往后爬或用臀部著地坐著下。
視力: 此時應注意保護孩子的視力, 盡量不讓孩子看電視, 避免斜視。
聽力: 會聽懂簡單的話, 并按你的要求做。
血液: 孩子須檢查血紅蛋白, 看是否存在貧血情況。
蛔蟲癥: 1 歲半的孩子,自己能夠吃東西、喝水,但還沒有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很容易感染蛔蟲癥。應查一下大便,看是否有蟲卵。
肘部脫位: 1 歲半的孩子活潑而好動,但其肘關節囊及肘部韌帶松弛薄弱,在突然用力牽拉時易造成撓骨頭半脫位。父母在給孩子穿衣服時,教訓孩子時,應避免過猛的牽拉動作。
第7 次體檢(寶寶2 周歲時)
動作發育: 能走得很穩,還能跑,能夠自己單獨上下樓梯。能把珠子串起來,會用蠟筆在紙上畫圓圈和直線。
大小便: 完全能夠控制。
牙齒: 乳牙20 顆已出齊。
聽力: 大約掌握了300 個左右的詞匯,會說簡單的句子。如果孩子到2 歲仍不能流利的說話,要到醫院去做聽力篩查。
第8 次體檢(寶寶3 周歲時)
動作發育: 能隨意控制身體的平衡,完成蹦跳,踢球、越障礙、走S 線等動作,能用剪刀、筷子、勺子,會折紙、捏彩泥。
視力: 孩子到3 歲時,視力達到0.5 ,已達到類似成人的精確程度。此時寶寶應進行一次視力檢查,我國大約3 %的兒童發生弱視。孩子自己和父母一般難以發現。在3 歲時如能發現,4 歲以前治療效果最好,5 ~ 6 歲仍能治療,12 歲以上就不可能治療。
牙齒: 醫生會檢查是否有齲齒,牙齦是否有炎癥。
專家提示:
現在城市已經普遍設立了兒童保健卡,在0 ~3 歲間進行8 次體檢。如果在養育寶寶的過程中你有些什么疑惑或擔心時,你可以撥打社區兒童體檢科的電話,請兒童保健醫生做專業的分析和判斷,這樣不僅能讓孩子的營養保健得到及時的指導,還能及早發現病癥,予以治療。
常見的測量方法1. 測體重方法: 在測量前,寶寶應先排出大小便,然后脫去鞋襪、帽子和衣褲,僅穿短衫褲。嬰兒應臥于秤盤中,較大的寶寶可蹲在秤臺中央測重,測量時要注意保暖。
正常: 出生時平均3 千克,前半年每月增長0.6 千克,后半年每月增長0.5 千克,以后每年增長2 千克。
異常: 超過10% 為體重偏重,超過20% 為肥胖癥,低于5% 為營養不良。
2. 量身高方法: 家中常用軟尺測量。軟尺宜用布質的,不宜用伸縮性較大的純塑料尺。3 歲以下采用臥位測量。將寶寶脫去鞋襪,面部向上,兩耳在同一水平上。家長位于寶寶右側,左手握住兩膝,由另一家長從頭頂量至足底。
正常: 嬰兒出生時平均身高為50 厘米,前半年每月增長2.5 厘米,后半年每月增長1.2 厘米,第二年增長10 厘米,以后每年增長5 厘米。
異常: 如果身高低于正常同性別同年齡3 個百分位數或兩個標準差,那么可能患了侏儒癥或呆小癥等。
3. 測前囟方法: 測前囟斜徑( 兩側囟門對邊中點連線)。在前囟后有較小后囟,用手輕壓可估計大小。
正常: 初生時為2 ~ 2.5 厘米,至12 ~ 18 個月時閉合。
后囟門在2 ~ 4 個月閉合。
異常: 若囟門過大或過晚閉合可能有腦積水。
4. 測頭圍方法: 家長立于寶寶的前方,用左手拇指將軟尺零點固定于寶寶頭部右側齊眉弓上緣處,軟尺從頭部右側經過后腦勺枕骨最高處,繞頭一圈。量時軟尺要緊貼頭皮,左右對稱,有長發的應先將頭發在軟尺經過處上下分開。
正常: 出生時頭圍34 厘米,6 個月42 厘米,1 歲為45厘米,2 歲為47 厘米。
異常: 過小可能腦發育不全,過大可能腦積水。
5. 測胸圍方法: 家長立于寶寶前方,用左手拇指將軟尺零點固定于被測者胸前乳☆禁☆頭下緣,右手拉軟尺使其繞過后背兩肩胛下角的下緣,經左側回到零點,讀數時取平靜時呼、吸氣的中間讀數。
正常: 初生時為32 厘米,6 個月為43 厘米,1 歲為45厘米,2 歲為49 厘米。
異常: 1 歲時若頭圍仍大于胸圍,可能患了佝僂病或營養不良。
6. 量臂圍方法: 先讓寶寶上肢放松下垂,在上臂最粗處測量,圍繞一圈后讀數值。測量時軟尺只須緊貼皮膚即可,勿壓迫皮下組織。
正常: 初生為10.2~10.5 厘米,1 歲平均為13.5~14.7厘米,以后每1 歲增加1~2 厘米。
轉載:39健康網
看是否存在貧血情況。蛔蟲癥: 1 歲半的孩子,自己能夠吃東西、喝水,但還沒有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很容易感染蛔蟲癥。應查一下大便,看是否有蟲卵。
肘部脫位: 1 歲半的孩子活潑而好動,但其肘關節囊及肘部韌帶松弛薄弱,在突然用力牽拉時易造成撓骨頭半脫位。父母在給孩子穿衣服時,教訓孩子時,應避免過猛的牽拉動作。
第7 次體檢(寶寶2 周歲時)
動作發育: 能走得很穩,還能跑,能夠自己單獨上下樓梯。能把珠子串起來,會用蠟筆在紙上畫圓圈和直線。
大小便: 完全能夠控制。
牙齒: 乳牙20 顆已出齊。
聽力: 大約掌握了300 個左右的詞匯,會說簡單的句子。如果孩子到2 歲仍不能流利的說話,要到醫院去做聽力篩查。
第8 次體檢(寶寶3 周歲時)
動作發育: 能隨意控制身體的平衡,完成蹦跳,踢球、越障礙、走S 線等動作,能用剪刀、筷子、勺子,會折紙、捏彩泥。
視力: 孩子到3 歲時,視力達到0.5 ,已達到類似成人的精確程度。此時寶寶應進行一次視力檢查,我國大約3 %的兒童發生弱視。孩子自己和父母一般難以發現。在3 歲時如能發現,4 歲以前治療效果最好,5 ~ 6 歲仍能治療,12 歲以上就不可能治療。
牙齒: 醫生會檢查是否有齲齒,牙齦是否有炎癥。
專家提示:
現在城市已經普遍設立了兒童保健卡,在0 ~3 歲間進行8 次體檢。如果在養育寶寶的過程中你有些什么疑惑或擔心時,你可以撥打社區兒童體檢科的電話,請兒童保健醫生做專業的分析和判斷,這樣不僅能讓孩子的營養保健得到及時的指導,還能及早發現病癥,予以治療。
常見的測量方法1. 測體重方法: 在測量前,寶寶應先排出大小便,然后脫去鞋襪、帽子和衣褲,僅穿短衫褲。嬰兒應臥于秤盤中,較大的寶寶可蹲在秤臺中央測重,測量時要注意保暖。
正常: 出生時平均3 千克,前半年每月增長0.6 千克,后半年每月增長0.5 千克,以后每年增長2 千克。
異常: 超過10% 為體重偏重,超過20% 為肥胖癥,低于5% 為營養不良。
2. 量身高方法: 家中常用軟尺測量。軟尺宜用布質的,不宜用伸縮性較大的純塑料尺。3 歲以下采用臥位測量。將寶寶脫去鞋襪,面部向上,兩耳在同一水平上。家長位于寶寶右側,左手握住兩膝,由另一家長從頭頂量至足底。
正常: 嬰兒出生時平均身高為50 厘米,前半年每月增長2.5 厘米,后半年每月增長1.2 厘米,第二年增長10 厘米,以后每年增長5 厘米。
異常: 如果身高低于正常同性別同年齡3 個百分位數或兩個標準差,那么可能患了侏儒癥或呆小癥等。
3. 測前囟方法: 測前囟斜徑( 兩側囟門對邊中點連線)。在前囟后有較小后囟,用手輕壓可估計大小。
正常: 初生時為2 ~ 2.5 厘米,至12 ~ 18 個月時閉合。
后囟門在2 ~ 4 個月閉合。
異常: 若囟門過大或過晚閉合可能有腦積水。
4. 測頭圍方法: 家長立于寶寶的前方,用左手拇指將軟尺零點固定于寶寶頭部右側齊眉弓上緣處,軟尺從頭部右側經過后腦勺枕骨最高處,繞頭一圈。量時軟尺要緊貼頭皮,左右對稱,有長發的應先將頭發在軟尺經過處上下分開。
正常: 出生時頭圍34 厘米,6 個月42 厘米,1 歲為45厘米,2 歲為47 厘米。
異常: 過小可能腦發育不全,過大可能腦積水。
5. 測胸圍方法: 家長立于寶寶前方,用左手拇指將軟尺零點固定于被測者胸前乳☆禁☆頭下緣,右手拉軟尺使其繞過后背兩肩胛下角的下緣,經左側回到零點,讀數時取平靜時呼、吸氣的中間讀數。
正常: 初生時為32 厘米,6 個月為43 厘米,1 歲為45厘米,2 歲為49 厘米。
異常: 1 歲時若頭圍仍大于胸圍,可能患了佝僂病或營養不良。
6. 量臂圍方法: 先讓寶寶上肢放松下垂,在上臂最粗處測量,圍繞一圈后讀數值。測量時軟尺只須緊貼皮膚即可,勿壓迫皮下組織。
正常: 初生為10.2~10.5 厘米,1 歲平均為13.5~14.7厘米,以后每1 歲增加1~2 厘米。
轉載:39健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