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幼兒的活動天生具有音樂性, 但如何創造相對豐富的音樂環境、保護和開發其音樂潛能、讓音樂成為孩子受用一生的樂趣, 才是大多數家長關心的問題。 其實, 並非一定要把孩子早早送進音樂興趣班進行視唱和樂器學習, 根據其年齡和性格特點, 在合適的時候選擇合適的方式進行音樂啟蒙和薰陶才是最佳的教育方法。
· 樂器學習不必太早, 但音樂啟蒙可以從嬰兒期開始
大部分的孩子從小就能夠接觸到音樂環境, 如媽媽哼唱的童謠、催眠曲等等, 都能為其習慣音樂的節奏性與旋律性打下基礎。
Advertisiment
· 營造和諧的音樂氛圍, 促進孩子的音樂感知能力
經常處於音樂氛圍中能訓練孩子默唱(內心聽覺)的能力, 所以家長不妨在孩子起床、吃飯、閱讀或繪畫時播放音樂, 營造溫馨靜謐或活潑生動的家庭音樂環境。 2歲以上的孩子已經能夠進行簡單的跟唱, 對此家長應該持鼓勵的態度, 在一旁打拍子或帶唱, 以提高孩子對音樂的關注和興趣。
Advertisiment
· 把音樂結合在遊戲和生活中, 培養孩子的興趣
無論是作為孩子的樂感培養還是日後的技能訓練, 熱愛音樂的前提永遠是培養興趣。 許多孩子之所以將練習鋼琴或小提琴看成枯燥乏味的學習任務, 都是因為無法從中享受到音樂帶來的樂趣, 而這種樂趣, 家長最好能從小在孩子的生活情景中培養。 平時可以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 開展一些簡單、有趣的音樂活動讓孩子參與:如在學唱兒歌時用拍拍手、跺跺腳來訓練其節奏感;利用音樂曲目編成童話故事;用環境、身體或樂器的聲源來嘗試音樂的組合搭配;用歌唱為未完成的旋律創編“答句”等等。
Advertisiment
· 感知音樂的音畫性和情感性, 提高音樂鑒賞能力
音樂的音畫性可以通過旋律和節奏營造氛圍, 使孩子重現感知過的事物、情景;也可以通過聯想, 組合成新的意象, 家長只需略加描述提示, 就能幫助孩子身臨其境地張開想像的翅膀, 進入美妙的藝術境地。 而情感性的音樂了感情☆禁☆色彩和情節因素, 塑造出鮮明的音樂形象, 再配合家長的講解和引導, 能讓孩子積極主動地投入音樂氛圍, 逐步感受樂曲的風格, 如活潑歡快或抒情柔和, 並做出相應的情感反應, 成為真正聆聽音樂、感知音樂、欣賞音樂的“藝術家”。
Advertisiment
音樂教育的目的不應該是培養音樂家,
讓孩子儘早接受音樂的陶冶,
不但能培養其藝術品位,
還能發展右腦形象思維,
在發揮孩子與生俱來的潛力上扮演著重要角色,
對架構孩子健康自信、和諧安全的環境十分有益。
音樂是開啟人類智慧寶庫的鑰匙,
讓我們從家庭教育中做起,
儘早對孩子進行音樂啟蒙,
將音樂知識化繁為簡,
引導他們去觀察、欣賞五彩繽紛的世界吧,
相信每一位父母都能成為孩子最好的音樂啟蒙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