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吼叫孩子, 這些道理我們都懂, 可為什麼事到臨頭, 就容易失控、吼孩子呢?
我們為什麼控制不住內心的洪荒之力?
我們並不是任何時候都會吼叫, 而是在一些特定環境下, 情緒容易瞬間爆發。 想想這個場景是不是很熟悉:
下班回家, 開門前還跟碰到的鄰居友好打招呼, 開門後看到一地的玩具, 立刻“笑臉”變“怒臉”,
Advertisiment
表面上看, 是孩子沒有收拾好自己的東西, 導致我們對Ta大吼大叫, 但深究內因呢?
吼叫——孩子確實犯了錯, 而且屢教不改當媽之前, 我們或許想過, 教育孩子一定要溫柔。 結果, 當了媽以後, 感覺一天到晚被孩子挑戰底線, 脾氣變得那叫一個大啊, 不吼孩子都不可能。
與其自問為什麼一秒變“吼叫媽”, 不如想想為什麼不管怎麼教育孩子, Ta都常犯錯誤?
有一次在我們社區的學習中心, 幾個孩子一起看書, 其中有個孩子一定要玩另一個家長帶來的IPad, 任憑他媽媽怎麼威逼利誘都不行, 那位同行家長也準備把IPad準備遞給孩子了, 誰知孩子的脾氣一上來, 順手就把IPad給重重地扔到地上!
頓時兩位家長臉色都變了,
Advertisiment
那個孩子看到媽媽責備他, 同行家長臉色也不對了, 意識到自己做了錯事, 立刻大哭起來:“誰叫你們不給我玩!”然後兩腳蹬蹬地把身邊的書也踹了。
孩子犯錯後, 單純地讓孩子承認錯誤還不夠, 就像上面這個孩子, 明明知道自己做了錯事, 還是試圖通過繼續犯錯來掩蓋之前的錯誤。
吼叫——孩子是“出氣筒”遷怒于孩子也是吼叫的一個原因, 你在別的地方受氣了, 比如老闆、同事, 甚至另一半, 吼孩子, 只是把Ta當成了自己的“出氣筒”。
還記得那個心理學上著名的“踢貓效應”嗎?一位父親在公司受到老闆的批評, 回到家把沙發上蹦來跳去的孩子臭駡了一頓。
Advertisiment
明明我們的憤怒來自他人, 只因為孩子比我們弱小, 並且依賴我們, 所以吼孩子便成為一種讓我們最簡單、快速、有效地發洩不滿的途徑。
吼叫——原生家庭的影響或“遺傳”對於有些家庭, 吼叫更像是“遺傳”。 從小被吼叫著長大, 而為人父母後, 吼孩子也是自然而然的行為模式。
Diane就有一個“怒吼媽”的原生家庭, 這給她帶來了非常大的影響:
當孩子讓我煩躁時, 我會下意識對他們吼:“你們什麼也做不好!”
我沒有意識到自己在重複媽媽的行為, 直到有天我整理小時候的房間, 在抽屜裡翻出一張疊起的、泛黃的筆記紙。
Advertisiment
“當我長大, 變成媽媽以後, 我絕對不要:打我的孩子、對他們大喊大叫、罵他們搞砸了一切。 ”
我終於想起, 這是我七歲生日時寫下的生日願望。 這才明白, 我徹底地辜負了七歲時的自己, 我成了像我媽媽那樣的人。
從那時起, 我開始有意識地進行自我監控, 一旦發現自有吼叫的前兆, 我就提醒自己閉嘴、深呼吸, 耐心聽孩子解釋, 不像過去那樣, 不分青紅皂白地責駡他們。
同時, 我也告訴自己, 雖然媽媽對我造成的傷害已是既成事實, 但我仍能主動做些什麼, 來改善我現在和將來的生活。
這種原生家庭帶來的影響並一定都是負面的, 關鍵是我們需要有意識去改變。
Advertisiment
所以, 我們需要一種方式, 能像一面鏡子一樣, 照射出吼叫的來龍去脈。
記錄吼叫事件, 看清楚自己是如何一步步吼起來
意識到自己是“大嗓門媽媽或爸爸”, 說明我們已經開始有意識在改變了。 有一個方法能讓戒吼事半功倍, 那就是——記錄“發吼事件”。
記錄觸發吼叫的事件, 能夠讓我們在盛怒過後, 根據觸發吼叫事件的原因、頻率等, 理性地分析、總結自己對孩子的吼叫是哪一種情況。 也就是說, 能夠讓我們更清楚地認識自己。
一, 根據可見的表像, 讓我們清楚吼叫類型歸屬, 父母據此戒脾氣。
作為成年人, 我們有能力選擇為人父母的方式。 因此, 如果意識到自己對孩子的吼叫與自己的父母有關聯時, 不要把父母給自己的印記又給孩子烙上。 從我們自己開始,切斷“吼叫”的家庭遺傳。
如果是拿孩子當“出氣筒”,戒吼就從父母管理自己的情緒、克制自己的脾氣做起。
二,根據孩子經常令我們吼叫的事件,跟孩子具體事件具體約定,讓孩子真正改掉容易犯錯的毛病。
孩子犯錯,重要的是引導孩子一起分析,哪裡錯了?為什麼錯?什麼是對的?這次錯了該怎麼做,如何避免再犯同樣的錯誤?,這才讓孩子獲得辨別是非對錯的能力,也不再輕易犯錯。比如,把我們期望孩子做到的,先跟孩子做一個平等的“君子協議”。
說到這裡,有家長要說了,朝孩子吼叫的時候,哪裡還管什麼記錄不記錄,即使想到要記錄,怒吼過後,也無從記起了。
所以,Dora媽為大家設置了一些簡便的記錄點,能讓我們有效地記錄吼叫到底是怎麼發生的,便於從根本上“戒吼”。
這樣記錄最有效!
第一條:記錄孩子做什麼事最容易惹惱你,具體到時間、地點,例如
事件:孩子早上賴床
日期:×年×月×日,星期×
時間:早上×點
地點:孩子房間
第二條:記錄你在吼叫前的身體和心理反應,比如體態、手勢、聲調以及呼吸的變化,例如
身體反應:嗓門變大,甚至做出要打孩子的動作
情緒反應:感到不耐煩、火氣沖頭
心理反應:辛苦帶孩子、管家,還要上班,生活像一起雞毛
第三條:記錄你對孩子吼了什麼話,例如
你的吼叫:“再不起來,早飯也不要吃了!”
或者威脅孩子“再不聽話,就不要你了!”
第四條:記錄你在吼叫中,另一半、孩子各自有什麼反應,例如
另一半的反應:置身事外,或者幫你一起吼孩子,或者護著孩子
孩子的反應:對你的吼叫見怪不怪,或者大哭大鬧,或者雖然害怕,但還是拖拖拉拉
第五條:記錄你對孩子吼叫之後的心情和接下來的行為,例如
自身感受:為自己不能控制情緒和脾氣而後悔,或內疚
接下來的行為:看到孩子害怕,或不開心,試圖跟孩子和解等
第六條:根據前5條記錄,判斷自己的吼叫是習慣性的,還是發洩性的,還是孩子犯錯導致的,並給出戒吼對策,例如:
戒吼類型:孩子某個錯誤一犯再犯,導致你忍無可忍的吼叫
戒吼對策:跟孩子溝通、交流,做一個約定,並且一定要遵守
從戒吼記錄中找出令你發吼頻率最高的事,消滅它
通過每次發吼發脾氣的記錄,你會發現,對孩子大吼大叫的事情有很多:跟孩子說話時,他漫不經心;寫作業拖拖拉拉,還容易出錯;沒給Ta買喜歡的東西,耍賴撒潑……
借著記錄,時刻提醒著自己並總結:
孩子的哪些事是令自己容忍不得的?
哪些事又多少次地頻繁出現?
是自己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緒還是自己糾正孩子的方法不對?
......
從戒吼事件的記錄中,找出頻繁發生的、最令你無法控制情緒的事情,跟孩子一起“消滅”它。
比如,孩子因為不願意寫作業而拖拖拉拉,我們先確定自己沒有帶個人負面情緒在裡面,然後跟孩子交流、溝通,告訴Ta,這是Ta的責任跟義務,必須要完成,並定下相應的規定。
定好以後,一旦孩子再出現這種行為,就嚴格按照規定來處理。
一到兩個星期之後,你就會發現孩子的拖拉行為會大大減少,你吼叫的次數也會變少哦。
等到你把第一個“發吼事件”徹底消滅後,再選擇另一個作為新目標。依次下去,相信你一定會成為預想中的“溫柔媽媽”!
從我們自己開始,切斷“吼叫”的家庭遺傳。如果是拿孩子當“出氣筒”,戒吼就從父母管理自己的情緒、克制自己的脾氣做起。
二,根據孩子經常令我們吼叫的事件,跟孩子具體事件具體約定,讓孩子真正改掉容易犯錯的毛病。
孩子犯錯,重要的是引導孩子一起分析,哪裡錯了?為什麼錯?什麼是對的?這次錯了該怎麼做,如何避免再犯同樣的錯誤?,這才讓孩子獲得辨別是非對錯的能力,也不再輕易犯錯。比如,把我們期望孩子做到的,先跟孩子做一個平等的“君子協議”。
說到這裡,有家長要說了,朝孩子吼叫的時候,哪裡還管什麼記錄不記錄,即使想到要記錄,怒吼過後,也無從記起了。
所以,Dora媽為大家設置了一些簡便的記錄點,能讓我們有效地記錄吼叫到底是怎麼發生的,便於從根本上“戒吼”。
這樣記錄最有效!
第一條:記錄孩子做什麼事最容易惹惱你,具體到時間、地點,例如
事件:孩子早上賴床
日期:×年×月×日,星期×
時間:早上×點
地點:孩子房間
第二條:記錄你在吼叫前的身體和心理反應,比如體態、手勢、聲調以及呼吸的變化,例如
身體反應:嗓門變大,甚至做出要打孩子的動作
情緒反應:感到不耐煩、火氣沖頭
心理反應:辛苦帶孩子、管家,還要上班,生活像一起雞毛
第三條:記錄你對孩子吼了什麼話,例如
你的吼叫:“再不起來,早飯也不要吃了!”
或者威脅孩子“再不聽話,就不要你了!”
第四條:記錄你在吼叫中,另一半、孩子各自有什麼反應,例如
另一半的反應:置身事外,或者幫你一起吼孩子,或者護著孩子
孩子的反應:對你的吼叫見怪不怪,或者大哭大鬧,或者雖然害怕,但還是拖拖拉拉
第五條:記錄你對孩子吼叫之後的心情和接下來的行為,例如
自身感受:為自己不能控制情緒和脾氣而後悔,或內疚
接下來的行為:看到孩子害怕,或不開心,試圖跟孩子和解等
第六條:根據前5條記錄,判斷自己的吼叫是習慣性的,還是發洩性的,還是孩子犯錯導致的,並給出戒吼對策,例如:
戒吼類型:孩子某個錯誤一犯再犯,導致你忍無可忍的吼叫
戒吼對策:跟孩子溝通、交流,做一個約定,並且一定要遵守
從戒吼記錄中找出令你發吼頻率最高的事,消滅它
通過每次發吼發脾氣的記錄,你會發現,對孩子大吼大叫的事情有很多:跟孩子說話時,他漫不經心;寫作業拖拖拉拉,還容易出錯;沒給Ta買喜歡的東西,耍賴撒潑……
借著記錄,時刻提醒著自己並總結:
孩子的哪些事是令自己容忍不得的?
哪些事又多少次地頻繁出現?
是自己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緒還是自己糾正孩子的方法不對?
......
從戒吼事件的記錄中,找出頻繁發生的、最令你無法控制情緒的事情,跟孩子一起“消滅”它。
比如,孩子因為不願意寫作業而拖拖拉拉,我們先確定自己沒有帶個人負面情緒在裡面,然後跟孩子交流、溝通,告訴Ta,這是Ta的責任跟義務,必須要完成,並定下相應的規定。
定好以後,一旦孩子再出現這種行為,就嚴格按照規定來處理。
一到兩個星期之後,你就會發現孩子的拖拉行為會大大減少,你吼叫的次數也會變少哦。
等到你把第一個“發吼事件”徹底消滅後,再選擇另一個作為新目標。依次下去,相信你一定會成為預想中的“溫柔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