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教育觀念的改變, 很多家長都認為對孩子的幼稚教育要分性別從而再進行。 其實不然, 對於孩子的幼稚教育, 應該按照孩子的自身的愛好、性格、脾氣等自身實際情況而開展教育, 而不必考慮性別問題。 這樣更加有利於展開適合孩子的幼稚教育!
女兒喜歡拿刀玩劍、兒子喜歡玩洋娃娃, 性向上會否有問題?家長們不必太多慮。 近日, 美國一項研究顯示, 女孩因性向喜好去參加足球隊或學跆拳、柔道等, 在社會適應力上也較為優秀。 倘若只為了社會的既定認知而限制了孩子原本有興趣的活動,
Advertisiment
幼稚園開設興趣班, 舞蹈和繪畫班裡都是女生, 而足球班是一水兒禿小子。 老師曾建議按照孩子的喜好報班, 但都遭到了拒絕, 理由是:女孩要文靜男孩可以淘氣些。 給男寶寶買衣服時, 媽媽們發現襪子上有一點蕾絲也要剪掉, 而女寶寶也決不買皮球當禮物……
大部分父母對於性別都有既定的觀念, 比如女孩子不可隨意大動肝火, 男孩子不可任意悲傷哭泣, 讓孩子一味的按性別印象來克制情緒, 只會造成孩子內心的痛苦。 想要讓孩子真正的發揮才能與資質, 為人父母者要適當地從“性別意識”中抽離。
在幼稚教育中需要區分性別嗎?
Advertisiment
有能表現出怒氣的媽媽和表現出悲傷的爸爸, 對孩子而言, 會比傳統家庭(男女區分)中的孩子來得容易與朋友相處, 壓力也較小。
人們常把男性是“威武的、活潑的”, 女性是“軟弱的、服從的”這種二分法來替兩性做刻板定義。 然而男性之中也有“雖然活潑卻又膽怯的人”, 女性之中更有“堅強又具行動力的人”。 只以“男生是攻擊性的、女孩是情感豐富的”來解讀孩子的行為, 會有失准的時候。 這是因為除了性別特徵, 孩子也會根據其內在感覺和行動狀況, 而有不同的反應表現, 往往因為被刻板的性別表現要求, 而沒有表現出來, 實際上男孩、女孩都有基本人性。
孩子最初接觸的照顧者通常是母親, 所以性別意識的觀念啟蒙也是來自于母親。
Advertisiment
一般來說, 母親會覺得女兒和自己比較親, 不僅是性向特質相似、行動上也更親密, 還有自己想表達的情感, 通常女兒也比兒子更能理解。 但不能因此而“放棄”兒子學習在情感上的表達方式的機會, 母親本身不先去設限, 才能給予情感教育上最適當的教養。
不去強調刻板的角色扮演。 “你是女孩所以要文靜”、“你是男孩所以要勇敢”, 在要求孩子時不要加注“性別”的說法才會中肯, 孩子要文靜還是勇敢, 只是對身為一個人在氣質上的要求, 無關於性別。 因此, 與其說“你是男孩所以……”或“你是女孩所以……”還不如強調“我是我”的觀念。
媽媽對兩性特質較敏感, 撫育的孩子比較容易出現“女孩子更女性化”, 而“男孩子更男性化”的傾向。
Advertisiment
因為“覺得”男孩喜歡汽車, 女孩喜歡洋娃娃, 所以毫不考慮就以此標準購買玩具給孩子是不當的做法。 與其以性別來區分玩具或遊戲方式, 更應該用性格及本身性向興趣來決定, 並增加玩具性質的多元性。
有一天, 如果女兒跑來要求說“我要去踢足球”, 你該高興女兒有旺盛的體力和健康的體格,
Advertisiment
小編總結:如今的教育觀念越來越強, 很多家長都會讓女兒去學習鋼琴、舞蹈, 培養為一個文靜斯文的女生。 而會培養男孩子成為一個愛運動的男生。 其實, 在幼稚教育中, 爸爸媽媽不用考慮孩子的性別, 讓孩子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 這樣的幼稚教育或許更加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