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父母是真心想要要尊重孩子, 但卻把握不了“尊重”這個界限。
當寶寶要去觸碰插座, 你很迅速而且很堅決地制止了他。 家長對於孩子寫作業還是要用商量的口吻, 這就顯得沒必要了。
當孩子玩你的化妝品時, 你也應當同樣直截了當。 雖然這樣的行為不會有危險, 但是你的權利受到了侵犯。 這是一種健康的利己主義。 這樣做的結果是, 孩子不會以自我為中心, 從長期來看, 這對所有相關的人都有好處。
遵守規則不會帶來不必要的糾纏, 會減少負面情緒的輸出。 當孩子知道了你的底線之後,
Advertisiment
小鹿看動畫片, 規定好是三集, 三集看完之後, 立刻放下手機, 他就不會哭鬧。 如果在小鹿不斷地要求再加看一集的攻勢之下, 心軟了, 想想一集不過5分鐘, 那就再看一集吧。 不過, 讓他再看一集之後, 他還會再沒完沒了地, 哭鬧著要求再看一集, 再看好多集。 結果是, 他看得十分不滿足, 我的情緒也消耗了不少。
孩子需要規矩
紮克伯格的父親老紮這樣說:“我經常對兒子說不。 但說不要有理有據, 擺事實講道理。 從小做規矩很重要, 孩子的某些行為需要父母當場指出不能容忍。 如果你能夠在孩子們很小的時候就說清楚不喜歡什麼不良行為,
Advertisiment
理解別人的感受是適應集體生活所必須具備的能力。
沒有任何約束, 沒有規則引導, 孩子更加為所欲為, 不去瞭解、學習、適應集體和社會生活的限制和規則。 這會阻礙孩子對集體生活和夥伴發展表現出應有的興趣, 讓孩子覺得混亂和不適, 問題和挑戰增多。
最有諷刺意味的是, 溺愛型父母養出來的孩子是最不快樂的。 沒有規則, 太過自由, 他們會感受到巨大的空虛感, 不能建立心理邊界, 因而缺乏安全感。
隨著人的長大, “我”的範圍擴大——我的安全空間、我的觀念、我的選擇、我的權利——心理邊界, 我的地盤我做主。 比如你愛吃番茄炒蛋, 這時候有個人想勸說你, 紅燒肉才好, 你心理可能就會在嘀咕:我愛吃什麼是我的自由,
Advertisiment
心理邊界好象是一個人的心靈家園。
孩子的心理邊界建立得越早, 今後生活的混亂就少。
沒有建立心理邊界的孩子, 可能沒有自我, 弱小, 不夠獨立, 沒有安全感, 不清楚自己的需要。 多數會患上焦慮症和抑鬱症, 暴力程度也相對較高, 有反社會行為。
溺愛與尊重
我們認為愛是無條件的, 不管孩子犯了什麼錯, 有多少缺點, 我們都依然愛孩子, 但也有家長將無條件的愛當成了無條件的妥協。
不斷妥協, 不給孩子設立規矩, 是溺愛最顯著的特徵。
溺愛根本不是尊重孩子的需求。 尊重,
Advertisiment
有時責駡孩子之後, 也會內疚, 不由自主就想買他喜歡的東西給他。 溺愛的過程是滿足父母需要的過程, 出於父母自己內在的某種心結的需要, 而不是尊重孩子的需求。
溺愛孩子的父母會導致孩子的以自我為中心。 這樣的孩子往往不太能經得起挫折, 稍有挫折就覺得天要塌下來。
立規矩之後, 孩子很可能在碰到規則的時候, 受挫折, 受責罰。 這其實是一種心裡上抗挫折的鍛煉。
Advertisiment
不要怕給孩子立規矩
不要害怕拒絕孩子, 你認為你的拒絕是大事一件, 會讓孩子非常受挫, 但對孩子來說, 可能就是小事一樁。 小孩的臉說變就變。 前一秒鐘, 他還在梨花帶雨, 後一秒, 他已經陽光燦爛了。
孩子是很靈活的。 對孩子來說, 需要探索的東西很多。 在某一個方面受挫, 他很快會轉向另一個不受限制的方面。
最近, 小鹿非常喜歡說服我。 不讓小鹿觸碰熨斗, 他會告訴我說, 底不能碰, 可以碰手把, 沒有插電, 涼了的時候, 就可以玩了。 他在給洗澡盆裡放水的時候, 喜歡將噴頭對著牆沖, 在告訴他不能這樣的時候, 他轉向了澡盆的內壁, 轉換了方式, 既自由又合規矩。 小鹿才2歲3個月呀。
給孩子設立規矩的前提都是不要“過度控制。 ”與立規矩同樣重要的是——讓孩子有足夠的自由去探索世界。
如果你發現你的孩子經常惹麻煩,問題可能不在於他需要更多的紀律約束,而是因為環境不適合他,再或者你定的規矩太多。
”與立規矩同樣重要的是——讓孩子有足夠的自由去探索世界。如果你發現你的孩子經常惹麻煩,問題可能不在於他需要更多的紀律約束,而是因為環境不適合他,再或者你定的規矩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