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準備懷孕>遺傳優生>正文

在美國高中“中國媽媽”為何成了貶義詞


日前, 一篇《美國高中中國媽媽為何成了貶義詞?》的文章在網上引發熱議。 帖子說, 在美國學生、家長眼中, 華裔家庭的孩子缺少獨立性和自主性, 什么事都是媽媽說了算。

中國媽媽在美國高中生口中成了一句諷刺語, 這令不少華裔學生煩惱, 認為中國媽媽是世界上最偉大的;也有家長反省, 認為潛意識里的溺愛對孩子造成了傷害。

原帖:(小標題為編輯所加)

總以別人為標桿


第一次聽到美國高中校園、尤其是華人學生集中的高中流行中國媽媽(chinese mom)一詞時, 我并不懂這個詞的真正含義, 也不知道是褒還是貶。

Advertisiment
后來專門和一些中學生交談, 才了解了美國一些高中校園流行這個詞的原因。

華裔家庭的高中生對這個詞的理解和感受是:中國媽媽特別愛攀比, 人家的孩子去學鋼琴, 自己的媽媽也要孩子去學鋼琴。 人家的孩子考上了哈佛、耶魯, 中國媽媽就會說, 看看人家, 你也要考哈佛、耶魯。 總之, 在對孩子的教育上, 中國媽媽永遠是以別人為標桿, 然后讓子女去達成媽媽心中的目標。 一些華裔高中生為此與母親產生矛盾, 他們的理由很簡單, 為什么中國媽媽總要比這比那, 我是我, 我就是我, 為什么不能按我自己的情況來設計人生呢?

媽媽就像一只老母雞


主流社會或者說是白人家庭的高中生對中國母親的含義的解釋與華裔家庭的高中生有所不同。

Advertisiment
他們認為華裔家庭的同學缺少獨立性和自主性, 什么事都要媽媽說了算。 媽媽就像一只老母雞, 華裔的同學就如小雞, 總要靠老母雞的翅膀來保護。 中國媽媽在白人中學生中是一句諷刺語, 而不少華裔學生為此感到煩惱。

不少華裔移民到美國, 他們心中的美國夢中最主要的一個方面就是希望子女能夠接受美國最好的教育, 當然哈佛、耶魯等美國最一流的大學是他們追求的目標。 因此在美國各族裔移民中, 華裔家庭是最重視子女教育的, 而且考入名牌大學的比例也比其他少數族裔要高, 在這里中國媽媽功不可沒。

竟管如此, 在美國的教育理念下, 中國媽媽的做法卻成了高中生中不被贊賞的行為。

Advertisiment
沒有人否認中國媽媽的苦心、用心以及實際行動對子女能夠在激烈競爭中有機會進入好的大學所起的作用, 但另一方面, 中國媽媽為什么又會成了流行的貶義詞呢?

攀比和為孩子設立教育目標是兩個概念

其實, 從華裔家庭高中生和白人家庭高中生對中國媽媽一詞的解釋上已經有了答案。


每一個民族都有自己的特性, 我們民族的一個特性也許是太好攀比了, 從大事到雞毛蒜皮的事, 總是要和同事、左鄰右舍比一比。 尤其是在子女教育上, 從小開始就是不斷加碼, 這個課, 那個班, 人家孩子上, 咱家孩子絕不能拉下, 也不管孩子有沒有興趣, 是不是那塊料。 孩子少了樂趣, 變成了小大人。

Advertisiment

攀比和為孩子設立教育目標是兩個概念, 而且攀比的結果最終往往是對自己的孩子沒了信心。 從小為孩子設立教育目標, 基本上是根據孩子自身的條件, 不斷地去挖掘其潛能, 并尋找最適合孩子教育的大學。

其實每一個家長都希望子女入讀大學名校, 但現實是能進去的人太少了。 對絕大多數學生而言, 其實選名校不如選專業。 如果一個高中生可以考入耶魯大學歷史系, 畢業后到中學做教師, 年薪5萬, 或是他可以進入加大洛杉磯分校計算機學院, 畢業后可以在大公司就職, 年薪7萬, 家長會選擇讓子女讀那所學校, 答案并不難。

對于中國媽媽, 我認為值得多思考的是, 敢不敢讓子女早自立, 而不必一生中都讓自己的角色定位在老母雞上。

Advertisiment
不少華裔中學生對白人同學中國媽媽的看法是較認同的, 其實在高中階段, 孩子的獨立性已悄然形成, 為什么很多高中生上大學非要到遠離父母的城市去讀, 因為他們終于解放了, 再也不用每天聽老母雞的咯咯叫了。

上海媽媽的反省:


盲目攀比不利孩子成長


期中考試成績下來了嗎, 考了多少分?某某同學多少分? 這是家住徐匯區的朱女士在校門口見到女兒后的第一句話, 怎么又比你高, 下次要超過他。 女兒佳佳原本笑盈盈的臉上愁云密布。 從小到大, 佳佳都在與別人的比較中長大, 從幼兒園的彈琴、識字、算術到上學后的成績、教輔書、培訓班, 每一項都不能落于人后。 媽媽甚至為佳佳制作了一張趕超某某人的目標卡, 貼在書桌上刺激佳佳。


老師,有什么辦法可以讓我不和別人比嗎?幫幫我! 12355熱線心理咨詢師、上海交大副教授劉曄萍說,最近,一位大二學生小金走進咨詢室求助,自從進入大學后,周圍優秀學生比比皆是,小金的成績始終不理想,讓他近于崩潰。


原來,小金從小在家長爭第一的要求下長大,要比別人強的口號逐漸變成了習慣和行動目標。只有比別人優秀,他才會快樂。一旦被趕超,就無所適從,自卑、嫉妒和痛苦開始滋長。 劉老師擔憂地說,類似的咨詢案例正在急劇上升,盲目攀比已成了根深蒂固的習慣,越來越多的學生正遭受傷害。


據本市一項 《中學生家庭親子沖突的實證與干預對策研究》顯示,媽媽成為親子沖突的 導火索。 在與母親的沖突上,因學業問題和母親爆發激烈親子沖突的青少年列首位。其中,不少被訪者指出,最厭煩攀比媽媽,讓自己活在別人的陰影里。

專家表示:讓孩子做最好的自己


其實,也不必太妖魔化中國媽媽。上海社科院家庭研究中心主任徐安琪表示,據社科院社會學所最近的一次調查顯示,本市大多數孩子對父母的評價都是很高的,若以5分為滿分,在與母親的關系方面,89%的孩子給媽媽打了45分,在評價父母的教育方法上,也有86%的孩子給父母打了45分,77%的孩子認為自己的父母是世界上最好的父母。但她也表示,對于媽媽們潛意識里愛攀比、愛包辦的傾向應引起關注。


橫向比較也有其必要性,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孩子,但家長切忌設定不切實際的目標或假想敵!市西中學心理老師李秀芬建議,媽媽應該認識到每個孩子都有獨特的能力和興趣,絕不能按照一個標準要求他們。主張讓孩子做最好的自己,幫助他們一起開發潛能。


盡管文章中說的是美國教育環境下的中國媽媽,但相當一部分在中國的中國媽媽,則有過之而無不及。盲目攀比,考分第一。管得太多太死,不尊重孩子的個性與愿望,對孩子賦予過高的未來期待,為此又不惜付出過度的物質溺愛。那么,您對中國媽媽話題有何感想,您認為中國的家庭教育存在什么問題?對于家庭教育,對于為人父母,您有什么話要說?筆者希望聆聽到更多媽媽的心聲。

育嬰網網友評論


群體以外的眼光來審視,很能反映我們現在教育模式的存在問題,我們生活在一個大的環境中,也許在潛意識也懷疑過,但是實際實施的時候,還是受社會和群體的影響和壓力,不自主的會去比較和施壓,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設計的軌道去完成小孩子的前半部分人生,到底有沒有把孩子最好的一面發掘和展現出來,卻很少考慮到。


中國的成才模式,是按照出名、賺錢的方向來發展的,忽視了社會存在的價值,一線的工作往往是被認為是可恥和低人一等的,日積月累,價值觀就在一代代的人身上發生了扭曲的變化,越來越脫離了社會的需求,崗位的供求發生了極不比例的失調,這和我們的教育思想也是脫不了干系的。


[2]下一頁 貼在書桌上刺激佳佳。


老師,有什么辦法可以讓我不和別人比嗎?幫幫我! 12355熱線心理咨詢師、上海交大副教授劉曄萍說,最近,一位大二學生小金走進咨詢室求助,自從進入大學后,周圍優秀學生比比皆是,小金的成績始終不理想,讓他近于崩潰。


原來,小金從小在家長爭第一的要求下長大,要比別人強的口號逐漸變成了習慣和行動目標。只有比別人優秀,他才會快樂。一旦被趕超,就無所適從,自卑、嫉妒和痛苦開始滋長。 劉老師擔憂地說,類似的咨詢案例正在急劇上升,盲目攀比已成了根深蒂固的習慣,越來越多的學生正遭受傷害。


據本市一項 《中學生家庭親子沖突的實證與干預對策研究》顯示,媽媽成為親子沖突的 導火索。 在與母親的沖突上,因學業問題和母親爆發激烈親子沖突的青少年列首位。其中,不少被訪者指出,最厭煩攀比媽媽,讓自己活在別人的陰影里。

專家表示:讓孩子做最好的自己


其實,也不必太妖魔化中國媽媽。上海社科院家庭研究中心主任徐安琪表示,據社科院社會學所最近的一次調查顯示,本市大多數孩子對父母的評價都是很高的,若以5分為滿分,在與母親的關系方面,89%的孩子給媽媽打了45分,在評價父母的教育方法上,也有86%的孩子給父母打了45分,77%的孩子認為自己的父母是世界上最好的父母。但她也表示,對于媽媽們潛意識里愛攀比、愛包辦的傾向應引起關注。


橫向比較也有其必要性,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孩子,但家長切忌設定不切實際的目標或假想敵!市西中學心理老師李秀芬建議,媽媽應該認識到每個孩子都有獨特的能力和興趣,絕不能按照一個標準要求他們。主張讓孩子做最好的自己,幫助他們一起開發潛能。


盡管文章中說的是美國教育環境下的中國媽媽,但相當一部分在中國的中國媽媽,則有過之而無不及。盲目攀比,考分第一。管得太多太死,不尊重孩子的個性與愿望,對孩子賦予過高的未來期待,為此又不惜付出過度的物質溺愛。那么,您對中國媽媽話題有何感想,您認為中國的家庭教育存在什么問題?對于家庭教育,對于為人父母,您有什么話要說?筆者希望聆聽到更多媽媽的心聲。

育嬰網網友評論


群體以外的眼光來審視,很能反映我們現在教育模式的存在問題,我們生活在一個大的環境中,也許在潛意識也懷疑過,但是實際實施的時候,還是受社會和群體的影響和壓力,不自主的會去比較和施壓,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設計的軌道去完成小孩子的前半部分人生,到底有沒有把孩子最好的一面發掘和展現出來,卻很少考慮到。


中國的成才模式,是按照出名、賺錢的方向來發展的,忽視了社會存在的價值,一線的工作往往是被認為是可恥和低人一等的,日積月累,價值觀就在一代代的人身上發生了扭曲的變化,越來越脫離了社會的需求,崗位的供求發生了極不比例的失調,這和我們的教育思想也是脫不了干系的。


[2]下一頁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