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在自己做事中感受成長快樂

學會做自己能做的事情, 感受自己獨立做事的快樂與滿足, 體驗自尊自信, 是小班社會領域教育目標。

此目標對幼兒快樂與發展的意義

小班孩子由於年齡小, 需要成人無微不至的關懷、照顧, 所以, 成人往往容易忽略為他們學會自己做事提供機會。 對3歲的幼兒來說, 用小勺吃飯、用杯子喝水、穿脫衣服、把玩具放回原處等都是要學習的內容, 也正是這些在成人看來不如替他們包攬更省事、省心的生活瑣事, 如果給幼兒自己學習的時間、空間與支持, 就會讓幼兒開始萌發的“我自己”的自我意識得到保護,

Advertisiment
並在他們嘗試“我自己”的不斷努力中感受到“我能行”, 從而體驗自尊, 增強自信。 而自尊、自信正是幼兒保留學習興趣, 激勵主動學習的內在動力。 因此, 切不可疏忽這些生活小事對幼兒當前與長遠發展的巨大教育價值。

在幼稚園裡怎樣培養?

在幼稚園, 教師會隨著一日生活的各個環節, 用生動形象的語言, 向幼兒提出明確、具體的要求, 如“一隻手扶著碗, 一直手拿著小勺把飯菜送到嘴裡”;“兩隻手端水杯咕嚕咕嚕地喝水”;“把衣服下邊對齊, 讓紐扣一個一個地從洞裡鑽出來”……通過共同的要求, 給每位幼兒平等的做事的機會和條件, 在幼兒學習自己做事的過程中, 不管孩子的所作所為與成人的期望有多大差距, 如鞋子穿反了,

Advertisiment
水灑在身上了, 飯掉在地上了等等, 教師都會充分肯定幼兒在做的過程中付出的努力, 並注意根據個體差異, 給與適當的幫助, 使他們體驗做事本身的快樂與滿足。

教師會在一日生活的各種活動中, 隨時關注與發現幼兒主動做事的行為, 給予及時的支持和鼓勵。 在日復一日的生活和遊戲活動中, 教師還會根據幼兒在做事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有針對性地引導幼兒在玩中學, 如在幼兒穿鞋時說“腳尖兒對腳尖兒, 小彎兒對小彎兒, 不看小彎兒彎兒, 鞋子裝錯小腳丫兒”的兒歌, 幫助幼兒分清鞋的正反;又如, 和幼兒玩“把玩具送回家”的遊戲, 鼓勵幼兒自己把玩過的玩具擺放好。 總之, 教師會採用各種方式, 不斷鼓勵幼兒通過自己的嘗試,

Advertisiment
和向成人學習, 向同伴學習, 逐步掌握生活技能, 並在這個過程中獲得自信與成功。

家庭中怎樣培養?

凡孩子在幼稚園裡正在學著自己去做的事情, 在家裡也要給孩子提供更多的機會, 鼓勵他們繼續學習自己去做, 儘量避免因為怕忙中添亂, 中斷幼兒的學習。 在孩子做的過程中, 不管您的孩子原來的水準如何, 您都要關心孩子對正在做的這件事的情感、態度、技能等方面的新變化, 使孩子能得到具體的鼓勵。 應引起注意的是, 家庭中的每一個人要對孩子有一致性的教育、一貫性的要求, 儘量與幼稚園教育形成合力, 促使孩子在學做自己能做的事情中獲得更多的快樂與發展。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