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們都笑了。 只有他把這件事當真了, 嘮叨了快半個月。 聽故事時嘮叨、睡覺時嘮叨、起床時也嘮叨, 最後把他的需求簡化成“我想去泰國”。
我只能先哄著, “等媽媽放假了就帶你去。 ”那種無奈的感覺, 你們知道的, 就像帶著在超市里非要買糖果的孩子。
用上共情大法、轉移注意力大法都沒用, 每晚都淚光閃閃地說:“我現在就要去!”
一天早上, 姥爺送他去幼稚園, 小Jo依舊嘮叨著:“我不去幼稚園,
Advertisiment
老師說:“Jo, 今天表現好的小朋友老師才讓他去泰國呢。 ”終於勉強地進園了。 我們以為, 上幼稚園那麼多玩的他會忘記, 沒想到放學時老師一臉黑線地說:“你們快想辦法吧, Jo吃飯睡覺都在問我什麼時候能去泰國。 ”
我不得不正視這個事情了。 仔細詢問過孩子, 他只是想看魚。 泰國是我們大半年前去的, 他應該印象不太深了, 當時也只在沙灘上看過幾隻零星的小螃蟹。
而他最喜歡的一部片子, 就是雅克·貝漢的《海洋》, 我們看了不下百次。 大概link到他腦海裡就是海洋的魚=大海=泰國的海吧。
Advertisiment
於是, 我決定順著他來, 去“泰國”看魚, 恰好第二天是週末, 那麼就來場說走就走的“旅行”吧。 我讓拿出自己的小行李箱, 整理幾件心愛的玩具, 然後早點睡覺。
一大早他就自己醒來, 拿上行李箱和沙灘玩具, 我們就出發了。
其實,
我們帶他去的是海洋館,
恰好用上了之前咱們團的公園年票,
全家人也沒花什麼錢。
在他最喜歡的魔鬼魚魚缸那耗上一個小時,
走走停停泡了大半天,
那小表情,
就像媽媽剛買了新包一樣滿足。
回到家, “去泰國”這個問題, 終於得到解決。 這幾天只是偶爾問起什麼時候還能再去海洋館看魚, 再也不嘮叨了。
執拗敏感期的孩子太軸了
如果不瞭解孩子的執拗敏感期, 這件事的結果可能是大人被嘮叨煩了,
Advertisiment
在孩子眼中, 需求得不到滿足, 他們才不會想他的需求是不是合理的, 而是“爸爸媽媽為什麼不愛我?”
孩子這樣的“無理取鬧”, 其實源自“執拗敏感期”。 他們喜歡想當然地按照自己的意願行事, 儘管有時候這種意願看起來是“不可理喻”的胡鬧, 但一旦被拒絕, 就會煩躁不安, 奮力反抗, 大哭大鬧, 難以平息。 一言以蔽之, 執拗敏感期的孩子“喜歡胡鬧而且比任何時候都任性”。
這一時期在3歲~4歲左右到來, 也是很多媽媽說的“恐怖的2歲, 更恐怖的3歲”的因素之一。 而許多孩子, 在1歲半時, 就表現出“執拗”了。
解決的方式, 最好是滿足孩子的願望, 收起自己的控制欲。 如果做不到的話, 被逼瘋後責駡體罰孩子是最不恰當的,
Advertisiment
我的朋友堅果媽,
曾畫過小堅果哭鬧著特別想吃蛋糕時,
堅果奶奶是怎樣轉移注意力的。
通常這招對付小寶寶是管用的, 對大一點的孩子就不靈了, 那該怎麼破呢?
執拗問題用遊戲化解
我把去“泰國”海洋館的經歷發到朋友圈, 有人贊許, 也有許多朋友留言:“這不是騙小孩嗎?”
難道真的買張機票去泰國才叫滿足孩子嗎?對付執拗期的孩子, 常常需要遊戲化的變通。
對於我們, 這就是一次旅行和一場遊戲。 我們在海洋館裡穿梭, 尋找紀錄片中看過的魚, 5分鐘就學會了區分海獅和海豹的區別, 看到的魚比去趟泰國看得多得多。
而對於孩子, 他不再是氣鼓鼓的, 他那小小的、執拗的願望,
Advertisiment
我們在海洋館裡找到的一種透明的、能看到骨頭的魚
正如《遊戲力》的作者勞倫斯·科恩所提倡的, 我們看到了孩子的真正需求, 最重要的事情就是, 我們要盡我們所能, 用遊戲的方式來處理潛藏的情緒, 讓孩子充分感受到愛與尊重。
比如每個週一的早上, 起床穿衣去幼稚園就成了我家最痛苦的戰事, Jo爸不耐煩的時候, 就忍不住吼:“趕快穿!我告訴你, 我的耐心是有限的!”姥爺總是用零食哄騙, 最後的結果總是大哭一場拖到遲到。
後來我想了一個方法。 每週日的晚上, 我們都要學一項新技能, 比如學學狼是怎麼叫的, 他們怎樣用叫聲召喚同伴, Jo第二天可以去幼稚園試試這樣叫他的好朋友琨哥;比如海盜為什麼都是獨眼龍, 他們這樣可怕嗎?第二天我們可以戴一頂海盜帽子,去看看老師和琨哥會不會害怕。
等第二天早上,我們穿衣服時,會再演練一次前一晚學到的遊戲,他總是迫不及待要去幼稚園顯擺他的新技能。於是,終於開心得屁顛屁顛上幼稚園了。
遊戲的方式總是能化解孩子一次次的執拗不化,在你脾氣爆發前的一瞬間,你是否能想出一個絕妙的遊戲化解緊張的氛圍呢?
勞倫斯·科恩在《遊戲力》中分享了這樣一個案例。有一位媽媽跟朋友約好去打網球,臨出門時,孩子卻粘著她死活不讓她出門。
她沒有拔腿就走,而是把兒子一把抱起來, 一起坐在沙發上。媽媽的表情由陰轉晴,告訴孩子“我不去了,我要跟你一起睡個午覺。我真的好累好累啊!多舒服的枕頭啊!”她趴在孩子身上,假裝打起了呼嚕。
孩子大笑了起來,把手蓋在媽媽的嘴上,制止她打呼嚕。媽媽接著說:“這個枕頭肥嘟嘟的, 還不怎麼平。”
母子倆大笑了幾分鐘後,孩子把媽媽推起來說:“媽媽,走吧走吧,你快遲到了。”
那天,媽媽和孩子都很愉快地度過了一下午獨處的時光,孩子沒有分離焦慮,媽媽也沒有內疚感。
無論何時無論何地,遊戲都可以發生,在這個充滿幻境與想像的世界裡, 孩子可以毫不費力地隨意出入。對成人來說,收起我們的控制欲,參與到孩子的想像和遊戲中來,你會更好的理解他們,所謂的“可怕的2歲、更可怕的3歲”根本不是事兒。
他們這樣可怕嗎?第二天我們可以戴一頂海盜帽子,去看看老師和琨哥會不會害怕。 等第二天早上,我們穿衣服時,會再演練一次前一晚學到的遊戲,他總是迫不及待要去幼稚園顯擺他的新技能。於是,終於開心得屁顛屁顛上幼稚園了。
遊戲的方式總是能化解孩子一次次的執拗不化,在你脾氣爆發前的一瞬間,你是否能想出一個絕妙的遊戲化解緊張的氛圍呢?
勞倫斯·科恩在《遊戲力》中分享了這樣一個案例。有一位媽媽跟朋友約好去打網球,臨出門時,孩子卻粘著她死活不讓她出門。
她沒有拔腿就走,而是把兒子一把抱起來, 一起坐在沙發上。媽媽的表情由陰轉晴,告訴孩子“我不去了,我要跟你一起睡個午覺。我真的好累好累啊!多舒服的枕頭啊!”她趴在孩子身上,假裝打起了呼嚕。
孩子大笑了起來,把手蓋在媽媽的嘴上,制止她打呼嚕。媽媽接著說:“這個枕頭肥嘟嘟的, 還不怎麼平。”
母子倆大笑了幾分鐘後,孩子把媽媽推起來說:“媽媽,走吧走吧,你快遲到了。”
那天,媽媽和孩子都很愉快地度過了一下午獨處的時光,孩子沒有分離焦慮,媽媽也沒有內疚感。
無論何時無論何地,遊戲都可以發生,在這個充滿幻境與想像的世界裡, 孩子可以毫不費力地隨意出入。對成人來說,收起我們的控制欲,參與到孩子的想像和遊戲中來,你會更好的理解他們,所謂的“可怕的2歲、更可怕的3歲”根本不是事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