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雨天, 豆豆在泥水裡瘋了一個多小時, 才答應和我一起回家。 剛走到單元門口, 他不走了, 開始在樓梯下晃蕩。
我說:“寶寶, 咱們趕緊上樓, 好嗎?”
我一說完便立馬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問他“好嗎”, 他能說“好”才怪呢。 果然, 豆豆馬上清脆地答:“不好, 咱們再玩會兒吧, 我想在樓梯下玩會兒。 ”
我只好答應:“那好吧。 咱們是玩2分鐘還是玩3分鐘就上去?”
“2分鐘!”果然是我的兒子, 有點二。
2分鐘時間到了, 我提醒豆豆:“時間到了, 咱們回家吧。 ”
豆豆不幹:“我不要回家, 我要玩, 2分鐘還沒到。 ”我拿出手機給他看:“你看呀, 剛才是11:30, 現在是11:32了, 是不是2分鐘到了?”豆豆還是說:“不是,
Advertisiment
我沒辦法, 只好蹲著抓住他的手:“豆豆, 咱們自己答應2分鐘就要上樓的, 現在2分鐘到了, 該走了。 ”
豆豆不理我, 開始數數:“1, 2, 3……”都數到了80多了, 我還是依舊蹲著微笑著看著他。 豆豆又換種方法數:“1、1、1、2、2、2、3、3、3……”邊數邊看我, 發現我還是沒反應。 於是他又開始唱歌。 把他會唱的十幾首歌都唱完後, 又開始唱兒歌。
我知道他是在試探我的底線, 想看看我到底打算怎麼樣對他。
唱完兒歌, 豆豆有點技窮了, 東摸摸西摸摸, 又開始跳起來玩。 玩了一會兒, 沒力氣了, 於是開始提條件, 很牛地對我說:“媽媽, 我一到家可就要吃肉肉的哦。 ”
我欣然答應:“沒問題!那咱們現在上樓吧。 ”
從給豆豆選擇開始, 我花了差不多半個小時,
Advertisiment
這已是很久之前的事了, 當時我還自鳴得意:你個小破孩, 就算你是孫悟空, 有七十二般變化, 你媽我一樣都能搞定你!
但是現在, 我不這麼想了。
我是讓孩子成功回家了, 但回家是最終的目的嗎?在這個過程中, 孩子的感受是什麼?我有傾聽到, 我有看到嗎?沒有, 我做到的僅僅只有一點:讓他不哭不鬧, 聽我的。
這樣選擇, 就是挖一個坑給孩子跳
豆豆不想上樓, 是因為他還想在樓下玩。 但我沒有關注他這個需求, 而是在明明知道他想法的情況下, 故意轉移他的注意力:咱們是玩2分鐘還是玩3分鐘就上去?
孩子還小, 他的注意力一下子就從“想要玩”轉移到“玩幾分鐘”上面去了, 糊裡糊塗就掉進了我給他挖的坑裡。
Advertisiment
這是給孩子選擇的權利嗎?不是, 是利用選擇挖一個坑給孩子跳:反正不管怎麼選, 孩子都得服從大人設定的目的。 至於孩子為什麼不想、為什麼不願意?我們似乎並不是很在乎。
不過這一招管不了多久, 孩子稍大一些, 你會發現, 他不吃這一套了。 你問他:“你是3分鐘後回家還是5分鐘後回家?”他可能會回答你:“幾分鐘我都不回家。 ”
所謂選擇, 其實剝奪了孩子的主動權
孩子是活在當下的。 你讓他回家, 他一心想的就是回去還是不回去, 可能會猶豫可能會矛盾……這是正常的心理狀態。 但是一旦大人給了“3分鐘回還是2分鐘回”這樣的選擇,
Advertisiment
另外, 決定回去還是不回去, 孩子憑藉的是情感;而大人給的選擇, 是需要比較分析的, 一個這麼小的孩子, 他真的能判斷出2分鐘和3分鐘的區別有多大嗎?等到孩子反悔了, 我們又會強調這是他自己作出的選擇, 即使不高興, 也要自己承擔;如果他不肯承擔, 我們會用其他辦法逼著他承擔。
這不是讓孩子為他根本不能負責的事情承擔後果嗎?就這樣孩子以後哪裡還敢選擇?
所謂選擇, 只是不讓孩子哭嗎
有人會說, 我家孩子, 你只要不同意他的話, 他就哭了, 我要給他選擇, 他起碼不會哭。
是的, 你直接跟他說要求,
Advertisiment
正如我日記中的這件事, 當時豆豆已經全身都是泥水, 很可能感冒, 我需要做的其實很簡單, 就是告訴他:“5分鐘後我們回家。 ”這就是一個規則, 孩子必須遵守。 當然他可以哭, 那我就傾聽他好了:“你還想在外面玩, 媽媽要求你回家, 你不高興了。 ”
這比起那天跟他耗在外面半個多小時, 其間又是要脅又是設陷阱, 請相信我, 後一種做法, 才是真正尊重孩子的做法。
拋棄選擇, 找到真正的解決之道
後來我發現豆豆總是不想回家, 是因為回家以後我總要忙家務, 沒辦法像在外面一樣全心全意地陪伴他, 於是我們約定, 每次回家後我都先陪他玩一會兒再做家務——從那以後, 豆豆基本上沒有再出現拖著不想回家的情況了。
豆豆基本上沒有再出現拖著不想回家的情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