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早教>正文

培養1-3歲寶寶獨立意識的6大要點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 會面對來自各方面的困難或壓力。 身為父母, 培養孩子的獨立性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對寶寶將來獨立人格和健康心理的建立都意義重大。 雖然1~3歲的寶寶自理能力還非常有限, 不過, 父母也應開始有意地培養他們的獨立意識, 減弱並逐漸消除寶寶對父母的依賴心理。 具體可遵循以下6大要點:

1、承認寶寶的獨立人格

父母平時應多與寶寶進行平等的交談, 讓寶寶把自己的思想與感受充分表達出來;父母應放手讓寶寶去做他喜歡的、且不違反原則的事情, 使他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展現。

Advertisiment
在這些活動過程中, 可以讓讓寶寶逐漸意識到, 他也擁有獨立的思想和能力, 而並非事事都必須依賴父母。

2、確定適當範圍, 鼓勵寶寶親力親為

凡是寶寶自己能夠完成或者可能的事, 父母必須鼓勵他自己做, 並且隨著寶寶年齡的增長要不斷擴大他親力親為的範圍。 比如鼓勵1歲大的寶寶自己動手吃飯, 不要因為擔心他把飯灑到桌上;鼓勵2歲左右的寶寶自己洗手洗臉, 自己爬樓梯、穿脫鞋子等等。 如此不僅可以鍛煉寶寶動作的靈活性和準確性, 又能夠使他的自理的能力得以增強。

3、堅持讓寶寶自己走路

帶寶寶外出時, 應堅持讓他自己走路, 倘若路途較遠, 可以讓他中途多休息幾次, 但是不要一聽到他喊累,

Advertisiment
就心疼地抱起來或者趕緊打車。 長此以往, 寶寶的依賴心理會越來越強。 這種情況下應該讓孩子稍做休息, 等他恢復體力之後, 再繼續自己走。 如此才能使寶寶不會一遇到挫折就退縮到父母的羽翼下尋求幫助。

4、鼓勵寶寶勇於承認錯誤

很多時候由因為寶寶自己動作不協調而摔跤, 或者因為其的粗心大意丟了玩具, 為了安撫寶寶, 家長們就會把錯誤攬在自己身上, 甚至低聲下氣地向寶寶“道歉”。 或許父母以為這種做法會拉近親子之間的關係, 其實並非如此, 而是容易形成親子之間依賴且對立的關係。 孩子年齡小不懂道理, 為討好他, 父母就將自己降低到他的水準, 這樣會使孩子從心裡不尊重父母, 並且會認為所有的錯都源于父母或者外物,

Advertisiment
總之不源於自己, 如此以來就會形成凡事依賴、反抗父母和事事找藉口的壞習慣。 所以, 當寶寶犯錯時, 父母應鼓勵他勇敢的承認錯誤, 承擔起屬於自己的那份責任。

5、讓寶寶學會忍受適度的疼痛

寶寶走路時不小心跌倒是件很正常的事, 他們完全可以自己站起來, 但有的家長常常會趕緊跑過去扶起或抱起寶寶, 然後心疼地問:“是不是很疼啊?”而這種問法會讓寶寶不假思索地回答:“好疼。 ”甚至會哭起來。 父母說出這種誘使孩子產生依賴心理的話, 恰恰反映出父母的一種矛盾心理, 即一方面想嚴格管教, 另一方面又希望他撒嬌或依賴父母。 正確的做法是, 應該用“不痛吧”來代替“痛嗎”。 那麼寶寶自然會回答:“一點都不痛!”,

Advertisiment
這時父母就該及時表揚他“真勇敢!”這樣做對培養寶寶的獨立意識很有幫助。

5、父母必須以身作則

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 所以年輕的父母要以身作則, 出現經濟問題時, 不要伸手向老人要;夫妻吵架時, 不要賭氣回家“搬兵”;去祖父母家時, 不要兩手空空地帶寶寶去又吃又拿。 這一切對寶寶獨立意識的培養都是不利的。 倘若父母遇到困難都自己想辦法解決, 那麼寶寶也會耳濡目染地受到良好的薰陶, 獨立意識逐漸增強。

家裡有1~3歲寶寶的父母看過來哦, 為了寶寶的將來更加順利, 從現在開始就要培養他的獨立意識了。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