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培養10大特質,造就孩子高EQ

每個人的EQ都不是與生俱來就是完美的, 成熟的。 EQ是可經由後天的有意培養和訓練來完善的, 是在後天的環境與教育中逐步發展和提高的, 即高EQ是可以培養的。
因此, 情商的早期培養有著重大的意義, 而最佳的培養時機是從0歲開始。 在情商的早期培養過程中, 家庭起著重要的作用。
0—5歲是培養孩子高EQ的關鍵時期。 丹尼爾•戈爾曼強調, 人們 EQ的形成開始得極早, 0歲時嬰兒已經開始感受和學習, 進而在整個童年期逐漸形成, 建立我們已有的觀念, 孩子腦部的發展在0-5歲時是一生最快速的, 特別在情感能力的學習方面。

Advertisiment

l、培養孩子自知
自知, 就是了解自己的情緒。 父母要從小培養孩子清楚地知道自己喜怒哀樂的不同情緒。 父母每日抽點時間跟孩子交談, 引導孩子坦白說出自己的感受, 是一個很好的方法。
2、培養孩子自信
孩子的自信並非一朝一夕能夠建立起來, 而是要靠長時間的培養和積累。 當孩子學業有進步或其它表現良好時, 父母可以給予適度的讚美, 以此來鼓勵孩子, 令他更加努力, 爭取更大進步。
3、培養孩子自尊
要孩子尊重自己, 父母要先尊重他們。 如果孩子有一些令父母不滿的行為或表現, 父母也不宜對他作出無情的指責, 而是應該耐心地給予他們引導, 循循善誘, 讓他們感受到父母還是關心和愛護他們的。
Advertisiment
許多父母無意間在親戚朋友面前責駡甚至體罰孩子, 這樣會令孩子自尊盡失, 還會破壞親子感情, 更甚者會使孩子產生自卑的心理。
4、培養孩子自控
假如遇到不順心的事, 就會容易發怒、生氣, 這是EQ低的表現, 這樣不單會令人處事失去理智, 不能冷靜地做出正確的判斷, 久而久之, 身體還會出現高血壓和癌症等疾患。 父母要孩子懂得控制憤怒和情緒的波動, 自己也要懂得自控, 控制怒氣, 要明白“退一步海闊天空”。
5、培養孩子自在
每個孩子都有其獨特的潛能和天分, 如運動、語言、音樂等, 父母要協助孩子發掘他們究竟擅長哪一方面, 並要好好培養, 這樣, 讓孩子發揮所長, 能使他肯定自己存在的價值和意義, 進而自我激勵,
Advertisiment
向更高目標邁進。 不過, 在用心培養孩子的同時, 切忌給孩子太大的壓力, 壓力之下的孩子身心都很容易受傷害。 父母要教導孩子能面對逆境和失敗。
6、培養孩子自律
培養孩子自律, 除了要教導孩子遵守家庭、學校的規矩外, 還要培養他們待人接物的基本禮貌, 因為這種能力將有助於他們將來踏入社會後妥善處理人際關係。
7、培養孩子自理
自理, 就是孩子照顧自己的能力, 如自己做功課、整理書包、收拾玩具。 訓練孩子自理, 不單是孩子成長邁入獨立自主階段必經的過程, 還是培養孩子建立自信的過程。 孩子料理自己的能力愈高, 對自己的信任就會愈大, 便有足夠的信心去克服成長過程中的種種困難。
8、培養孩子欣賞自己
每個孩子都希望得到別人的肯定和認同。
Advertisiment
可是, 並非每個孩子都懂得欣賞自己, 有時候, 用心去完成一件事情, 非但不能得到別人的欣賞, 反而還可能受到許多批評, 令自己信心大失, 所以, 父母要指導孩子欣賞自己的長處和成功。
9、培養孩子負責
培養孩子學會為自己的所作所為負責任和承擔後果, 是父母們在培養孩子高 EQ過程中不可忽視的一環。 勇於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是孩子理性、成熟的表現。 孩子做錯了事, 父母不必大聲叱責, 令他覺得大傷自尊, 而是應該給他分析錯誤所在和要改善的地方, 好讓他不會重蹈覆轍。
培養孩子有責任心, 就要從小教育他們誠實, 並且父母要做到始終如一地要求孩子。 孩子隨著年齡的增長,
Advertisiment
對誠實、責任心的理解會有所改變, 但父母對孩子的標準不應有任何改變。
10、培養孩子的同理心
同理心就是感同身受, 這是基本的人際關係技巧。 具有同理心的孩子有能力從細微的訊息去察覺他人的需要, 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
要想讓孩子關心愛護他人, 親身經歷是必不可少的。 光靠說是絕對不夠的。 人際關係, 只有通過親身體會才能有效地在情感大腦中發育出來。
認識寶寶的情緒成長里程為孩子高EQ打好基礎
要讓寶寶有高的“EQ、好的情緒, 爸爸媽媽們首先要做的就是了解孩子的情緒發展過程。 每個年齡階段的孩子都有他獨特的情緒、心理特徵, 只有瞭解了孩子的情緒, 知己知彼, 然後對症下藥加以適當的教育, 才能培養出一個具有良好情商的孩子來!
0-l歲的寶寶
寶寶出生後的一年,是他一生的開始階段,在此階段父母應經常與寶寶一起做各種遊戲,教寶寶說簡單的話,以及儘量滿足寶寶急於探索世界的要求。只有當他在生活上得到悉心照料,在精神上得到愛☆禁☆撫和熱情的關懷時,孩子才會建立對這個世界的信任感和安全感,為他個性的健康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2歲的寶寶
2歲的寶寶開始出現人生的“第一個反抗期”。寶寶開始分辨“你的東西”和“我的東西”了,並拒絕和別人分享自己的東西。他的情緒也大多是衝動性的,容易興奮,感情起伏大,“憤怒”的情緒多。
總的來說,這個年齡的寶寶處於把他剛學會的情緒加以強化、固定的階段,他會把情緒分得更細一些,如開心時會大笑,而看見了媽媽會微笑。
父母應幫助寶寶把良好的情緒加以強化和固定,鼓勵孩子良好情緒的發展,但對於寶寶的不良情緒則要加以疏導。
3歲的寶寶
與2歲的寶寶相比,3歲孩子的情緒穩定多了。不太哭鬧,因為他已經學會用哭以外的方式來表達他的要求。如果這個時候孩子仍然動不動就發脾氣的話,爸爸媽媽就應該自我檢討一下了。
在情緒的表現方式上,3歲的孩子會採用行動和語言來表達他內心的感受和興趣愛好。例如,寶寶尖聲大叫,說明他很不高興;而有打人舉動,則是心情已經很惡劣了。
此時孩子的感情非常豐富而且敏銳。看見爸爸媽媽吵架,他們會在一旁哭;見母親情緒不好,也會安慰媽媽說“媽媽,笑笑。”
寶寶開始懂得合作的道理,愛討人喜歡,獨立性增強,容易產生嫉妒的感覺。此外,這個階段的寶寶也有了對“美”和“幽默”的感受力。
父母要為孩子提供感受各種情緒的機會,還要善於引導孩子豐富且敏銳的情感。引導孩子的情緒向好的方向健康發展。
4—5歲的寶寶
4歲的孩子非常好動,最喜歡向別人挑戰。因為對事實與虛構還分不清,所以這個時期的寶寶並不知道說謊是錯誤的。出於好玩,他還可能學會了罵人。這時的孩子更需要父母的關心和耐心。
總的來說,4.5歲的孩子情緒穩定,有良好的適應能力。因為與人接觸多了,人際關係較以前廣泛,孩子有了社會性的發展。孩子的人際關係又分為:親子關係、幼稚園的師生關係以及同伴之間的關係。如果父母對孩子不夠關愛,會造成孩子的情感饑餓;如果孩子害怕老師,可能會對以後的上學產生情緒障礙;如果處理不好與別的小朋友之間的關係,那麼孩子可能養成孤僻的性格。
無論哪一種人際關係沒有處理好,都或多或少會對孩子的人格產生影響。所以,父母不但要注意與孩子間的親子感情,同時也要關心孩子在幼稚園或在同伴面前的表現。
孩子的EQ深受父因影響
爸爸內向寡言,孩子很可能也是一樣;媽媽個性開朗,孩子很可能頑皮可愛。可見,孩子的情緒、性格與父母很有關係。人的個性與先天遺傳有關,但國內外專家均指出後天環境的影響更重要,尤其是父母以及父母所營造的家庭生活。
培養孩子良好的情緒,必須要父母的配合和推動,才可以達到理想的效果。丹尼爾•戈爾曼在書裡清楚地指出:“家庭是培養EQ的第一所學校,有高EQ的父母,才有高EQ的小孩。”他發現每個人對情緒的認知和處理情感的能力,比IQ更能決定你生命中的各個方面,包括家庭關係的成功與幸福。而這種能力大部分是從父母那裡學來的。
情緒輔導型父母是較為理想的父母類型,這種父母在情緒的世界裡可以為孩子做嚮導。他們除了接納孩子之外,會進一步規範孩子的不適當行為的限度,並教導孩子如何調整他們的情緒,尋找合適的發洩管道,以及解決問題。
情緒輔導5部曲
1.察覺孩子的情緒
2.瞭解孩子的情緒
3.確認孩子的感受
4.協助孩子表達情緒
5.為孩子設定限制
實驗表明,以上方法還是很有效的。但能否做到,關鍵在於給孩子一個溫暖家庭的同時,時時刻刻要記住,父母的言行是子女最好的教材,要改變孩子,必須先從父母做起。
不應該忽視的角色:父親
人們常常以為孩子的幼年時期受到母親的影響較大,同時也由於傳統觀念的影響和現代生活的快節奏,培養孩子的責任往往大部分落在了母親身上。然而研究顯示:父親對孩子的幸福有著獨特的貢獻,尤其是在與同輩的關係以及校內的成績等方面。
相對于母親而言,父親對孩子的影響力更加持久。缺乏父愛的男孩往往不夠自信,自我控制能力也較差;而對於女孩來說,父親的存在對她的學業和日後職業的成績有很大的幫助,更重要的是有利於她們正確處理與男性之間的關係。
日本教育家井深大更提醒家長:孩子的社會性要靠父親來培養。因此,在幼兒的早期教育中,父親應更多地參與孩子的撫養和教育,尤其是當今的許多家庭,由於獨生子女的原因,越來越多的孩子表現出的特徵說明,母親教育的痕跡很濃,而父親的作用往往被忽視了
•父親經常性地給寶寶洗尿布、洗澡,其實是對寶寶的一種心理暗示,是他們良好關係的開始。
•如果父親與寶寶在一起的時間較長,玩耍的次數較多,寶寶就不會怕生,哭喊的次數也會越少。
•父親與寶寶做遊戲時,可以選擇些稍具挑戰性和刺激性的遊戲,當A寶寶感到有困難時,儘量不要代勞,否則會打擊孩子的自信心。
讓孩子變笨的十大有害因素
影響孩子智力的因素很多,但有值得肯定的是,要想有個聰明寶寶,母親應該從妊娠時期就要做好防範措施。父母還必須明白一點,不是只有疾病才能影響孩子的智力,而心理問題更是影響孩子智力發展的重要原因。為了保護孩子的智力,父母應該瞭解哪些因素會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孩子的智力。
據報導,1977年世界衛生組織將導致嬰兒低能的眾多有害因素歸納為十大類:
(一)感染和中毒
這是首位重要因素。已經比較明確的是在胎兒期母體感染風疹、流感和其他病毒性疾病,尤其在初孕3個月,容易招致先天性畸形和智力障礙。圍產期羊水感染、嬰兒期腦炎、腦膜炎、性病等嚴重感染,嚴重妊娠毒血症,孕母受到鉛、汞、化學品和藥物毒性作用,皆可影響腦功能,導致低能。
(二)外傷和物理因素
放射線照射(診斷或治療)、難產、產傷,胎兒窒息缺氧損害腦神經細胞最為嚴重,低能發病率頗高。
(三)代謝和營養障礙
各種代謝障礙,包括內分泌障礙等皆可導致低能,多數與先天性遺傳病有關(與先天性酶的缺陷有明顯關係)。營養障礙包括各種原因的攝入不足或吸收不良。
(四)頭腦疾病
包括腦腫瘤、多發性硬化症、遺傳性共濟失調、各種神經變性疾病所致精神發育不良。
(五)原因不明的產前因素或疾病
如先天性腦畸形等。
(六)染色體異常 包括性染色體和常染色體畸變,後者畸變導致精神缺陷較前者嚴重。
(七)未成熟兒
世界衛生組織規定,新生嬰兒體重不足2500克,或胎齡不到37周娩出者,均稱未成熟兒。由於軀體發育不全,必然影響腦功能和智力發育。如新生兒體重低於1500克,低能發病率可高出數倍至10餘倍。
(八)嬰兒期精神疾患
如嬰兒孤獨症、心理嚴重缺陷,均影響正常學習過程,影響智力。 (九)心理—社會因素
早期社會隔絕、人為情感剝奪、缺乏母愛、孤兒無人照料、嚴重精神疾病患者的子女、文化閉塞、不適當的教導方式等均可影響智力水準。
(十)原因不明
約占本症40%~60%,有待深入研究。
預防智力低下的方法,主要是根據上述原因,有針對性地加以消除或避免。比較強調的是禁止近親結婚,禁止有明文規定的遺傳性明顯的患者生育(因雙親低能造成子女低能的發病率高達42%~60%),開展遺傳諮詢,婚前身心健康檢查,避免孕期病毒感染,避免接觸放射線物質、有害有毒物質以及藥物等。
讓孩子擁有自信的五種做法
自信心是從很小的時候就開始萌發的。當孩子使用各種方法來取悅大人、吸引大人的注意和讚美時,自信心就在發展了。
(一)重視過程而非結果
父母往往最關心的是自己的子女在學習、工作中是否比別人強。其實,這個結果並不是最重要的。家長應該看的是孩子在學習、做事的過程中是否獲得了經驗、能夠承擔責任、掌握知識和技能。
如果孩子的一次考試成績不理想,可是這次教訓卻讓孩子和父母看到了薄弱環節在哪裡,不正是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嗎?父母的這種態度會傳遞和影響孩子,對孩子的自信心的培養是非常重要的。
(二)建立合乎孩子能力的目標
孩子感到過大的壓力,往往是來源於父母的過高的期望。在父母的心中,總有一個對孩子的期望目標。
孩子也會給自己定一個前進的目標。父母的責任就是懷有一顆期待之心,幫助孩子建立自己的每一階段的適合的目標。
那麼這個目標一定不能定得太高,超過了孩子能達到的限度,就容易使孩子產生失敗感,喪失信心。也不能把目標定得太低,孩子完成得輕而易舉,就會變得輕率和驕傲。
(三)肯定孩子的成功
當孩子考試取得了好成績,做了好事,很好地完成了佈置的任務時,一定要給孩子表揚和肯定。
每一個人都希望能夠得到他人的稱讚和肯定,孩子也不例外。對孩子的表揚和肯定是孩子充滿自信不斷進步的力量源泉。
(四)讓孩子迎接挑戰
對困難的成功跨越,都是對自己的一次肯定,都會增加一份自信。克服困難就是對自己的一次挑戰。
並不是只有面對驚濤駭浪,才有挑戰的意味。對於孩子,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也可以是挑戰。比如說洗衣物、倒垃圾、下棋、打籃球……都是挑戰。
鼓勵孩子多參加類似的活動,成就與勝利自然會增加孩子的自信。
(五)以身作則,樹立典範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
很難想像缺乏自信的家長如何能培養出自信力十足的子女。父母能夠充滿希望地看待未來,充滿自信,孩子也會深受感染。所以父母在要求孩子的同時,一定要注意自己的修養,做好孩子的典範。

才能培養出一個具有良好情商的孩子來!
0-l歲的寶寶
寶寶出生後的一年,是他一生的開始階段,在此階段父母應經常與寶寶一起做各種遊戲,教寶寶說簡單的話,以及儘量滿足寶寶急於探索世界的要求。只有當他在生活上得到悉心照料,在精神上得到愛☆禁☆撫和熱情的關懷時,孩子才會建立對這個世界的信任感和安全感,為他個性的健康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2歲的寶寶
2歲的寶寶開始出現人生的“第一個反抗期”。寶寶開始分辨“你的東西”和“我的東西”了,並拒絕和別人分享自己的東西。他的情緒也大多是衝動性的,容易興奮,感情起伏大,“憤怒”的情緒多。
總的來說,這個年齡的寶寶處於把他剛學會的情緒加以強化、固定的階段,他會把情緒分得更細一些,如開心時會大笑,而看見了媽媽會微笑。
父母應幫助寶寶把良好的情緒加以強化和固定,鼓勵孩子良好情緒的發展,但對於寶寶的不良情緒則要加以疏導。
3歲的寶寶
與2歲的寶寶相比,3歲孩子的情緒穩定多了。不太哭鬧,因為他已經學會用哭以外的方式來表達他的要求。如果這個時候孩子仍然動不動就發脾氣的話,爸爸媽媽就應該自我檢討一下了。
在情緒的表現方式上,3歲的孩子會採用行動和語言來表達他內心的感受和興趣愛好。例如,寶寶尖聲大叫,說明他很不高興;而有打人舉動,則是心情已經很惡劣了。
此時孩子的感情非常豐富而且敏銳。看見爸爸媽媽吵架,他們會在一旁哭;見母親情緒不好,也會安慰媽媽說“媽媽,笑笑。”
寶寶開始懂得合作的道理,愛討人喜歡,獨立性增強,容易產生嫉妒的感覺。此外,這個階段的寶寶也有了對“美”和“幽默”的感受力。
父母要為孩子提供感受各種情緒的機會,還要善於引導孩子豐富且敏銳的情感。引導孩子的情緒向好的方向健康發展。
4—5歲的寶寶
4歲的孩子非常好動,最喜歡向別人挑戰。因為對事實與虛構還分不清,所以這個時期的寶寶並不知道說謊是錯誤的。出於好玩,他還可能學會了罵人。這時的孩子更需要父母的關心和耐心。
總的來說,4.5歲的孩子情緒穩定,有良好的適應能力。因為與人接觸多了,人際關係較以前廣泛,孩子有了社會性的發展。孩子的人際關係又分為:親子關係、幼稚園的師生關係以及同伴之間的關係。如果父母對孩子不夠關愛,會造成孩子的情感饑餓;如果孩子害怕老師,可能會對以後的上學產生情緒障礙;如果處理不好與別的小朋友之間的關係,那麼孩子可能養成孤僻的性格。
無論哪一種人際關係沒有處理好,都或多或少會對孩子的人格產生影響。所以,父母不但要注意與孩子間的親子感情,同時也要關心孩子在幼稚園或在同伴面前的表現。
孩子的EQ深受父因影響
爸爸內向寡言,孩子很可能也是一樣;媽媽個性開朗,孩子很可能頑皮可愛。可見,孩子的情緒、性格與父母很有關係。人的個性與先天遺傳有關,但國內外專家均指出後天環境的影響更重要,尤其是父母以及父母所營造的家庭生活。
培養孩子良好的情緒,必須要父母的配合和推動,才可以達到理想的效果。丹尼爾•戈爾曼在書裡清楚地指出:“家庭是培養EQ的第一所學校,有高EQ的父母,才有高EQ的小孩。”他發現每個人對情緒的認知和處理情感的能力,比IQ更能決定你生命中的各個方面,包括家庭關係的成功與幸福。而這種能力大部分是從父母那裡學來的。
情緒輔導型父母是較為理想的父母類型,這種父母在情緒的世界裡可以為孩子做嚮導。他們除了接納孩子之外,會進一步規範孩子的不適當行為的限度,並教導孩子如何調整他們的情緒,尋找合適的發洩管道,以及解決問題。
情緒輔導5部曲
1.察覺孩子的情緒
2.瞭解孩子的情緒
3.確認孩子的感受
4.協助孩子表達情緒
5.為孩子設定限制
實驗表明,以上方法還是很有效的。但能否做到,關鍵在於給孩子一個溫暖家庭的同時,時時刻刻要記住,父母的言行是子女最好的教材,要改變孩子,必須先從父母做起。
不應該忽視的角色:父親
人們常常以為孩子的幼年時期受到母親的影響較大,同時也由於傳統觀念的影響和現代生活的快節奏,培養孩子的責任往往大部分落在了母親身上。然而研究顯示:父親對孩子的幸福有著獨特的貢獻,尤其是在與同輩的關係以及校內的成績等方面。
相對于母親而言,父親對孩子的影響力更加持久。缺乏父愛的男孩往往不夠自信,自我控制能力也較差;而對於女孩來說,父親的存在對她的學業和日後職業的成績有很大的幫助,更重要的是有利於她們正確處理與男性之間的關係。
日本教育家井深大更提醒家長:孩子的社會性要靠父親來培養。因此,在幼兒的早期教育中,父親應更多地參與孩子的撫養和教育,尤其是當今的許多家庭,由於獨生子女的原因,越來越多的孩子表現出的特徵說明,母親教育的痕跡很濃,而父親的作用往往被忽視了
•父親經常性地給寶寶洗尿布、洗澡,其實是對寶寶的一種心理暗示,是他們良好關係的開始。
•如果父親與寶寶在一起的時間較長,玩耍的次數較多,寶寶就不會怕生,哭喊的次數也會越少。
•父親與寶寶做遊戲時,可以選擇些稍具挑戰性和刺激性的遊戲,當A寶寶感到有困難時,儘量不要代勞,否則會打擊孩子的自信心。
讓孩子變笨的十大有害因素
影響孩子智力的因素很多,但有值得肯定的是,要想有個聰明寶寶,母親應該從妊娠時期就要做好防範措施。父母還必須明白一點,不是只有疾病才能影響孩子的智力,而心理問題更是影響孩子智力發展的重要原因。為了保護孩子的智力,父母應該瞭解哪些因素會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孩子的智力。
據報導,1977年世界衛生組織將導致嬰兒低能的眾多有害因素歸納為十大類:
(一)感染和中毒
這是首位重要因素。已經比較明確的是在胎兒期母體感染風疹、流感和其他病毒性疾病,尤其在初孕3個月,容易招致先天性畸形和智力障礙。圍產期羊水感染、嬰兒期腦炎、腦膜炎、性病等嚴重感染,嚴重妊娠毒血症,孕母受到鉛、汞、化學品和藥物毒性作用,皆可影響腦功能,導致低能。
(二)外傷和物理因素
放射線照射(診斷或治療)、難產、產傷,胎兒窒息缺氧損害腦神經細胞最為嚴重,低能發病率頗高。
(三)代謝和營養障礙
各種代謝障礙,包括內分泌障礙等皆可導致低能,多數與先天性遺傳病有關(與先天性酶的缺陷有明顯關係)。營養障礙包括各種原因的攝入不足或吸收不良。
(四)頭腦疾病
包括腦腫瘤、多發性硬化症、遺傳性共濟失調、各種神經變性疾病所致精神發育不良。
(五)原因不明的產前因素或疾病
如先天性腦畸形等。
(六)染色體異常 包括性染色體和常染色體畸變,後者畸變導致精神缺陷較前者嚴重。
(七)未成熟兒
世界衛生組織規定,新生嬰兒體重不足2500克,或胎齡不到37周娩出者,均稱未成熟兒。由於軀體發育不全,必然影響腦功能和智力發育。如新生兒體重低於1500克,低能發病率可高出數倍至10餘倍。
(八)嬰兒期精神疾患
如嬰兒孤獨症、心理嚴重缺陷,均影響正常學習過程,影響智力。 (九)心理—社會因素
早期社會隔絕、人為情感剝奪、缺乏母愛、孤兒無人照料、嚴重精神疾病患者的子女、文化閉塞、不適當的教導方式等均可影響智力水準。
(十)原因不明
約占本症40%~60%,有待深入研究。
預防智力低下的方法,主要是根據上述原因,有針對性地加以消除或避免。比較強調的是禁止近親結婚,禁止有明文規定的遺傳性明顯的患者生育(因雙親低能造成子女低能的發病率高達42%~60%),開展遺傳諮詢,婚前身心健康檢查,避免孕期病毒感染,避免接觸放射線物質、有害有毒物質以及藥物等。
讓孩子擁有自信的五種做法
自信心是從很小的時候就開始萌發的。當孩子使用各種方法來取悅大人、吸引大人的注意和讚美時,自信心就在發展了。
(一)重視過程而非結果
父母往往最關心的是自己的子女在學習、工作中是否比別人強。其實,這個結果並不是最重要的。家長應該看的是孩子在學習、做事的過程中是否獲得了經驗、能夠承擔責任、掌握知識和技能。
如果孩子的一次考試成績不理想,可是這次教訓卻讓孩子和父母看到了薄弱環節在哪裡,不正是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嗎?父母的這種態度會傳遞和影響孩子,對孩子的自信心的培養是非常重要的。
(二)建立合乎孩子能力的目標
孩子感到過大的壓力,往往是來源於父母的過高的期望。在父母的心中,總有一個對孩子的期望目標。
孩子也會給自己定一個前進的目標。父母的責任就是懷有一顆期待之心,幫助孩子建立自己的每一階段的適合的目標。
那麼這個目標一定不能定得太高,超過了孩子能達到的限度,就容易使孩子產生失敗感,喪失信心。也不能把目標定得太低,孩子完成得輕而易舉,就會變得輕率和驕傲。
(三)肯定孩子的成功
當孩子考試取得了好成績,做了好事,很好地完成了佈置的任務時,一定要給孩子表揚和肯定。
每一個人都希望能夠得到他人的稱讚和肯定,孩子也不例外。對孩子的表揚和肯定是孩子充滿自信不斷進步的力量源泉。
(四)讓孩子迎接挑戰
對困難的成功跨越,都是對自己的一次肯定,都會增加一份自信。克服困難就是對自己的一次挑戰。
並不是只有面對驚濤駭浪,才有挑戰的意味。對於孩子,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也可以是挑戰。比如說洗衣物、倒垃圾、下棋、打籃球……都是挑戰。
鼓勵孩子多參加類似的活動,成就與勝利自然會增加孩子的自信。
(五)以身作則,樹立典範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
很難想像缺乏自信的家長如何能培養出自信力十足的子女。父母能夠充滿希望地看待未來,充滿自信,孩子也會深受感染。所以父母在要求孩子的同時,一定要注意自己的修養,做好孩子的典範。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