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培養出一個講禮貌的孩子

週末, 客人來家裡玩, 媽媽對奇奇說:“奇奇, 快叫叔叔阿姨好。 ”奇奇漠然地看了客人一眼, 扭頭就回房間, 留下尷尬的媽媽和客人。 家裡來了客人, 孩子卻這麼沒有禮貌, 真讓媽媽覺得臉上無光。 怎麼才能培養出一個講禮貌的孩子?
禮貌是拉近自己和他人的一座橋樑, 懂禮貌的人容易讓別人接受, 成為一個受歡迎的人, 所以父母們要從小培養孩子講禮貌。 學會禮貌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 不是一蹴而就的。
觀察實驗篇
第一步
小朋友們正圍坐在一起看電視, 我笑容滿面地走了進去, 小朋友們都抬頭看著我,

Advertisiment
可是沒有一個人跟我打招呼。 這可不行哦, 我得主動出擊:“小朋友們好!”小朋友們還是愣愣地看著我不吭聲。 孫老師開口了:“小朋友們, 今天有個阿姨來參加我們的活動, 你們應該說什麼?”沉默了一會, 才有一個小朋友說:“阿姨好。 ”接著就有很多小朋友跟著說:“阿姨好。 ”聲音此起彼伏。
是不是因為我是陌生人的緣故, 小朋友們有些怕生?考慮到這個問題, 我又邀請了一位小朋友熟悉的老師走進教室, 可他們還是沒有主動打招呼, 等到這位老師主動說:“小朋友們好”以後, 小朋友們才加以回應。
點評
總得來說, 大部分小朋友都沒有主動問好的意識, 不過在老師的提醒之下, 能夠向人問好, 這與是不是熟人並沒有關係。 孫老師介紹說,
Advertisiment
平時已經給小朋友們灌輸了向客人問好的思想, 有的時候小朋友們會主動問好, 但大多數時候還需要老師提醒。
第二步
雖然有點出師不利, 不過沒有關係, 我再接再勵地拿出了事先準備好的禮物, 笑眯眯地走到小朋友面前:“小朋友, 送你一個小禮物。 ”我把禮物一個一個送到小朋友的手上, 在沒有進行任何暗示的情況下, 沒有一個小朋友對我表示感謝, 只是高興地接過了禮物。 於是我加以引導:“我送禮物給你, 你喜歡嗎?你應該跟我說什麼?”每個小朋友都表示喜歡, 有一半左右小朋友在我的引導下說出了“謝謝!”剩下的一半孩子中, 有三分之二的孩子默不作聲, 還有三分之一的孩子想了想, 不知道該說什麼,
Advertisiment
居然說:“阿姨好!”
點評
結果有點出乎我的意料, 本來以為在接受了我的禮物以後, 孩子們都會說“謝謝”, 就算自己不會主動說, 在我的引導下也能說出來。 孫老師說, 雖然教過孩子們使用“謝謝”這個詞語, 但他們心裡並沒有感謝的意識, 就算會說“謝謝”, 也不知道應該在什麼情況下說。
第三步
孫老師給小朋友們發了彩紙和剪刀, 讓他們做手工。 按照我們事先設計好的, 孫老師故意漏發了幾個小朋友。 沒有發到彩紙和剪刀的小朋友坐在那裡等了一會, 看老師不再發給他們的時候, 有幾個小朋友就叫了起來:“老師, 我沒有!”這時, 我出場了:“你沒有彩紙和剪刀?我幫你拿過來。 ”等到我把彩紙和剪刀發給他們的時候, 只有三分之一的孩子對我說了謝謝,
Advertisiment
其餘的孩子理所當然地接受了我的幫助。
點評
在小朋友提出要求的時候, 沒有一個人用“請”字, 而且在接受了幫助以後, 只有三分之一的孩子說了“謝謝”。 在經歷了剛才送禮物那個場景以後, 對於謝謝, 小朋友們有了大致的概念, 所以這次在經過引導以後, 大部分孩子都說了謝謝。 第四步
孫老師打開了音樂, 讓孩子們在教室裡跳舞, 孩子們高興地扭來扭去, 興奮之餘, 難免就有了磕磕碰碰。 一個小朋友不小心撞了滔滔一下, 那個小朋友揚長而去,

滔滔愣了愣, 追上去推了一把, 然後心滿意足地回來繼續跳舞。 過了一會, 好好被小朋友撞了一下, 同樣的, 撞到她的小朋友沒有任何表示就快樂地跑開了, 好好打了個踉蹌,

Advertisiment
站穩了以後愣了一會, 又加入到跳舞的隊伍中去。
點評
孩子們在玩耍的時候總是免不了會有碰撞, 跳舞途中, 共發生四次碰撞事件, 撞人的小朋友都沒有說“對不起”。 後來在老師的干預下, 撞人的小朋友才勉強對被撞的小朋友說了“對不起”。
小插曲
在進行第四步的時候發生了一個小插曲:我站在教室的角落裡觀察孩子們的反應, 滔滔拿了一把小椅子給我:“阿姨, 給你小椅子, 你坐著看吧!”我受寵若驚, 連聲說:“謝謝!”滔滔說:“不用謝!”接著有好幾個小朋友給我拿來椅子。 從一開始他們不會問好、不會說謝謝到現在主動來招待我, 還對我說:“不用謝!”看來, 今天的觀察試驗還是小有成效。
當孩子開口說話時, 你就該教他……
1、見到認識的人時, 應該主動說:“你好。”
2、接受別人的幫助或禮物時,應該說:“謝謝!”
3、做錯事情或者影響了別人時,應該說:“對不起。”
4、想要別人幫助時,應該說:“請。”
5、家裡來了客人的時候,應該說:“歡迎。”要主動招呼客人,給客人倒水、拿水果。
6、離開的時候,應該說:“再見!”
7、別人說話的時候,不能打斷別人的話。
愛心建議
1、做個好榜樣。孩子有沒有禮貌不是天生的,是後天培養出來的,而且孩子天生就喜歡模仿別人,所以爸爸媽媽在家裡的時候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注意講禮貌,給孩子樹立一個好的榜樣。比如有客人來做客的時候給予熱情地招待;接受了別人的幫助以後,對別人說謝謝;在收到禮物的時候可以邀請孩子和你一起寫感謝卡等。有了你的示範,再遇到類似的情形時,孩子自然而然就會學你的做法。
2、有些媽媽為了不讓孩子打擾來訪的客人,一般都會把孩子打發到一邊,讓他們自己去玩。這樣做也許能夠獲得一時的安靜,但是卻可能會影響到孩子的社交能力。他會想:媽媽為什麼不讓我跟客人一起玩?是不是我做錯了什麼?久而久之,家裡一來客人,他就會自動躲到旁邊去。所以,當有客人來訪時,你應該向孩子介紹一下來的是什麼客人,再向客人介紹一下你家的孩子,並讓孩子幫客人拿拖鞋、拿杯子,千萬不能把孩子排斥在外。
3、設置場景。有的時候孩子學會了禮貌用語,但是卻不知道該在什麼場合下使用,比如我們在做觀察的時候,本來孩子應該說“謝謝”,可是卻說了“阿姨好”。所以家長可以設置一些場景,比如見到外人的時候熱情地打招呼,教孩子說“你好”,走的時候教孩子說“再見”。這樣既可以提高孩子學習的興趣,又能夠給孩子實際的體驗。
4、不要強迫孩子。不要認為孩子這麼小,就能夠掌握在你的手裡,他們有自己的個性,甚至有些叛逆。很多家長在孩子沒有禮貌的時候強迫孩子,比如有客人來家裡,孩子躲著不叫人,家長就拉著孩子,拼命地讓孩子向客人問好,結果以孩子大哭而告終,這樣非但達不到目的,還會產生反作用。孩子不肯說,可能有很多原因,也許是害羞,也許是不明白為什麼要跟客人打招呼……如果孩子就是強著不肯說的話,家長可以暫時放棄,等到孩子平靜了以後,再告訴他:“這是應有的禮貌,你去別人的家裡,也希望他

能夠熱情歡迎你呀。”讓孩子設身處地的想一想,或許能夠幫助他理解。

應該主動說:“你好。”
2、接受別人的幫助或禮物時,應該說:“謝謝!”
3、做錯事情或者影響了別人時,應該說:“對不起。”
4、想要別人幫助時,應該說:“請。”
5、家裡來了客人的時候,應該說:“歡迎。”要主動招呼客人,給客人倒水、拿水果。
6、離開的時候,應該說:“再見!”
7、別人說話的時候,不能打斷別人的話。
愛心建議
1、做個好榜樣。孩子有沒有禮貌不是天生的,是後天培養出來的,而且孩子天生就喜歡模仿別人,所以爸爸媽媽在家裡的時候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注意講禮貌,給孩子樹立一個好的榜樣。比如有客人來做客的時候給予熱情地招待;接受了別人的幫助以後,對別人說謝謝;在收到禮物的時候可以邀請孩子和你一起寫感謝卡等。有了你的示範,再遇到類似的情形時,孩子自然而然就會學你的做法。
2、有些媽媽為了不讓孩子打擾來訪的客人,一般都會把孩子打發到一邊,讓他們自己去玩。這樣做也許能夠獲得一時的安靜,但是卻可能會影響到孩子的社交能力。他會想:媽媽為什麼不讓我跟客人一起玩?是不是我做錯了什麼?久而久之,家裡一來客人,他就會自動躲到旁邊去。所以,當有客人來訪時,你應該向孩子介紹一下來的是什麼客人,再向客人介紹一下你家的孩子,並讓孩子幫客人拿拖鞋、拿杯子,千萬不能把孩子排斥在外。
3、設置場景。有的時候孩子學會了禮貌用語,但是卻不知道該在什麼場合下使用,比如我們在做觀察的時候,本來孩子應該說“謝謝”,可是卻說了“阿姨好”。所以家長可以設置一些場景,比如見到外人的時候熱情地打招呼,教孩子說“你好”,走的時候教孩子說“再見”。這樣既可以提高孩子學習的興趣,又能夠給孩子實際的體驗。
4、不要強迫孩子。不要認為孩子這麼小,就能夠掌握在你的手裡,他們有自己的個性,甚至有些叛逆。很多家長在孩子沒有禮貌的時候強迫孩子,比如有客人來家裡,孩子躲著不叫人,家長就拉著孩子,拼命地讓孩子向客人問好,結果以孩子大哭而告終,這樣非但達不到目的,還會產生反作用。孩子不肯說,可能有很多原因,也許是害羞,也許是不明白為什麼要跟客人打招呼……如果孩子就是強著不肯說的話,家長可以暫時放棄,等到孩子平靜了以後,再告訴他:“這是應有的禮貌,你去別人的家裡,也希望他

能夠熱情歡迎你呀。”讓孩子設身處地的想一想,或許能夠幫助他理解。

相關用戶問答